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京城归来,刘天雄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摒弃了之前那些看似凶猛却收效甚微的粗暴手段,开始像一条毒蛇,悄无声息地潜入阴影,寻找着林默那看似无懈可击体系中最细微的裂缝。

他的第一个目标,锁定了马保国。

这个从县级医院来的“老主治”,技术扎实,沉默寡言,是林默团队里沉稳的基石。但在刘天雄看来,这样的人,往往也有着最不愿被人触及的过去和软肋。他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网,远不止于查阅档案那么简单,而是派人直接潜入马保国曾经工作过的清河县人民医院,威逼利诱,从几个即将退休或不得志的老员工口中,挖出了一段被刻意模糊处理的往事。

多年前,马保国还只是住院医时,曾独立负责一位患有复杂心脏瓣膜病的老人。患者家庭困难,马保国竭尽全力,采用了当时他能掌握的最稳妥、也最经济的手术方案。然而,患者因自身基础疾病过重,术后出现罕见且凶险的并发症,最终不幸离世。家属当时情绪激动,但在院方协调和马保国诚恳的态度下,此事最终以医院给予一定人道主义补偿了结,并未定性为医疗事故。

但在刘天雄雇佣的“专业人士”笔下,这段往事被精心篡改和润色了。一份匿名的、看似“内部人士”曝光的材料开始在小范围流传,材料中将马保国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因技术不精导致患者死亡”,并利用手段“压下医疗事故”的恶劣医生。材料甚至暗示,林默明知此事,却因看重马保国的技术而刻意包庇,将其招入麾下。

流言,如同病毒,总是比真相传播得更快。

尽管苏晚晴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澄清声明,并附上了当年完整的病历资料和院方处理文件,证明马保国在此事中并无责任。但质疑的种子已经被播下。“一个有过‘污点’的医生,能在林默那里得到重用,林默用人是不是太随意了?”“会不会还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样的议论,开始在部分人群,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对林默快速崛起心存嫉妒或不满的同行中悄然弥漫。

马保国本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变得更加沉默,工作时甚至有些束手束脚,仿佛生怕再犯任何一点错误,连累整个团队。一次深夜,他找到林默,眼眶泛红:“林医生,我还是……我还是回县医院去吧,不能因为我……”

林默打断了他,目光沉静而坚定:“你的技术,你的人品,我信得过。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行者。做好你该做的事,就是最好的回应。”

林默的信任,如同一块磐石,稳住了马保国几乎动摇的心。但团队内部的氛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丝影响。

与此同时,针对“开放学习平台”的阴谋也在同步进行。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攻击。刘天雄的人巧妙地利用了平台的“交流社区”功能。他们注册了多个经过伪装、看似真实的医生账号,在社区内发布了一些经过精心编辑、看似“求助”实则充满诱导性的病例。

这些病例要么极其复杂,远超基层医院的处理能力,要么在关键信息上故意模糊或设置陷阱。其目的,就是诱导那些经验不足、又急于应用新技术的年轻医生进行错误判断或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能立刻将责任归咎于平台“指导不力”、“误导医生”,从而重创平台的信誉。

幸好,负责社区管理的张浩和马保国极为谨慎,他们对所有求助病例都进行严格审核,并对高风险病例及时给出了“建议转诊至有经验中心”的提醒,才没有让对方的阴谋得逞。但这也耗费了团队大量的精力,去甄别和处理这些恶意的信息。

面对这波针对人和平台信誉的“攻心”战,林默的应对方式,再次展现了他的格局。

他没有选择与对方在泥潭里缠斗,去一一反驳那些恶意的流言。而是在下一次公开直播手术时,他特意选择了马保国作为第一助手,并在手术的关键步骤,将一些重要的操作交由马保国来完成,自己在旁指导和保驾。

直播镜头下,马保国虽然略显紧张,但操作沉稳精准,展现出了丝毫不逊于顶尖医院专家的扎实功底。林默在过程中,不时用简洁的语言点出马保国操作中的精妙之处,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位“老大哥”的尊重与信任。

这场直播,无声却有力地回应了所有关于马保国“技术不精”的污蔑。

同时,平台发布了更加严格的社区管理规范和病例审核流程,并宣布将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林默还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以公正着称的国内外专家,组成平台的技术与伦理监督委员会,对平台内容进行第三方评估,进一步增加其公信力。

刘天雄的“攻心”策略,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又被对方借力打力,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团队的团结和平台的声誉。

然而,无论是林默还是苏晚晴都清楚,对手绝不会就此罢休。下一次的攻击,只会更加隐蔽,更加致命。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因为这场围绕技术、人心与权力的战争,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