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系统首富 > 第357章 艰难的起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圳的盛夏,连绵不绝的湿热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沉甸甸地压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是身处“远见科技研究院”这栋现代化的建筑内部,全封闭的恒温恒湿系统也无法完全隔绝那份来自外界的燥热气息,它似乎顺着通风管道的缝隙,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研究院成立已近两个月,最初的激情与憧憬,在日复一日枯燥而严苛的实验工作中,正被一点点消磨。地下三层,是整个研究院的心脏——材料实验室。这里没有窗,四周是洁白得有些刺眼的墙壁和不锈钢操作台,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液和特殊气体混合的、近乎无菌的味道。

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在间歇性呼吸。穿着白色防尘服,戴着护目镜和手套的科研人员们,在各自的工位上沉默地操作着仪器,监视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复杂数据流。整个空间安静得只剩下仪器的蜂鸣和键盘的敲击声,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博士,一位年近五十,在国际材料学界颇有名望的学者,此刻正烦躁地扯下了护目镜,用衣角擦了擦额头的汗。他将一份实验报告狠狠地拍在中央控制台上,报告上的图表曲线杂乱无章,像一幅失败的抽象画。

“又失败了!”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疲惫和绝望,“第728次尝试,量子隧穿效应的稳定性还是无法达到理论模型的万分之一!材料的晶格缺陷率太高,根本无法承受高频脉冲的冲击!我们是在痴人说梦吗?!”

周围的几名年轻研究员闻言,头垂得更低了。他们之中不乏名校的博士和博士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来到这里,但现实的残酷一次次地打击着他们的信心。理论上的金光大道,在实验的泥泞中寸步难行。

王教授,那位被萧远和赵启年从清华请出的材料学泰斗,正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端详着扫描电镜下的材料微观结构图像。他看得很慢,很专注,仿佛要从那些密密麻麻的像素点中看出一朵花来。良久,他才放下手中的片子,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小李,别急。”王教授的声音温和而沉稳,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当年在日本做超导材料研究时,同样的困境持续了整整三年。科学探索,尤其是这种颠覆性的前沿领域,失败是唯一的常态。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找出每一次失败的共性,哪怕只是前进了一毫米。”

“一毫米?”李博士苦笑一声,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王老,我们投入的是天文数字的资金和最顶尖的人才,我们需要的不是毫米级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是飞跃!集团那边虽然口口声声说支持,但董事会里的质疑声从来就没停过。再这样下去,别说三年,恐怕三个月都撑不住了。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调整方向,先做一些改良性的研究,拿出点像样的阶段性成果?”

调整方向?这几个字像一根针,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之所以放弃一切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实现那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而不是去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沉默,再次笼罩了整个实验室。

就在这时,实验室厚重的合金门无声地滑开。赵启年走了进来。他依旧穿着那身标志性的黑色工装,神情一如既往的冷静,但眉宇间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他刚从集团总部开完会回来,董事会关于研发进度的质询,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都怎么了?一副世界末日的样子。”赵启年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李博士看到他,像找到了宣泄口,立刻迎了上去:“赵总,您来得正好!您看看我们的进展!系统给的路线图就像是天方夜谭!我们卡在了最基础的材料关,量子点阵的良品率低得可怜,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器件封装!再这样下去,‘远见科技’就要变成‘远见梦工厂’了!”

赵启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他走到中央控制台前,看着那份失败的实验报告,又看了看屏幕上混乱的曲线。他虽然不懂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符号,但他能感受到那份弥漫在空气中的挫败感。这是他自创办“远航通讯”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做贸易,做手机组装,都有章可循,有经验可以借鉴。但在这里,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步都可能是万丈深渊。

他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走到王教授身边,轻声问道:“王老,您怎么看?”

王教授扶了扶眼镜,缓缓说道:“启年啊,我和小李他们一样焦虑。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系统提供的,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一个极致的优化路径。但从理论到现实,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道鸿沟,需要我们用无数的失败去填补。我们目前遇到的材料问题,是所有前沿半导体研究的共性难题,不是我们团队能力不行,而是这个领域本身就处在无人区。”

赵启年的脸色凝重。他知道,王教授说的是事实。他原本以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顶尖的人才,按照系统给出的地图,就能比较顺利地抵达目的地。但现在他才深刻体会到,地图上标注的捷径,可能根本没有路。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再次滑开。萧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仿佛外面的董事会风波和这里的研发困境都与他无关。他先是看了一眼满屋子愁云惨淡的科研人员,然后径直走到赵启年身边,低声问道:“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赵启年苦笑了一下,指着李博士和那台巨大的粒子加速器,言简意赅地说道:“卡住了。在最基础的环节。”

萧远没有说话,他缓步走进实验室,目光扫过那些沉默的研究员,最后停留在那块显示着失败数据的屏幕上。他虽然看不懂那些数据,但他能看到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那是疲惫、迷茫,还有一丝即将熄灭的火焰。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寂静的实验室:“我听说,当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有人问他,失败了这么多次,难道不觉得气馁吗?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萧远身上。他们没想到,这位平日里只关心战略和大局的董事长,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萧远继续说道:“做任何开创性的事业,失败都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一部分。你们现在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的每一组失败数据,都是在为最终的突破积累经验。你们不是在为一个公司的产品线工作,你们是在为人类的科技进步铺路。这条路上,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寂寞和挫折。但我希望,你们能记住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扫过李博士的脸:“李博士,你告诉我,是继续在这里抱怨,还是想成为那个最终找到‘灯丝’的人?”

李博士浑身一震,萧远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让他内心的动摇和退缩无所遁形。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想起了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的决心。是啊,自己不是为了混日子才来到这里的。

萧远又看向王教授,语气变得无比坚定:“王老,我不管董事会怎么想,研究院的资源,您需要多少,我给多少。人员,设备,资金,随您调配。我只问您一句,这个项目,您有没有信心?”

王教授迎着萧远的目光,这位老科学家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执着”的光芒。他挺直了腰板,沉声回答:“有!只要经费和资源跟得上,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和我的团队,一定能攻克难关!”

“好!”萧远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转过身,对身后的赵启年说道:“从明天起,研究院的预算翻倍。所有外围事务,包括应对外界的质疑、董事会的汇报,全部交给我来处理。你和王教授,只需要关心一件事——把墙上的那张路线图,从纸上搬到现实中来。需要什么,直接开口。”

说完,他拍了拍赵启年的肩膀,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走出了实验室。

合金门缓缓关上,将两个世界隔绝开来。实验室里,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了。

李博士默默地捡起地上的报告,重新戴上了护目镜。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多了一丝决绝。他走到自己的工位前,对身边的年轻研究员说:“小伙子,把第729次实验的参数再调一下,我们换个思路试试。”

王教授也重新坐回显微镜前,喃喃自语:“看来,是时候尝试一下新的掺杂工艺了……”

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然。萧远的那番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人的心田。他们或许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在他们身后,有一个愿意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他们提供无限弹药的总指挥。

萧远并没有离开大楼,而是在顶层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坐了下来。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财务总监的号码。

“喂,是我。通知下去,从集团利润中,预支五千万给‘远见科技’,作为研发专项经费。账目做得漂亮一点,就说是……预付的未来专利授权金。”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对,就说这笔钱,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都收不回来,但这是我们必须花的钱。”

挂掉电话,萧远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他知道,自己刚刚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这笔钱,很可能打了水漂。但他更清楚,如果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那所谓的未来,永远都只会是空中楼阁。

他不是在投资一个项目,他是在投资一个梦想,一个由他自己,和一群疯子共同编织的,关于未来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终有一天,会照亮整个世界。

楼下,地下三层的实验室里,机器的嗡鸣再次响起,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更加充满力量。一场与未知的较量,进入了最艰苦,也最充满希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