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62章 老槐树下的新算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开春的日头,一天长似一天,暖烘烘地照在“林记”厂院里那棵老槐树上。嫩绿的芽苞才冒尖儿,疏疏落落地挂着,尚撑不起一片荫凉。树下,却比往年早早地聚起了人。不是闲磕牙,是晓燕把这儿当成了临时的议事场。

展销会的风放出去,就像在油锅里撒了把盐,厂子里里外外都炸开了花。兴奋劲儿过去,实实在在的难处,便一桩桩、一件件,摆到了台面上。钱,还是顶要紧的一道坎。

信用社那边,晓燕跑了三趟,嘴皮子都快磨薄了。主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戴着套袖,扒拉着算盘珠子,话说的客气,意思却硬邦邦:“林厂长,不是不支持你们。可这贷款,得有抵押,有担保。你们厂子……这固定资产,拢共就这些机器、这院子,前次的款子还没清利索呢……”

晓燕坐在那硬木椅子上,手心里的汗,濡湿了装着地契和房产证明的信封。她知道,主任说的是实情。可这展销会的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了,不知要再等几年。

“主任,俺知道难处,”晓燕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可这回是地区办的展销会,听说上头很重视,是个打响牌子的好机会。俺们‘林记’的底子您也知道,手艺是祖传的,在县里也有口碑,只要这关过去,往后……”

主任推了推眼镜,叹了口气:“林厂长,你的为人,咱信得过。可规矩是规矩……这样吧,你们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找找别的路子,或者,把参展的规模,压缩压缩?”

压缩规模?晓燕心里摇头。出了这信用社的门,日头明晃晃的,照得她有些发晕。别的路子?在这小小的县城,除了信用社,还能有啥路子?

她心事重重地往回走,路过老街,看见几个老婆婆坐在自家门槛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把积攒的鸡蛋、晒干的枣子,小心翼翼地装进篮子里,准备提到集市上去卖,换几个油盐钱。晓燕心里猛地一动。

回到厂里,她没直接进车间,而是在那老槐树下站了半晌。树下摆着几张磨得溜光的石凳,几个下早班的老工人正坐在那儿歇脚,抽着烟,说着闲话。

晓燕走过去,也没拐弯抹角,就把贷款的难处,跟大伙儿说了。

“……信用社那边,口子卡得紧。可展销会,咱不能不去,阵势也不能小了。”她看着一张张布满风霜的脸,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俺想了,信用社贷不出,咱能不能……自个儿想想办法?”

“自个儿想办法?”一个老师傅磕了磕烟袋锅,“咱能有啥办法?大伙儿都指着这点工资过日子呢。”

“俺知道,”晓燕点了点头,“俺不是要跟大家借钱。俺是想,咱这厂子,是大家的。展销会,也是为了大伙儿往后的好光景。俺寻思着,能不能……咱先紧巴点,把这两个月的分红,缓一缓,先紧着展销会用?等咱从展销会上打开了局面,挣了钱,俺加倍给大家补上!”

这话一出,树下静了片刻。分红,虽是零零碎碎,可也是各家指望的一份活钱。缓发?还要紧巴两个月?

另一个老工人咂咂嘴,犹豫道:“晓燕,不是咱不支持……可家里头,等米下锅呢……”

“俺知道,都知道,”晓燕语气诚恳,“谁家没个难处?可咱想想,要是这回展销会成了,‘林记’的牌子响了,往后的订单多了,还怕没好日子过吗?要是这回缩了头,咱可能就一辈子窝在这县城里头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俺林晓燕在这儿跟大家保证,这钱,算是厂子里借大伙儿的,立字据,算利息!等展销会回来,头一桩事,就是连本带利还给大家!要是……要是赔了,”她咬了咬牙,“这债,俺林晓燕一个人扛!”

风吹过老槐树,新生的嫩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工人们沉默着,互相看着。他们想起省城官司时晓燕的拼命,想起她平日里的为人,想起这厂子从风雨飘摇到如今的些许气象。

半晌,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老工人,闷声闷气地开了口:“俺那份,先紧着厂子用吧。晓燕这孩子,不容易,俺信她。”

有人开了头,附和声便渐渐多了起来。

“成!就当存着了!”

“对!闯一闯!窝囊气也受够了!”

“晓燕,你放手干!咱支持你!”

看着那一张张朴实而信任的脸,晓燕的眼圈红了。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朝着大伙儿,鞠了一躬:“俺……俺替‘林记’,谢谢大伙儿!”

资金的事儿,算是勉强有了着落,虽只是杯水车薪,却也让晓燕心里踏实了不少。这老槐树下的“集资”,靠的不是文书契约,是平日里积下的人心。

另一头,车间里的“革新”,更是热火朝天。李师傅虽点了头,可真动起手来,那眉头就没松开过。沈技术员拿着新刻出来的、带着如意云纹的小模子,兴冲冲地让他看,他只瞥一眼,哼一声:“尽搞些花架子!”

可当沈技术员把用新模子磕出来的、小巧精致的桃酥胚子送进炉里,烤出来金黄油亮,带着清晰花纹的点心端到他面前时,老师傅还是忍不住拿起来,凑到眼前,仔仔细细地看,又小心翼翼地掰开一小块,放进嘴里。

他闭着眼,细细地品着,脸上的皱纹像是都凝固了。半晌,他才睁开眼,咂咂嘴,嘟囔了一句:“嗯……酥劲儿还在,香味也没跑……就是样子……怪模怪样的……”

这话,听着是挑剔,可晓燕和沈技术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老师傅没直接否定,便是最大的进步了。

馅料的试验更是麻烦。椰蓉、莲蓉这些南方来的稀罕物,价格不菲,沈技术员带着人一点点试配比,既要保留新馅料的特色,又不能盖过点心本身的面香。失败是常事,烤坏的点心胚子,成了工人们加班时的夜宵,吃得大伙儿见了点心都有点发怵。

这天傍晚,晓燕正在车间里看沈技术员调试新配方的豆沙馅,方芸拿着张报纸,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晓燕姐!晓燕姐!你看!”

是省报,在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刊载了一则短讯,报道了“林记”在省城成功维权,维护本土品牌的事迹。篇幅不大,却白纸黑字,带着官方的认可。

工人们都围了上来,争相传看那短短的几行字,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

“嘿!咱‘林记’上省报了!”

“这下看谁还敢小瞧咱!”

晓燕拿着那张报纸,手微微有些发抖。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阵及时雨,一股东风!她立刻有了主意,把这则报道小心地剪下来,准备放大,做成展板上最醒目的部分。

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景象,看着那新出炉的、带着花纹的点心,看着工人们脸上那混合着疲惫与希望的神情,心里头那股劲儿,又足了几分。

钱,紧巴着用;新品,磕磕绊绊地试;这展销会的路,是大家伙儿咬着牙,一寸一寸往前铺的。

只是,那信里提到的“外商”,像天边一抹捉摸不定的云,让她在忙碌的间隙,偶尔抬头望天时,心里会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既憧憬又忐忑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