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神话三国:开局获得神级选择 > 第177章 帝国盛典与四方宾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帝国盛典与四方宾服

建元七年秋,襄阳皇城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盛大庆典氛围之中。 朱雀大街净水泼街,禁军甲胄鲜明,沿途旌旗招展。来自西域、南洋乃至更遥远国度的使节车队络绎不绝。今日,是西方传说之中的庞大帝国——罗马的使团,正式觐见东方霸主的日子。与此同时,帝国的边疆正经历着决定性的战事,而深宫之内,新的生命降临,为这盛世华章添上浓重而复杂的一笔。

辰时正刻,九声肃穆的景阳钟响彻云霄。宸极殿内,文武百官依品秩肃立,诸侯使节按国序分列丹墀两侧。 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那历史性的一刻。

“宣!大秦国使臣奥勒留觐见!” 内侍监拖长了嗓音,声震殿宇。

殿门洞开,在百官的注视下,罗马正使奥勒留 率领着数十名使团成员,踏着沉稳的步伐走入大殿。他们身着镶有紫边的白色托加长袍,脚穿皮质凉鞋,金发碧眼,高鼻深目,与殿内众人截然不同,立刻吸引了所有目光。 使团成员手捧或抬着镶嵌着宝石和象牙的鎏金木匣、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雕刻着异国神只的金银币、以及装在巨大铁笼中不时发出低沉咆哮的狮虎猛兽。

奥勒留行至御阶之下,以手抚胸,躬身行礼,通译官高声转述其言辞:“遥远的西方,七丘之城与台伯河之畔,奥古斯都之忠仆,首席元老奥勒留,谨代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向伟大的东方皇帝,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日月所照之地,和平与繁荣永存!”

林羽高踞九龙鎏金宝座之上,身着玄黑绣金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目光平静地扫过殿下的异国使团,仿佛能洞穿一切。 他微微抬手,声音沉稳而充满威严,透过通译官响彻大殿:“贵使不远万里,越葱岭,渡流沙,艰辛备至,今日得见,朕心甚慰。起身回话。”

“谢陛下!”奥勒留直起身,不卑不亢地陈述,“敝国对东方丝绸、瓷器仰慕已久,更闻陛下扫平六合,德配天地。吾皇愿遣使通好,开辟商路,使珠玉琳琅,往来于东西,智慧文明,交汇于陆海。此乃万民之福。” 随即,他亲自呈上以拉丁文与希腊文书写在羊皮卷上的国书,以及礼单。

林羽接过内侍转呈的国书副本(已提前由“寰宇司”译出),略一浏览,便朗声道:“贵国美意,朕已知晓。互通有无,利国利民,朕准尔所请。自今日起,设‘西市’于敦煌,允准两国商贾公平贸易。朕亦愿知西方风物,贵国律法、农技、天文、格物,若有典籍,可相互印证。”

随后,林羽详细询问了罗马的政体、律法、军团编制、乃至对安息的态度,问题精准而深刻,显示出对西方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奥勒留心中暗惊,回答愈发谨慎。这场觐见,不仅是礼仪性的会见,更是一场隐晦的政治与情报交锋。

朝会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林羽最后赐予罗马使团大量东方珍宝:堪比黄金的蜀锦、洁白如玉的景德镇瓷器、工艺繁复的漆器、以及经过精心挑选的《论语》、《秦律》精选译本,并宣布当晚在麒麟殿设国宴款待。

盛宴之后,林羽于密室召见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心腹。

“陛下,”诸葛亮轻摇羽扇,“罗马使团虽言辞恭顺,然其国与安息征战百年,其通商之请,恐亦有牵制安息,乃至窥探我虚实之意。”

庞统接口:“其军团战力不容小觑,其法度亦有其独到之处。此次前来,商队中混杂细作,恐在所难免。”

林羽目光锐利,手指轻叩桌面:“朕岂不知?然闭关锁国,非长久之计。开放西市,利大于弊。着‘寰宇司’增派人手,对罗马商队严加监控,对其透露之信息,需加甄别。至于安息……可暗中给予些许支持,令其与罗马相互牵制,帝国方能坐收渔利。此乃远交近攻之策,关键在于尺度拿捏。” 一场围绕丝绸之路控制权与东西方霸权的长期博弈,就此悄然拉开序幕。

就在罗马使团沉醉于东方帝都的繁华与神秘之时,一份来自万里之外的八百里加急军报,被快马送入宫中,直接呈至林羽案头。

军报是平南大将军吕蒙与靖海将军甘宁的联名奏章,字里行间弥漫着硝烟与胜利的气息:

“臣蒙、宁,谨奏陛下:托陛下天威,三军效死!自奉旨征南以来,历经大小百余战,今终不负圣望!我军水陆并进,于日南郡奇袭叛军与扶南联军主力,血战三昼夜,阵斩贼酋贺齐、董袭等以下将校百余人,歼敌三万,俘获五万,缴获辎重无数!扶南王魂飞魄散,已遣使奉表请降,愿去王号,献图纳册,永为大秦藩属,岁岁朝贡,不敢稍违!”

林羽览报,猛地从御座上站起,仰天长笑:“好!吕子明、甘兴霸,真乃朕之虎贲!南疆万里,自此定矣!” 笑声在空旷的殿中回荡,充满了扫平天下的豪情。

他当即下旨: “在扶南故地及新平定的疆域设置‘安南都护府’,辖象林、比景、朱吾三郡,徙中原良家子及罪囚实边,广建学堂,推行教化,易风移俗!犒赏南征三军,有功将士按律厚赏,吕蒙晋爵‘南海公’,甘宁晋爵‘横海公’,其余将士各有升赏!阵亡者,优加抚恤,立祠祭祀!” 历时近一年,波及数郡的南疆大规模叛乱,至此彻底平定,帝国的版图向南方延伸了千里之遥。

南方的喜悦尚未完全消化,来自东北边陲的六百里加急军报,又如同一块寒冰,投入了温暖的殿堂。

平东中郎将夏侯霸的奏报言辞急切: “陛下!扶余王联合沃沮、挹娄等部,聚拢骑兵不下五万,悍然寇边,围攻玄菟新城!敌军势大,焚毁屯田,掳掠边民,气焰嚣张!末将虽依城固守,屡挫其锋,然敌众我寡,恐久守生变!恳请陛下速发援军,以解倒悬之急!”

林羽览报,面色一沉,眼中寒光闪烁:“跳梁小丑,也敢趁朕经略西南之际,在东北兴风作浪!当真不知死活!” 他即刻下达一连串命令: “传旨!令幽州刺史张合,即刻点精骑两万,一人双马,携带劲弩,星夜兼程,驰援玄菟!敕令夏侯霸,固守待援,援军抵达之日,便是内外夹击,全歼顽敌之时!此战,不仅要胜,更要胜得干净利落,务求打出三十年的太平!朕要让漠北诸胡,闻‘秦’之名而胆寒!”

前朝波澜壮阔,后宫亦在看似平静中迎来了重要的转折。 东宫皇后孙尚香 于几日前,在太医署精心照料下,顺利诞下了一位健康的皇子。

林羽闻讯后,在处理完紧急军政后,便摆驾东宫“长乐宫”。产房内尚弥漫着淡淡血腥气与药香,孙尚香脸色略显苍白,却带着初为人母的满足与疲惫,见到林羽欲起身行礼。

“皇后辛苦,不必多礼。”林羽快步上前,轻轻按住她的肩膀,目光随即落在乳母怀中那个襁褓上。婴儿皮肤红润,眉眼依稀有其母的英气与父皇的轮廓,正安静睡着。

“好!此子生于帝国四方宾服、武功鼎盛之时,乃祥瑞之兆。”林羽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从怀中取出一枚温润玉佩,小心放在婴儿襁褓旁,“朕赐名——林琦!愿其如美玉,品性高洁,才德兼备,将来为我大秦栋梁!” 随即,厚赏东宫上下,其规格赏赐,皆循旧例,与诸位皇子诞生时一般无二,身体力行地贯彻着“诸子平等”的默谕。

然而,这道默谕之下,后宫的人心却难以平静。 中宫皇后周芷(育有皇长子林宸、皇次子林珏)闻讯后,虽派人送去了厚礼,但转身对长子林宸的课业督促更为严格,时常召至身边,耳提面命为君之道。南宫皇后何莲(皇子林昕生母)亦加紧为儿子延请名儒,教授经史,期盼之心更切。诸位育有皇子的妃嫔,皆感到了无形的压力,深知在“平等”的规则下,皇子未来的地位,更取决于其自身的才具与皇帝的赏识。

借此契机,林羽正式下旨: “皇嗣乃国本,不可不教。即日起,开设‘弘文馆’,命大儒司马徽总领馆事,丞相诸葛亮、尚书令荀彧等定期授课。凡皇子年满六岁者(林宸、林珏、林昕、林烨等),皆需入馆修习,文武兼修,不可偏废。” 开馆之日,林羽亲临,观看诸子演练骑射,考较经义,对皇子们一视同仁,只依据其天赋悟性与努力程度加以点评引导,反复强调兄弟和睦、各展其长、共扶社稷的道理。

林羽将部分罗马贡品,酌情赏赐后宫有品级的妃嫔,以示恩宠。 孙尚香 作为新生皇子之母,获赏最厚,其中一面以水晶打磨、银框镶嵌、能将人照得毫发毕现的玻璃镜,尤为引人艳羡。周芷、何莲、吕玲绮 等位份尊崇或有子妃嫔,各得精美玻璃器、异香宝石等,皆恭敬谢恩。宓妃甄宓 性情淡泊,得一套造型别致的琉璃香具与几盒浓郁芬芳的异域香膏,为其清冷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与话题。而贵霜三妃(霜、怡、蒂妃) 见到这些与故国工艺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璀璨的珍宝,眼神中不禁流露出复杂难明的情感,既有对遥远西方文明的好奇,也有一丝物是人非的飘零之感。

然而,在这片祥和丰厚的赏赐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皇子们正式启蒙,意味着竞争即将开始;新皇子林琦的诞生,为东宫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每一位皇子的母亲,都将更多的精力与期望倾注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后宫的表面和谐之下,围绕着未来储位的漫长博弈,已然无声无息地展开。

夜色深沉,林羽独自立于宫城最高的通天台上,俯瞰着脚下万家灯火的襄阳城。 手中握着罗马使团递交的国书译文、南疆平定设郡的捷报、以及东北即将爆发大战的军情急件。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弘文馆中皇子们的琅琅书声,眼前浮现出后宫妃嫔们接过赏赐时各异的神情。帝国的疆域与威望已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四方宾服,万国来朝。然边患如草原野火,此起彼伏;子嗣渐长,国之本固,却亦潜藏纷争;内政外交,看似花团锦簇,实则步步惊心。 这天下至尊的宝座之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重压。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