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手术日,在一种混合着紧张、期盼与肃穆的气氛中,如期而至。

江源市第一医院的手术层被提前清场,只保留了必要通道。安保级别提升到了最高,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手术的绝对安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时代脊梁》摄制组的拍摄需求。他们获得了特许,可以在不干扰手术的前提下,在特定区域进行记录。

一大早,患者扎西被推进了术前准备室。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被允许进行短暂的告别。女人紧紧握着丈夫浮肿的手,用藏语低声祈祷着,眼泪无声地滑落。小男孩懵懂地看着身上插着管子的父亲,怯生生地不敢靠近。

林默穿着洗手衣,在外面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他没有进去打扰,只是对旁边的护士长低声交代:“术前镇静药可以稍加重一点,让他平静离开家人。”

“明白,林主任。”

当扎西被平稳地接入手术室,大门缓缓关闭,将那一家人的生离死别暂时隔绝在外时,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分量。

手术室内,无影灯将视野照得亮如白昼。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冰冷的气味,以及一种一触即发的紧绷感。麻醉科主任亲自操刀,为扎西进行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置管,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如同在雕刻一件易碎的艺术品。

林默、张浩、杨主任站在一旁,已经刷手完毕,穿着无菌手术衣,等待着。

“林主任,动脉压监测建立,中心静脉压……很高。”麻醉主任报出数据。

“嗯。”林默应了一声,目光扫过监护仪,那些数字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时代脊梁》的摄影师利用一个安装在无影灯上的微型摄像头,以及手术室角落的固定机位,安静地记录着这一切。没有旁白,没有干扰,只有器械碰撞的细微声响和医护人员简短的交流。

陆青屿没有进手术室,她在隔壁的控制室内,面前是三块巨大的屏幕,一块实时显示着患者生命体征,一块是手术现场的影像,另一块则运行着她的数据模型,实时接收着从麻醉机和监护仪传来的数据流,进行着动态演算。她是这场手术的“天眼”和“预言家”。

苏晚晴则坐镇在手术室外的临时指挥中心,负责所有内外联络和应急资源调配。她面前的通讯设备直通手术室、控制室、血库、IcU以及远在滨海的马保国。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

“体外循环准备就绪。”

“心肌保护液准备就绪。”

“特殊缝线、止血材料准备就绪。”

“Ecmo团队待命。”

每一个环节确认的声音通过对讲系统传来,都让气氛更凝重一分。

张浩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心跳有些快。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林默,老师依旧是那副万年不变的冷静模样,眼神专注地落在手术台上,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这种绝对的镇定,像一剂强心针,让张浩躁动的心渐渐平复下来。

杨主任则感觉手心有些出汗。他在江源做了十几年心脏手术,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张。这不仅是一台手术,更承载着整个江源地区无数IpAh患者的希望,也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座险峰。

终于,所有准备就绪。

麻醉主任看向林默:“林主任,患者已麻醉平稳,可以开始了。”

林默点了点头,向前一步,站到了主刀的位置上。他伸出带着无菌手套的右手,器械护士王兰立刻将一把闪烁着寒光的手术刀,精准地拍在他的掌心。

那一瞬间,整个手术室仿佛连呼吸都停滞了。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把手术刀上,聚焦在林默那双稳定得可怕的手上。

《时代脊梁》的镜头,也牢牢锁定了这个瞬间。

林默的目光扫过手术台上那个被疾病折磨得变形的躯体,然后毫不犹豫地落笔——锋利的手术刀在扎西的胸骨正中划下了第一刀。

一道鲜红的线条,清晰地出现在苍白的皮肤上。

战斗,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