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系统首富 > 第356章 组建“远见科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月的鹏城,热浪滚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但这股热浪,似乎也被一股更为炽热的激情所压过。在南山区一片新开发的科技园区内,一栋设计简约而富有未来感的白色建筑刚刚落成。它的门前没有悬挂任何招牌,只有几名安保人员和施工残留的痕迹,预示着这里即将诞生一个不平凡的存在。

上午九点整,一辆黑色的宾利缓缓驶入园区,停在临时搭建的入口处。车门打开,萧远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步履沉稳地走了下来。他抬头望向眼前这栋空旷的建筑,眼中没有太多波澜,但内心却早已翻涌着惊涛骇浪。

今天,是“远见科技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的日子。

这个从董事会豪赌中诞生的产物,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从概念到实体的飞速蜕变。萧远亲自拍板,划拨了位于深圳黄金地段的整栋独立办公楼作为研发基地,并斥资数千万进行装修和设备采购。这笔投入,在外人看来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对于刚刚在手机市场尝到甜头的远航集团而言,仅仅是向未来投下的第一笔重注。

萧远的出现,立刻引来了在场所有人的注目。他不仅是远航集团的掌舵人,更是这个神秘新机构的缔造者。

“萧董,您来了。”人力资源总监快步上前,手中捧着一个平板电脑,“各位专家已经到了,就在顶楼的会议室等候。”

“好。”萧远点点头,径直走向电梯。

顶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以“南粤通信”创始人、现任“远航通讯”技术总监赵启年为首,十几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专家济济一堂。他们中,有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多年的资深研究员,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博士,有曾参与过国外顶尖芯片公司项目的华人工程师,甚至还有一位年近七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那是国内材料学领域的泰斗,因为欣赏赵启年的构想和萧远的魄力,毅然决定“出山”。

赵启年,这位曾经落魄的创业者,如今已是焕然一新。他将长发束在脑后,眼神锐利,充满了自信。看到萧远进来,他立刻起身迎了上去。

“萧董,您看,我把他们都带来了。”赵启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萧远与每一位专家握手,他的记忆力超群,配合系统【人脉扫描】功能的辅助,每个人的履历、专长甚至性格特点都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他微笑道:“各位老师,我代表远航集团,欢迎你们加入‘远见科技’。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放弃现有的优渥条件来到这里,我知道不容易。我不敢保证给你们多么优厚的待遇,但我可以承诺三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第一,这里有最自由的学术氛围。我们不设不必要的条条框框,鼓励大家天马行空地思考,只要方向是对的,失败是被允许的,也是宝贵的经验。”

“第二,这里有最充足的资源支持。只要你们的研究方向符合我们的核心目标,所需的设备、资金、数据,集团会无条件支持。我不会问你们花了多少钱,只会问你们离目标还有多远。”

“第三,这里有最激动人心的未来。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改进一款手机,不是为了赚快钱。我们是在为人类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为人机交互的未来,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你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将铭刻在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上。”

一番话,掷地有声。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最实在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描绘。在场的专家们,大多是怀揣着理想主义的科研工作者,萧远的这番话,精准地击中了他们的内心。那位老教授扶了扶眼镜,赞许地点点头:“萧董,有您这句话,我们就吃了定心丸。搞科研,最怕的就是领导不懂行,还处处设限。在这里,我感觉呼吸都顺畅多了。”

萧远微微一笑,与赵启年交换了一个眼神。他知道,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已经初步形成了。

挂牌仪式很简单,没有媒体,没有喧嚣。萧远和赵启年共同揭下了“远见科技研究院”的铜牌。当那七个烫金大字展现在阳光下时,仿佛一个沉睡的巨人,正式睁开了眼睛。

仪式结束后,萧远没有多做停留,他再次召集了赵启年和几位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地点就在研究院顶层为他准备的专属办公室。

“赵院长,”萧远开门见山,“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和近期目标,我想听听你的具体规划。”

赵启年早已准备好了详细的ppt,但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沉声道:“萧董,我和几位核心骨干商量过了。我们一致认为,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未来的核心技术,必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所以我们计划,不设传统的部门,而是围绕三大核心项目组来展开工作。”

他调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三个醒目的标题:

一、新材料与量子器件实验室

二、高性能计算与芯片架构组

三、操作系统与交互设计中心

“这三大项目,将是我们未来两到三年的主攻方向。”赵启年指着屏幕解释道,“第一个实验室,由清华材料学院的王教授牵头,目标是攻克系统提供的‘黑科技原型图’中提到的,用于实现量子隧穿效应的新型纳米材料。这是我们所有技术突破的物理基础。第二个组,由前英特尔的首席架构师李博士负责,基于新材料的研究成果,设计全新的芯片架构,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第三个中心,则由……”他看了一眼身旁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干练的年轻女性,“由苏小姐负责。她是从硅谷回来的交互设计专家,我们的目标,就是创造出真正革命性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多点触控。”

萧远认真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个架构,既前沿又务实,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了可执行的步骤。特别是那个“多点触控”,让他想起了后世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心中不禁一热。

“非常好。”萧远点头,“那么,资金和后勤方面,有任何需要,直接找我,或者找集团的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记住,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会议结束,赵启年留了下来。

“萧董,”他看着萧远,神情严肃,“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集团内部,对您的这个决定,非议不小。尤其是几位老臣,他们觉得您是在浪费钱,是在搞一个看不到回报的‘科学幻想’。压力很大。”赵启年坦诚地说道。

萧远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我料到了。做一件前无古人之事,怎么可能没有非议?当年我来广东闯荡,被骗得精光的时候,他们也没少说我异想天开。但他们不了解,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更是能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不想只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我想做一个创造历史的人。”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炙热,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个由他亲手缔造的、万物互联的未来。

赵启年被萧远的气势所感染,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重重点头:“我明白了,萧董。您放心,我赵启年,还有我们整个团队,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走出办公室,赵启年回到自己的工位,立刻召集了他的核心团队。他没有传达萧远的话,而是用一块白板和几支笔,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

“各位,从现在开始,忘记我们是哪个公司的,忘记我们过去的身份。”赵启年的声音充满激情,“我们是‘远见科技’的第一批拓荒者!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现在,把你们脑子里最疯狂、最不可思议的想法都写下来!我们一起来论证,哪些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未来的伟大征程,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拉开了序幕。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源于一个来自1989年的灵魂,对未来的笃定和一腔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