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巨大胸腔占位患者的增强ct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出来了,情况比预想的更为复杂。

影像显示,肿瘤血供极其丰富,主要来源于胸主动脉的数支粗大滋养血管,并与心包、左肺动脉主干以及膈神经关系密切,界限模糊。任何一个分离层面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或神经损伤。

多学科会诊(mdt)在心胸外科会议室进行。气氛凝重。

参与的有心胸外科的秦雪、林默,血管外科主任,麻醉科主任,放射科主任,以及肿瘤科和IcU的代表。医务科的李科长也列席旁听,美其名曰“确保流程合规”。

投影屏上展示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影像。

血管外科主任首先摇头:“滋养血管太粗,而且紧贴主动脉壁,介入栓塞风险极高,很可能栓子反流导致截瘫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术中一旦大出血,我们血管外科也很难及时控制,位置太深太险要。”

麻醉科主任面色严峻:“患者肺功能已经受损,术中单肺通气困难极大。肿瘤压迫心脏,麻醉诱导期就是第一个鬼门关,极易出现循环崩溃。术中生命体征维持会非常挑战。”

肿瘤科代表推了推眼镜:“从影像看,恶性可能性大。即使勉强切除,预后也未必好。是否考虑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后再评估手术可能性?这样更稳妥。”

稳妥,意味着放弃唯一可能根治的机会,且穿刺活检本身也有出血和种植转移的风险。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秦雪和林默。手术主要由心胸外科完成,压力自然也集中在他们身上。

秦雪没有立刻表态,她看向林默:“林医生,你的意见?”

林默走到屏幕前,激光笔的红点落在肿瘤与主动脉交汇的某一处细微层面。

“穿刺活检风险不亚于手术探查。新辅助化疗周期长,患者目前呼吸状况,未必能耐受,可能等待期间病情恶化。”他先否定了肿瘤科的方案,语气不容置疑。

然后,他的激光笔缓缓移动:“重点在这里,主动脉外膜下似乎存在一个极细微的潜在分离平面。滋养血管主要从三点钟和七点钟方向进入。可以尝试术中先行控制主动脉近远端,然后尝试锐性结合钝性分离,优先处理主要滋养血管。”

他的话音清晰冷静,仿佛在描述一个已经演练过无数次的方案,而不是一个成功率未知的冒险。

“如果分离失败,大出血怎么办?”血管外科主任追问。

“有两条备用方案。”林默似乎早有准备,激光笔指向另外两个区域,“一,必要时可考虑左心肺联合部分切除,牺牲左肺上叶,换取肿瘤移除空间。二,如果主动脉损伤不可逆,准备人工血管置换。”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左心肺联合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这已经远超常规心胸外科手术范畴,堪称创伤巨大型手术,对患者打击极大,死亡率骤增!

“太冒险了!这简直是……”肿瘤科代表失声道。

“这是基于患者目前状况,生存概率最高的方案。”林默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不做手术,生存期预计不超过三个月,且生活质量极差。成功手术,即便联合切除,仍有长期生存可能。风险与获益,需要权衡。”

他的自信和决断,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反驳的力量。

秦雪终于开口,一锤定音:“我认为林医生的方案是目前最积极也是唯一可能根治的选择。风险固然存在,但值得一试。麻醉科、血管外科,请务必做好万全准备和预案。手术由我主刀,林默一助。”

她直接扛起了最大的责任。

李科长在一旁突然插话,语气带着程式化的关切:“秦主任,林医生,这个手术风险实在太高了。医务科的意见是,是否应该更充分地告知家属风险,甚至……建议他们考虑转院到更有经验的顶尖医院?比如首都心胸专科医院?我们这也是为患者负责,为医院规避风险。”

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暗藏祸心。转院路途颠簸,患者状况根本承受不起,这几乎是变相拒绝治疗。而且一旦提出,势必极大动摇家属本就脆弱的信心。

秦雪目光一冷,正要反驳。

林默却先开口了,他看着李科长,语气平淡:“李科长,请问您指的是哪家更有经验的医院?国内年手术量超过我院心胸外科的不足五家,处理此类复杂纵隔肿瘤的经验,秦雪主任位居国内前列。如果您有具体更好的转院建议和目标专家名单,请现在提供,我可以立刻联系对方确认是否接收。”

李科长顿时语塞,他哪里有什么名单,纯粹是赵启明授意他来刁难施压的。他被林默这话堵得脸色涨红,支吾道:“我……我也是出于谨慎……”

“患者的病情不允许无意义的折腾和等待。”林默不再看他,转向众人,“如果都没有异议,术前准备即刻启动。手术时间定于明天上午第一台。”

mdt会议就在这种略带火药味却又高效务实的氛围中结束。各科室负责人怀着不同的心情离开,开始为这台注定艰难的手术做准备。

会后,秦雪叫住林默。

“手术方案很激进,但也是唯一的路。”秦雪看着他,“你有多少把握?”

“五成。”林默回答了一个保守却惊人的数字。在这种难度的手术面前,五成已经是极高的概率。

秦雪深吸一口气:“好。明天,我信你。”

她知道,这台手术,不仅仅是在救患者的命,更是在扞卫一种理念,一种敢于向极限挑战的医者勇气。

而此刻,关于“附一院年轻医生不顾患者死活,强行进行超高风险手术”的恶意报道,已经开始在某些小范围财经和“民生”媒体上悄然散布。刘天雄的毒箭,已然离弦。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明日的手术室,必将成为风暴最激烈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