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火计划”试点获批的消息,像一阵风般传遍了杂交中心。团队士气大振,所有人都清楚,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个项目,更是意味着他们坚持的理念得到了院方最高层面的初步认可。

苏晚晴回到中心,第一时间向团队通报了结果。

“试点批准了,首批20个名额。”她语气平静,但眼角眉梢带着一丝松快,“院长亲自拍板。”

张浩兴奋地一挥拳:“太好了!我们这就开始筛选学员!”

马保国也抚掌笑道:“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陆青屿则已经调出了数据库:“我可以根据各省市的心胸外科基础数据、转诊率以及网络条件,初步圈定一批有潜力的目标医院。”

看着摩拳擦掌的团队,林默缓缓开口,给众人发热的头脑降了降温:“试点,意味着我们站在了聚光灯下。做得好,前程似锦;出一点纰漏,就可能万劫不复。王副院长最后,没再说什么?”

苏晚晴微微蹙眉:“他同意了,但态度微妙。我担心他会在学员选拔或者后续的教学环节设置障碍。”

“意料之中。”林默并不意外,“我们的计划触动了某些固有的利益链条。康拓医疗不会乐意看到一套不依赖他们高端设备的标准化技术被推广开。”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医院花园里熙攘的人群:“所以,这第一批学员,必须教好,必须出成绩。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让所有质疑者闭嘴。”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地筹备“星火计划”招生细则和课程大纲时,一份来自瑞士苏黎世合作方的邮件,送到了林默和苏晚晴的邮箱里。

邮件来自苏黎世大学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也是中瑞杂交治疗中心的瑞方负责人,prof. werner(沃纳教授)。邮件先是高度赞扬了林默团队在澜州地震中的杰出表现和人道主义精神,称这在欧洲医学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他提到了正题:

“……基于我们双方卓越的合作成果,以及贵中心在灾难医学和应急外科领域展现出的独特经验,我院希望派遣一名青年医生前往贵中心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学习。一方面深入学习杂交技术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希望共同探索将你们在极限条件下形成的‘高效、规范化’诊疗模式,进行体系化总结。我们初步推荐的人选是Eric Schmidt(埃里克·施密特)医生,他是我院最有潜力的年轻专家之一,对你们的‘技术公开’理念非常认同……”

“瑞士要派人来?”张浩有些惊讶,“还是来学习的?”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通常都是中方派人去瑞士学习顶尖技术。

苏晚晴看向林默,眼神中带着询问:“这是个好消息,但也可能会打乱我们‘星火计划’的节奏。沃纳教授特意提到了‘极限条件下的诊疗模式’,看来他们对我们在灾区形成的这套东西非常感兴趣。”

林默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不是干扰,这是东风。”

他看向团队成员:“瑞士苏黎世是世界顶级心脏中心,他们派人来学习,本身就是对我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最大肯定。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世界也有价值。”

“而且,”他嘴角勾起一丝弧度,“让一位瑞士专家和我们的基层医生一起参加‘星火计划’的培训,你们觉得,这对那些学员,是更大的激励,还是更大的压力?对王副院长那边,又是更硬的底气,还是更沉的石头?”

众人眼前一亮!

妙啊!让全球顶尖中心的医生来当“同学”,这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和新闻爆点。这无疑将为“星火计划”镀上一层国际化的金边,大大提升其合法性和吸引力。

“我立刻回复沃纳教授,表示热烈欢迎!”苏晚晴立刻领会了林默的意图。

“回复时注明,”林默补充道,“埃里克医生抵达后,将作为特殊学员,全程参与我们首期‘星火计划’的培训。我们希望这是一次真正深入的、平等的交流。”

可以想象,当一位金发碧眼的瑞士医生坐在“星火计划”的课堂上,与来自中国县城的医生们一起记笔记、讨论病例时,会在院内院外引起怎样的轰动。

林默这是要借瑞士的“势”,来拱卫自家的“星火”。

就在杂交中心因国际交流的注入而更加忙碌时,王副院长的办公室里,他正听着心腹的汇报。

“院长那边力挺,瑞士合作方也来掺一脚,看来他们这‘星火计划’,势头很猛啊。”王副院长敲着桌面,若有所思。

“王院,我们不能就这么看着他们坐大啊。特别是那个技术标准化推广开来,康拓那边好几条高端产品线都会受影响……”旁边一位与康拓往来密切的科室主任低声道。

“急什么?”王副院长冷笑一声,“点火容易,要想火烧得旺,还得看柴禾干不干。20个学员名额,操作空间大得很。”

他压低了声音:“去,找几家……嗯,比较‘特殊’的医院,把推荐名额‘巧妙’地递过去。要那种要么基础特别差、烂泥扶不上墙的;要么就是刺头多、不服管、容易惹事的。我倒要看看,林默这第一把火,烧的是旺火,还是把自己呛着的浓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