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真相”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守护者联盟”最核心的决策圈内激起了滔天巨浪。震惊、难以置信、继而是一种面对宇宙尺度冷酷法则的深深无力感。敌人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外星侵略者,而是宇宙自身维持“平衡”的一种自动化机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收割者”舰队,不过是这个机制下可悲的、被奴役的工具。这彻底颠覆了以往所有基于文明冲突模型的战略构想。
然而,在这片认知颠覆带来的混乱中,一股新的、更加明晰的信念也在悄然凝聚。如果敌人是某种“程序”,那么或许,存在着“破解”甚至“改写”它的可能。沈哲明意识碎片传递出的、关于“寂静之环”和那份充满跳跃性思维的“技术蓝图”,就成了这片绝望深渊中唯一可见的、微弱的曙光。
“泰山”平台,那间最高机密会议室再次启用。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高压。江华、伊万诺夫博士、李振邦上将,以及被紧急召回的、负责星舰设计与动力系统的顶尖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还有两位经过最严格审查的、专攻高维物理与意识科学的权威学者,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
中央的全息投影上,不再仅仅是那片令人不安的“牧夫座空洞”星图,而是并列展示着三组关键信息:左边是“织网者”网络提供的关于“寂静之环”的非欧几里得坐标及其物理投影模型;中间是经过初步解析的、沈哲明留下的那份复杂“技术蓝图”的核心原理示意图;右边则是“千里眼”系统持续追踪的、“收割者”主力舰队不断逼近的实时轨迹,那刺目的红色光斑如同滴入清水的血污,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扩散。
“诸位,”江华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凝重而专注的脸,“真相已经揭示。我们面临的不是一场可以通过传统战争赢得的胜利。毁灭‘收割者’舰队,或许能为我们争取到时间,但无法根除威胁,甚至可能因为我们展现出的、超越阈值的力量,而引来‘机制’更直接、更恐怖的干预。我们,以及所有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智慧文明,将永远生活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
她停顿了一下,让话语中的重量充分沉淀。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标。从‘毁灭’,转向‘净化’。”
全息图像切换,焦点集中到了中间那份由沈哲明意识碎片传递出的“技术蓝图”上。图像由无数流光溢彩的线条和难以理解的符号构成,仿佛星云又如同神经脉络,其中几个关键节点被高亮标注。
“这是沈哲明博士,在融入‘织网者’网络后,结合其古老知识与他自身‘样本S’的特质,推演出的可能性。”江华的语调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混合着悲痛与骄傲的情感,“他将其称之为……‘净化协议’(purification protocol)。”
伊万诺夫博士接过话头,他的语气充满了科学家特有的激动与审慎:“这份蓝图……它超越了我们现在掌握的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其核心思想,并非摧毁‘寂静之环’,那可能超出了我们,甚至‘织网者’鼎盛时期的能力范围。它的目标,是‘干扰’和‘覆盖’。”
他操作控制台,蓝图中的一个复杂结构被放大。那像是一个由能量回路和精神力场交织而成的、多层级的“谐振腔”。
“‘寂静之环’是‘机制’在本宇宙进行大规模干预的锚点和逻辑枢纽。沈博士的设想是,利用他自身‘样本S’生物信号——这种信号被证实对‘织网者’网络亲和,同时对‘机制’的同化力量具有极强抗性——作为基础‘模板’,结合‘织网者’网络的庞大能量和信息底蕴,构建一个强大的、定向的‘净化脉冲’。”
另一位高维物理学家,一位戴着厚重眼镜、来自剑桥的老教授,声音颤抖地补充道:“这个脉冲,其本质是一种……信息病毒,或者说,一种‘认知炸弹’。它不携带物理破坏力,其目标是‘寂静之环’维持与‘收割者’舰队之间控制链接的那部分‘代码’。”
“脉冲的核心,”伊万诺夫继续解释,手指在全息图像上划过,引导着众人的视线,“是沈博士完整的生物电信号图谱,其中编码了他作为独立个体最核心的情感记忆、逻辑思维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些,都是‘机制’那种冰冷、同化的系统中最缺乏,也最难以处理的‘异常数据’。当这个脉冲通过特定的谐振放大,在极近距离作用于‘寂静之环’时,理论上,可以像一把钥匙,或者更准确地说,像一种针对特定锁孔的‘逻辑腐蚀剂’。”
李振邦上将身体前倾,目光锐利:“具体效果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估成功率?”
“根据蓝图和‘织网者’网络提供的辅助计算模型,”伊万诺夫调出一系列复杂的数据流和概率云图,“成功的话,脉冲将暂时性地、甚至可能是永久性地,切断或严重削弱‘寂静之环’对‘收割者’舰队的直接控制。被‘净化’的‘收割者’个体或舰船,其被‘机制’强行植入的、作为工具的核心指令将被覆盖或混乱,他们将……重新获得自由意志。”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吸气声。解放“收割者”?这个想法太过大胆,太过颠覆。
“但这只是理想情况,”那位意识科学权威,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女性,冷静地泼了盆冷水,“失败的风险极高。首先,脉冲的生成和发射,需要在一个极其靠近‘寂静之环’的、空间结构不稳定的区域进行。我们的舰船和人员能否承受那种环境是未知数。其次,脉冲本身依赖于沈博士的生物信号,而他的意识已融入网络,我们只能使用其遗留的数据副本,效果必然打折扣。最重要的是,‘机制’不可能没有防御。我们可能会面对‘寂静之环’自主的防御系统,甚至可能直接引来‘机制’更本体的关注……那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收割者’被解放后,会如何行动?”星舰工程师负责人提出问题,他更关心实际后果,“他们是会感激我们,还是会因为百万年的奴役和扭曲而充满怨恨,转而攻击我们?我们等于是在战场上,瞬间创造出一个无法预测的、可能同样强大的新变量。”
争论开始了。围绕着技术可行性、风险评估、战略后果,各方专家提出了各种尖锐的问题和假设。会议室里充满了专业术语的交锋和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的质疑。
江华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打断。她知道,这是必要的过程。“净化协议”太过惊世骇俗,必须经过最严苛的推敲。
直到争论声稍稍平息,她才再次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你们提出的所有风险,我都清楚。”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是的,技术上有巨大难关。是的,靠近‘寂静之环’无异于闯入龙潭虎穴。是的,解放后的‘收割者’行为无法预测。”
她站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手指轻轻点在那份流光溢彩的蓝图上,仿佛能触摸到其中蕴含的、属于逝者的智慧与决心。
“但是,请诸位想一想,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固守地球,等待‘收割者’舰队兵临城下,打一场注定毁灭的防御战?或者,集结我们所有的力量,进行一场自杀式的远征,试图在正面交锋中摧毁数量和质量可能都远超我们的敌人?即便我们侥幸惨胜,然后呢?等待下一个被‘机制’派来的‘收割者’?或者因为我们在此战中展现的力量,直接触发‘机制’的更高层级清理程序?”
她转过身,背对着那幅象征着绝望与希望的蓝图,面向所有与会者。
“沈哲明博士用他最后的‘存在’,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路。一条更加艰难,更加危险,但如果成功,将真正为人类,乃至无数潜在文明赢得未来的路。这不是一场征服的战争,这是一场……文明的医疗手术。我们要去切除的,是宇宙肌体上一个已经癌变的、不断制造悲剧的自动程序。”
她的声音逐渐带上了一种感染力,那是指挥官在决战前动员士兵时的力量,也混合着一种更深沉的、源自个人情感的信念。
“至于被解放的‘收割者’……他们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智慧生命,被扭曲,被奴役了百万年。给予他们自由,本身就是最大的善意。至于他们之后的选择,是带着怨恨报复,还是迷茫徘徊,或是寻求新的道路……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我们,不能因为恐惧未知的可能性,就放弃结束这场永恒悲剧的机会。”
她走回座位,双手按在会议桌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
“我们现在要决定的,不是要不要执行‘净化协议’,而是如何以最高的效率、最周密的准备,去执行它。我们需要集中联盟所有的科技资源,优先解析和完善这份蓝图。我们需要设计并建造一艘能够执行此次任务的、前所未有的特种舰船。我们需要选拔和训练最优秀的船员,他们不仅要具备顶尖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面对未知和牺牲的坚定意志。”
“我提议,”江华的声音斩钉截铁,“正式启动‘净化协议’计划。成立‘破障’计划执行委员会,我担任总指挥。伊万诺夫博士,由你牵头,组建核心技术攻关小组,限期完成脉冲生成装置的原理验证和微型化测试。李振邦上将,由你负责,协调联盟所有军事和工业资源,保障计划所需的一切物资和人员。工程部,我要在三十天内,看到基于‘洪武级’平台改造的、代号‘启明星’的特种任务舰初步设计方案!”
命令清晰而果断。会议室内的争论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统一目标凝聚起来的专注与决心。尽管前路依旧迷雾重重,危机四伏,但方向已经明确。毁灭不是终点,征服不是目标,真正的胜利,在于打破枷锁,赢得文明自主呼吸的权利。
“净化协议”,这个源于沈哲明最后智慧火花、旨在切断“机制”与控制傀儡之间无形锁链的宏大计划,正式从概念走向了实施。人类文明这艘刚刚启航的孤舟,即将调转船头,不再仅仅是为了躲避风浪,而是要去往风暴的最中心,尝试熄灭那催生风暴的、位于宇宙暗面的冰冷灯塔。
会议结束后,江华独自一人留在会议室。她看着全息图上那份依旧在缓缓流转的蓝图,仿佛能看到沈哲明在网络深处,以他特有的方式,向她颔首。
“哲明,”她低声自语,指尖再次拂过胸前的挂坠,“你的手术刀,我们已经握在手中。接下来,就看我们能否……将它精准地,刺入那颗病变的心脏了。”
“净化协议”,启动。目标——“寂静之环”。人类的舰队,即将为自由而远征,不是为了毁灭一个敌人,而是为了终结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