月球轨道的胜利与“金乌”防御体系的扩展,为中国向更深远太空的进军铺平了道路。而火星,这颗承载着人类最多星际殖民梦想的红色星球,成为了这一战略推进的下一个关键支点。在月球之战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外星矿物“源晶”,其已知的最大富集区,正位于火星水手谷东缘的复杂地质构造带。确保对这一战略资源的绝对控制和持续供应,成为了中国空天军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一座规模远超以往、功能齐全且具备高度自持和防御能力的新基地——“天问二号”,在火星表面拔地而起。
一、红色星球上的堡垒
“天问二号”基地的选址极具战略眼光:
资源富集: 基地正下方是已探明的、储量惊人的“源晶”主矿脉,便于进行大规模开采和就地初步研究。
地形优势: 基地背靠水手谷东缘的陡峭崖壁,天然减少了防御正面,易守难攻。崖壁内部被开凿出多层防护掩体,用于保护核心设施。
视野开阔: 基地前方是广袤的平原,利于部署雷达和观测设备,监控周边空域和地表动态。
水源邻近: 距离基地约五十公里处,存在大型地下冰层,为基地提供生命维持和能源生产(水解制氢氧)所需的水源。
基地本身的设计,融合了科研、工业与军事功能,是一座真正的“火星城邦”雏形:
居住与生命支持模块: 可容纳超过五百名科研人员、工程师及其家属长期居住,拥有先进的封闭式生态循环系统(种植舱、水循环、空气再生)。
科研与工业中心: 设有“源晶”物理特性实验室、材料合成车间、先进推进器测试平台等。可实现“源晶”从开采、提纯到初步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流程。
采矿与精炼厂: 深入地下数百米,采用自动化钻探和机器人运输,将原矿提升至地表进行初步加工,减少暴露风险。
能源中心: 结合地表大型太阳能矩阵和地下的紧凑型聚变反应堆(“金乌之心”火星版),确保能源自给自足。
空港设施: 拥有可供“星汉”级运输舰和“影龙”火星型战机起降的跑道和机库,以及货物转运平台。
二、赤色的盾牌
鉴于“源晶”的巨大战略价值和月球之战的教训,“天问二号”的防御体系被提升到最高级别,由新成立的火星方面军下辖的“荧惑”守备旅负责。
轨道层面: 一颗专用的小型侦察\/预警卫星“洞察之眼”部署在火星轨道,负责对基地周边空域进行不间断监控,并与地球、月球保持量子通讯联系。
空中层面: 基地配备了一个中队的“影龙”火星特改型空天战机。这些战机针对火星稀薄大气和低重力环境进行了优化,具备强大的制空和对地攻击能力。同时部署了大量的“蜂群”守卫者无人机,用于日常巡逻和低空防御。
地面层面: 基地周边建立了完善的防御阵地:自动化“羲和”近防激光炮塔和电磁轨道炮阵列,构成拦截来袭导弹和飞行器的最后屏障;地下导弹发射井内,部署有可对轨道目标进行打击的“红旗-九天”型反弹道\/卫导弹。
被动防御: 关键设施均建于地下或强化掩体内,基地外围布设了感应雷场和震动传感器网络,防止敌方特种部队渗透。
三、新家园的日常
尽管戒备森严,但“天问二号”基地内部,正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科研环境。
科学探索: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研究“源晶”的奥秘,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火星地质、气候、乃至生命迹象的探索。
资源利用: 除了“源晶”,基地也在试验利用火星土壤(风化层)进行农业种植、3d打印建筑材料,向着更高的自给自足目标迈进。
社区生活: 基地内有学校、医疗中心、健身房甚至小型公园。殖民者的后代是在火星低重力环境下出生的第一代“火星公民”,他们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四、战略的支点
“天问二号”基地的建立,其意义远超一个简单的科研前哨站:
战略资源控制: 确保了“源晶”这一可能决定未来技术竞赛胜负的关键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中国在空天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空前进基地: 火星成为继月球之后,人类向小行星带、木星乃至更深远宇宙进发的跳板和中转站。
力量投射平台: 在火星建立强大的存在,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在行星际尺度上投送力量的能力,极大地扩展了战略防御纵深和影响力范围。
文明备份: 在另一颗行星上建立可持续的居住地,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多星球生存能力的一次重要实践,是“火种计划”的关键一步。
五、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在“天问二号”基地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为火星探索献出生命的人员名单,也包括月球之战的烈士。它提醒着每一个人,这片红色疆域的开拓,来之不易。
夜幕降临(火星日比地球日略长),巨大的火星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快速划过天际。基地的灯光在红色的荒原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孤岛。驻守的士兵在哨位上警惕地巡视,科研人员仍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
基地指挥官杨锐大校站在观测台上,望着地球的方向——那颗在星空中格外明亮的蓝色星星。他知道,他们守卫的不仅是这座基地和地下的矿藏,更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甚至人类文明走向的支点。脚下的红色土壤坚实而陌生,但他们必须在这里扎根,为了生存,也为了那更加遥远的星辰大海。火星的新篇章,已经翻开,而书写者,正是这些远离家园的开拓者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