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130章 省城三日:新世界的窗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省城三日:新世界的窗口

沈柏晟说到做到,不到半个月,就兴冲冲地骑车来到家属院,手里挥舞着两张盖着红印的介绍信。

“批下来了!林晓燕同志,省农科院的观摩学习名额批下来了!”他额头上还带着汗珠,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三天后出发,一共学习三天,食宿都由局里负责!”

晓燕正在揉面,手上还沾着面粉,听到这个消息,心跳陡然加速。省城!她真的要去了!

“真的?太好了!”她脱口而出,随即又想起现实问题,“可是...我的铺子,鱼塘和蜂箱...”

“放心,就三天。”沈柏晟显然早有准备,“我和于得水技术员说好了,他会来帮忙照看蜂箱和鱼塘。点心铺子嘛...就休息三天,贴个告示,老主顾都能理解。”

晓燕这才放下心来,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看着自己沾满面粉的手,忽然有些不知所措:“那...我需要准备什么?”

沈柏晟笑着推推眼镜:“带几件换洗衣服就行。农科院招待所条件不错,有热水淋浴呢。”他说“热水淋浴”时语气特意加重了些,仿佛那是什么了不得的享受。

晓燕的确心动了。家属院只有公共澡堂,一周开放两次,每次都要排长队。

站在一旁的陈默一直沉默着,这时突然开口:“哪天走?”

“周三一早,局里的解放卡车去省城拉农药,咱们搭顺风车。”沈柏晟答道,语气轻松。

陈默点点头,没再说话,转身去修理一个有些松动的蜂箱盖子,锤子敲得格外用力。

接下来的两天,晓燕既兴奋又忐忑。她连夜赶做了几样耐放的点心,准备带给省城的专家们尝尝。又把所有活计都交代给娟子和于得水,事无巨细,生怕出一点差错。

孙秀英难得没说什么风凉话,只是哼了一声:“倒是攀上高枝了。”但眼神里多少有些羡慕。林卫国悄悄塞给晓燕五块钱:“省城里啥都贵,拿着备用。”

周三清晨天还没亮,晓燕就起床了。她穿上那件最好的淡紫色碎花衬衫,蓝色涤纶裤子,脚上是新刷白的回力鞋。头发仔细编成辫子,用一根红色有机玻璃发卡别住。

陈默居然已经在院门口等她,手里拎着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铝制饭盒:“路上喝的水。饭盒里是茶叶蛋和饼,路上吃。”

晓燕接过来,心里暖暖的:“谢谢默哥。”

“早点回来。”陈默看着她,眼神复杂,“省城车多,注意安全。”

解放卡车准时到来,沈柏晟已经从驾驶室探出头来招手。晓燕在陈默的帮助下爬上车厢,那里已经堆了不少农药箱,留出的空处铺了麻袋。

“路上颠,坐稳了!”司机大声嘱咐着,踩下油门。

卡车驶出县城,晓燕第一次看到如此广阔的田野。清晨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庄稼的清香。沈柏晟很健谈,指着路边的作物给她讲解种植技术,又说起省城的见闻。

“农科院附近有个自由市场,比咱们县里大多了,什么都有卖的...还有电影院,最近在放《少林寺》,听说好看极了...”

晓燕听着,心早已飞向了那个陌生的城市。

中午时分,卡车终于驶入省城。晓燕的眼睛不够用了——宽阔的马路,五六层高的楼房,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还有偶尔驶过的公交车和无轨电车。商店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行人的衣着也更加鲜艳时髦。

“看,那就是农科院!”沈柏晟指着远处一片绿树掩映的建筑群。

农科院比晓燕想象的还要大。整齐的试验田,现代化的玻璃温室,还有一栋栋科研楼。招待所是栋三层小楼,果然如沈柏晟所说,每层都有卫生间和淋浴间。

报到后,沈柏晟带晓燕到房间放下行李。房间简单但干净,两张单人床,铺着洁白的床单,写字台上还有个台灯。

“休息一下,下午两点观摩开始。”沈柏晟说,“我先去我房间,就在隔壁。”

下午的观摩让晓燕大开眼界。在蜜蜂研究中心,她看到了先进的摇蜜机、蜂王人工授精设备;在水产研究所,专家讲解了高密度养殖技术;最让她感兴趣的是农产品加工实验室,那里有各种她没见过的小型设备。

“这是小型真空包装机,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研究员讲解道。

晓燕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问:“这个机器贵吗?适合家庭小规模生产吗?”

研究员有些惊讶地看看这个来自县城的姑娘:“目前还比较贵,主要是国营厂用。但技术一直在进步,以后会有更小型实惠的型号。”

沈柏晟在一旁补充:“林晓燕同志自己经营点心铺子,还养蜂养鱼,对加工技术很感兴趣。”

研究员顿时来了兴趣,又多介绍了几种适合小规模生产设备。

晚饭是在农科院食堂吃的,四菜一汤,白米饭管饱。晓燕注意到很多研究员边吃饭边讨论工作,气氛热烈而专注。

饭后,沈柏晟提议出去走走。农科院附近果然有个热闹的自由市场,即使天色已晚,依然人来人往。个体户摊位一个接一个,卖服装的、卖小吃的、卖日用品的,应有尽有。

晓燕在一个卖发夹的头饰摊前驻足,那些亮晶晶的发夹、头花比她见过的都要精致。

“喜欢哪个?”沈柏晟轻声问。

晓燕摇摇头:“看看就行。”心里却想着,要是娟子看到这些,不知会多高兴。

走着走着,她突然在一个摊位前停下——那里摆着几台小型封口机,正是下午在实验室见过的那种简易型号!

“同志,这个怎么卖?”晓燕忍不住问。

摊主热情介绍:“广东来的最新款,三十五一台,用好了能给点心零食封口,保质期长不少哩!”

三十五!晓燕暗暗咋舌,这得卖多少点心才能赚回来。但她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

第二天是专题讲座,晓燕认真记笔记,学到了不少病虫害防治和食品保鲜的新知识。中场休息时,她大胆地向专家提问关于蜂蜜点心保质期的问题,得到了详细解答。

沈柏晟一直陪在她身边,不时补充解释。休息时,还特意买来汽水给她:“尝尝,省城饮料厂产的,比县里的好喝。”

第三天是实践操作课。在蜂产品加工实验室,晓燕第一次亲手操作了蜂王浆提取设备,还学会了蜂胶提纯的基本方法。她带来的点心也得到了研究员们的称赞,都说有特色,口感好。

“小林同志,你的蜂蜜槽子糕很有特点嘛,”一位老专家尝过后说,“要是能解决保质期和包装问题,说不定能有更好的销路。”

这话说到了晓燕心坎上。她鼓起勇气问:“老师,您觉得像我这样的小规模生产,该怎么发展才好?”

老专家推推眼镜:“两条路:一是保持特色,做精做细,瞄准高端市场;二是找机会与 larger生产方合作,借船出海。各有各的好,看你自己选择。”

傍晚,学习结束,明天就要返回县城了。沈柏晟神秘地说带晓燕去个“好地方”。

那是一家新开的音乐茶座,隐藏在一条小街上。推开玻璃门,舒缓的音乐流淌而出,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点心的香气。彩灯旋转,投射出梦幻的光斑。几对年轻人坐在卡座里低声交谈,桌上放着饮料和零食。

晓燕从没来过这种地方,有些拘谨。沈柏晟倒是很熟练地点了两杯橙汁和一碟小蛋糕。

“这里真漂亮...”晓燕小声说,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屋顶的旋转彩灯转。

“省城现在流行这个。”沈柏晟笑道,“年轻人喜欢来这里聊天、听音乐。”他顿了顿,语气认真起来,“晓燕同志,这次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晓燕捧着玻璃杯,橙汁的酸甜在口中化开:“开了眼界,也多了烦恼。”

“烦恼?”沈柏晟不解。

“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学到了新技术,可回到县城,我还是那个小点心铺的主人。”晓燕轻声说,“就像看到了大海的人,再回到小池塘,总会觉得憋屈。”

沈柏晟沉默片刻,突然问:“那你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大海?”

晓燕一愣。

“我是说,”沈柏晟推推眼镜,声音温和,“局里下半年可能有个去南方考察的机会,主要是学习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

话没说完,茶座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走进来,为首的是个烫着大波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姑娘,一眼就看到了沈柏晟。

“沈柏晟!真是你啊!”姑娘惊喜地叫道,快步走过来,“回省城也不打个招呼!”

晓燕注意到,那姑娘看沈柏晟的眼神格外热切。

沈柏晟有些尴尬地站起身:“李莉?这么巧。我是出差来的,明天就回去了。”

名叫李莉的姑娘打量着晓燕,眼神里带着审视:“这位是?”

“这是林晓燕同志,县里的科技示范户,一起来参加学习的。”沈柏晟介绍道,又对晓燕说,“这是我大学同学李莉,现在在农科院后勤处工作。”

李莉淡淡地对晓燕点点头,就热络地和沈柏晟聊起大学同学的近况,言语间满是晓燕插不进去的话题。

晓安静地坐在一旁,突然感觉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旋转的彩灯,舒缓的音乐,时髦的男女,还有他们口中那个她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这一切都在提醒她,她和沈柏晟之间,隔着的不只是省城和县城的距离。

回去的路上,晓燕格外沉默。沈柏晟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也没有开口。

第二天告别农科院时,老专家送给晓燕几本专业书和一小包优良蜂种。沈柏晟则买了一台小封口机,硬是塞给她:“算是局里对你这个科技示范户的支持。”

回程的卡车上,晓燕抱着那台封口机,看着逐渐远去的省城高楼,心里五味杂陈。

三天的学习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窗外的风景越精彩,窗内的现实就越显得局促。

卡车驶回县城,熟悉的街道和楼房映入眼帘。快到家属院时,晓燕远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院门口。

是陈默。他显然算好了她回来的时间,早早就在那里等着了。

车停稳后,陈默走上前,很自然地从她手里接过行李和那台封口机,打量了一下她:“累了没有?”

晓燕摇摇头,看着陈默被夕阳勾勒出的侧脸,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省城好吗?”他问。

“好。”晓燕轻声回答,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但还是家里好。”

陈默的脚步顿了一下,转头看她,眼睛里有什么东西亮了起来。

晓燕笑了笑,没有解释。省城的三天像一场美梦,但梦醒了,她还是得面对现实的选择——是满足于眼前的小池塘,还是想办法游向更广阔的大海?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眼前这个熟悉的小院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