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97章 十字路口的“林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章 十字路口的“林记”

从研究所出来,省城的日头明晃晃地照着,晓燕却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脚底下像是踩着棉花,深一脚,浅一脚。孙主任那几句关于“稳定性”、“保质期”、“防腐剂”的话,还有那份沉甸甸的检测报告,像几块冰冷的巨石,压在她心口,让她喘不过气。

老面肥的“魂儿”,被那精密的仪器一照,显了原形——既是风味的源泉,也是品质飘忽的祸根。这结论,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割开了以往蒙在经验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另一面,也血淋淋地剖开了“林记”眼下最致命的软肋。

她没回铺子,失魂落魄地,径直去了长途汽车站,买了最近一班回清源的车票。一路上,她靠着冰冷的车窗,眼睛望着外面飞速倒退的、已隐约透出些许绿意的田野,脑子里却乱糟糟的,理不出个头绪。

加防腐剂?这条路,她本能地抗拒。就像孙主任说的,那东西一加,“林记”这点心,还能叫“林记”吗?街坊邻居认的,不就是它这份不掺假的实在?可要是不加,光靠着现在这路子,保质期短,风味还不稳定,咋往远了卖?咋跟那些花样翻新、保质期长的南边点心争?省城百货大楼那样的地方,能长久容忍你时好时坏的质量吗?

跟研究所深入合作,搞菌种分离,搞工艺优化?孙主任说了,那需要时间,更需要钱。扶持基金那点钱,还了旧账,维持眼下生产已是紧巴巴,哪还有余力去投入这看不见底的技术改造?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难道,就真的没有两全的法子了?晓燕只觉得太阳穴突突地跳着疼。

回到清源县,已是傍晚。厂院里静悄悄的,年节的气氛早已散尽,只留下一种属于日常的、略显疲惫的沉寂。老槐树依旧伫立着,光秃秃的枝桠向着灰蓝色的天空伸展,像是在无声地询问。

晓燕没惊动旁人,独自先去了车间。李师傅正蹲在墙角,就着最后一点天光,修补一个和面用的柳条筐,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混浊的老眼在暮色中看了她一眼,没问研究所的事,只瓮声瓮气地说了一句:“灶上温着粥。”

就这一句,晓燕的鼻子又是一酸。她“嗯”了一声,走到那口粗陶缸前,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凉粗糙的缸壁。这里面养着的,就是那份被研究所判了“不稳定”的“魂儿”。以往摸着,只觉得踏实,温暖;此刻摸着,却只觉得沉重,冰凉。

“李大爷,”她转过身,声音有些发涩,“研究所……查出些门道了。”

李师傅修补柳条筐的手停住了,却没抬头,只闷声问:“咋说?”

晓燕把检测报告的大致意思,还有孙主任的那些话,尽量用李师傅能听懂的白话,说了一遍。说到“菌群复杂,不稳定”,说到“水分活度高,保质期短”,说到“要么加东西,要么花大功夫改造”时,她看到李师傅那佝偻的背,明显地僵了一下。

说完,车间里陷入一片死寂。只有晚风穿过没关严的窗户缝隙,发出细微的呜咽声。

良久,李师傅才重重地叹了口气,把那半成品柳条筐往地上一扔,站起身,佝偻着背,走到晓燕面前。他没有看那口缸,只看着晓燕,眼神里是晓燕从未见过的、一种混合着茫然、痛心和一丝认命的复杂情绪。

“俺就知道……”他声音沙哑得厉害,“俺就知道,这老玩意儿,经不起他们那般折腾……拆开来,量清楚了,也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只背着手,步履蹒跚地,走出了车间,融入了外面沉沉的暮色里。那背影,透着一种英雄末路般的悲凉。

晓燕独自站在空荡的车间里,看着那口沉默的粗陶缸,心里像是被掏空了一块。

第二天,她把沈技术员和几个核心的老师傅叫到了办公室,把研究所的结论和面临的抉择,摊开了说。

沈技术员一听,立刻激动起来:“晓燕!这是机会啊!菌种分离,工艺优化!这才是科学的道路!只要能解决稳定性和保质期,‘林记’就能真正脱胎换骨!咱们那规划,就能实现了!”

他眼里闪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用数据和科学武装起来的、无懈可击的“林记”。

一个老师傅却皱紧了眉头,瓮声瓮气地反驳:“加那劳什子防腐剂?想都别想!咱‘林记’的牌子,不能毁在这上头!”

另一个也附和:“就是!那还是咱的点心吗?跟那药丸子有啥区别?”

“改造?说得轻巧!那得投多少钱?搭多少工夫?万一改来改去,把这老味道改没了,咋办?”

老师们傅们议论纷纷,脸上都写着抵触和忧虑。他们习惯了指尖的感觉,灶火的温度,对于那套“菌种”、“优化”的陌生学问,本能地感到不安和排斥。

晓燕听着两边的争论,心里那架天平左右摇摆,没有一刻安稳。沈技术员指向的未来,光明,却遥远而昂贵;老师们傅守护的过去,温暖,却似乎已步履维艰。

“都别争了。”晓燕疲惫地揉了揉额角,“这事儿,关乎咱‘林记’的根本,急不得。俺再琢磨琢磨。”

她让大家都先散去,只留下沈技术员。

“沈工,”晓燕看着他,“你说的路子,俺知道是对的。可眼下的难处,你也清楚。钱从哪儿来?改了之后,万一市场不认,咋办?李大爷他们,能不能转过这个弯?”

沈技术员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可看着晓燕那深锁的眉头和眼底的疲惫,那些关于“长远”、“科学”的大道理,便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最终只是低下了头,闷声道:“我……我再把方案做得更细些,把投入和风险,都算清楚。”

晓燕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林记”像是站在了一个看不见的十字路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灼而迷茫的气息。生产照旧,点心一炉炉地出,可每个人心里,都揣着那份沉重的检测报告,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晓燕更是寝食难安。她反复计算着厂子里那点有限的资金,设想着一旦投入技术改造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她看着李师傅那日渐沉默的背影,心里充满了不忍;她想着省城铺子那并不稳固的立足,想着“德盛斋”和黄永发那潜在的威胁。

每一个选择,都似乎通向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

就在这举棋不定的关口,县里供销社的一个老熟人,却突然找上门来,带来了一个看似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