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65章 桃酥的滋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金发碧眼的外国男人,将那一小块桃酥放入口中,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品鉴的郑重。他微微阖上眼,腮帮子轻轻动着,像是在用舌尖细细描摹那点心的每一分滋味。

四下里,仿佛陡然静了下来。高音喇叭里的乐曲,“麦香坊”那边的吆喝,周遭人群的嘈杂,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低了音量。所有的目光,都胶着在那张轮廓分明的外国面孔上。晓燕觉得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地,擂鼓一般响在耳膜里,手心里攥出一把湿冷的汗。方芸紧张得几乎要屏住呼吸,沈技术员则死死盯着那外国人的喉头,仿佛他能从那微小的吞咽动作里,看出命运的判决。

“麦香坊”那个油头经理,也伸着脖子往这边瞅,脸上那点幸灾乐祸的冷笑还没完全褪去,眼神里却已透出几分惊疑不定。

时间,像是被拉长了的麦芽糖,粘稠而缓慢。

终于,那外国男人睁开了眼睛,那双湛蓝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毫不掩饰的惊讶和赞赏。他转向身旁的女翻译,语速颇快地说了几句,语调里带着明显的兴致。

女翻译脸上露出笑容,对晓燕,也是对旁边陪同的干部们说道:“詹姆斯先生说,这点心非常特别,和他以前吃过的所有饼干、糕点都不同。它非常……酥松,入口即化,但又有一种扎实的粮食的香气,甜度也恰到好处,不腻人。他很喜欢。”

轰的一声,悬在晓燕心头的那块千斤巨石,仿佛骤然落地,激得她浑身一轻,眼眶都有些发热。方芸激动地一把抓住晓燕的胳膊,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沈技术员长长舒出一口气,抬手抹了把额头,才发现自己也出了一脑门的汗。

陪同的干部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显然,“林记”这点心,给咱们地方特色产品长了脸。

那位被称为詹姆斯先生的外商,又通过翻译问道:“请问,这点心是用了什么特别的工艺吗?它的质地非常独特。”

晓燕强压下心头的激动,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她指了指展位上“传统手艺”那几个字,对翻译说:“同志,麻烦您告诉詹姆斯先生,这是俺们家传的老手艺,和面、起酥的法子,跟现代的机器做出来的不一样,靠的是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火候也是用传统的吊炉,一点点烤出来的。用料就是最本分的面粉、油、糖,没加那些花哨的东西。”

女翻译快速地将这番话转述过去。詹姆斯先生听得极为认真,不时点头,蓝眼睛里的兴趣愈发浓厚。他又指着那几样新品,“如意云纹酥”和“金丝枣泥卷”,问道:“这些,也是同样的传统手艺做的吗?它们看起来很精美。”

“是的,”晓燕肯定地答道,顺手拿起一块“金丝枣泥卷”,递给詹姆斯先生,“底子还是老手艺,只是在样子和少许馅料上,试着做了点新搭配,您尝尝看。”

詹姆斯先生接过,同样仔细地品尝了,再次给予了肯定。他通过翻译表示,这种在传统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的思路,很有意思。他本人对东方传统的食品工艺很感兴趣,询问是否可以去他们的生产工厂参观一下。

去工厂参观?!

这话一出,不止晓燕他们愣住了,连旁边的干部们也显得有些意外,随即便是更大的欣喜。这外商提出参观工厂,意味着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欢迎!当然欢迎!”晓燕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俺们的厂子在清源县,离这儿不算太远!”

一位干部上前,笑着对詹姆斯先生和翻译说了几句,大致是安排参观行程之类的话。詹姆斯先生微笑着点头,又看了晓燕一眼,目光里带着友善和期待。

那一行人继续往前参观了,可围绕在“林记”展位周围的气氛,却彻底变了。先前还有些冷清的角落,此刻竟呼啦啦围上来不少人,有看热闹的,更有不少其他展位的负责人、采购员,纷纷拿起“林记”的点心品尝、询问,眼神里充满了探究和兴趣。

“怪不得能上省报,是真有两下子!”

“连外国人都说好,那肯定错不了!”

“同志,你这桃酥怎么批?能给个价目表吗?”

方芸和沈技术员顿时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分发试吃品,一边应付着七嘴八舌的询问,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晓燕站在那儿,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热烈场面,心里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儿涌上来,最后都化作了眼角一丝湿润的暖意。她抬头,望向“麦香坊”那边,只见那个油头经理脸色铁青,正咬牙切齿地跟手下说着什么,眼神阴鸷地剜了这边一眼,愤愤地转身钻进了展位里面。

晓燕知道,“麦香坊”绝不会善罢甘休。但这突如其来的机遇,如同阴霾里射出的一道强光,照亮了前路,也给了她无穷的底气。

接下来的大半天,“林记”的展位前人潮涌动,带来的产品名录和联系方式被一抢而空,甚至有几个周边县市的供销社负责人,当场就表达了订货的意向。直到傍晚闭馆,方芸的嗓子都快说哑了,带来的试吃品也消耗殆尽,可三个人却毫无倦意,脸上都泛着光。

收拾展位的时候,方芸按捺不住兴奋,拉着晓燕的手:“晓燕姐!咱这是……要成了吧?连外国大老板都要去咱厂子看了!”

沈技术员也激动地说:“是啊!没想到,最不起眼的老桃酥,反倒立了头功!”

晓燕脸上笑着,心里却像明镜一样。老桃酥立了功不假,可若没有之前新品研发的折腾,没有那省城维权挣来的名声,没有顾知行提醒他们要挖掘的“传统”和“实在”,恐怕也难入那外商的法眼。这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又像是他们一步步挣扎着,自己挣来的运气。

回到简陋的招待所,晓燕第一件事就是给县里厂子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李师傅,晓燕把今天展销会上的情况,尤其是外商品尝桃酥、要求参观工厂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

电话那头,李师傅沉默了许久,久到晓燕以为信号断了,才听到老师傅那带着明显哽咽、却又努力维持平静的声音传来:“……好……好……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没丢人……没丢人……你们……啥时候回来?厂子里,俺盯着,保证出不了岔子!”

挂了电话,晓燕站在招待所走廊的窗户边,望着外面地区城市璀璨的灯火。夜风吹拂着她有些散乱的发丝,心里却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开阔。

展销会还有两天才结束,更大的考验——外商参观,还在后头。但她此刻,心里却没有了先前的惶惑与不安。

路,是人走出来的。滋味,是尝出来的。她林晓燕和她的“林记”,这回,算是真真切切地,让外人品出了一点不一样的滋味。

只是不知,这尝惯了面包黄油的外国舌头,到了她那满是面粉粉尘的县城乡下厂子里,又会品出些什么来?而那绝不会坐以待毙的“麦香坊”,在这通往新程的当口,又会使出什么绊子?

晓燕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城市烟尘气的夜风,转身回了房间。明天,还有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