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还温着,林烨的手指在保温罐上停了一会儿。他没再看灶台,也没去碰笔记。这几天母亲吃得下饭,能自己坐起说话,夜里也不再惊醒。他知道,最紧的那段日子过去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木框。风灌进来,带着外头田野的味道。天很黑,星星亮了一片。他仰头看了一会儿,低声说:“系统,现在什么情况?”
【家庭支持度稳定维持在90%,亲情维系任务阶段性完成】
【主线进度符合预期,系统权限解锁条件达成】
【正在升级……】
眼前一暗,又亮起一道光幕。字一行行浮现:
【新功能开启:未来商业信息库(初级)】
【可查询近十年内重大经济趋势与行业动向】
林烨呼吸一顿。以前系统只给图纸、设备、技术手册,都是能立刻用上的东西。这次不一样。这是方向,是别人看不见的路。
他稳住声音:“查一下,接下来几年,有什么机会?”
光幕滚动,几条信息跳出来:
“1980年前后,城市住房需求激增,商品房制度试点启动,房地产行业迎来爆发期。”
“建筑材料标准化进程加快,水泥、钢筋、预制板将大规模应用。”
“个体经济合法化推动建筑市场开放,私人承包工程成为可能。”
他盯着那几行字,看了很久。心跳慢慢快起来。这不是修一栋房、接一个项目的事。这是整个时代要变。
他想起县城里那些低矮的平房,单位分的筒子楼,一家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屋子里。将来会有高楼,有小区,有人愿意花钱买更好的房子。而他们现在掌握的技术,培训的人手,积累的经验,刚好能踩上这个点。
但他也知道,现在还不行。合作社刚起步,资金少,名气小,连县城的工程都接得勉强。想做住宅开发,得一步步来。
他闭上眼,把那些信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不是当故事听,是一条条拆开想。政策什么时候松动?材料什么时候普及?人工成本会不会涨?他们能不能提前准备?
睁开眼时,他已经有了大概轮廓。先稳住现有的施工项目,保证现金流;继续带人,把队伍拉起来;等政策一放开,立刻转向民用住宅设计和建造。不求快,但要第一个站进去。
他走出厨房,院子里静得很。父亲睡了,妹妹也回房了。母亲屋里灯灭了,呼吸声平稳。他站在院中,抬头看天。
星星不动,风也不急。可他知道,有些事已经变了。以前他想着怎么多接活,怎么提高效率,怎么让村里人有事做。现在他想的是,五年后,十年后,他们能做成什么样。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盖房,全靠亲戚帮忙,一堵墙要垒好几天。现在他们用搅拌机,用模板,用科学测算,一天就能打好地基。如果把这个速度放到城市,放到成片的住宅区呢?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之前只会翻书、写字,现在能调砂浆、看图纸、教别人。他不再是那个只懂理论的学生了。他是带着一群普通人往前走的人。
他忽然觉得肩上沉了一下。不是累,是一种说不清的责任。以前是为了活下去,为了帮家里。现在是为了让更多人住上好房子,为了让这支队伍走得远。
他转身回屋,没开灯,在桌前坐下。摸出纸笔,开始写。
第一条:现有项目不放松,确保每月有收入。
第二条:加快培训进度,三个月内再带出两支独立施工队。
第三条:留意政策风向,特别是城建方面的消息。
第四条:想办法积攒资金,为后续转型做准备。
写完他又看了一遍,折好塞进抽屉。这事不能急,也不能拖。得一步一步,踩实了走。
他站起来,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家里的老房子。土墙,瓦顶,门窗都有些歪了。他在这儿长大,也差点因为穷断了前程。现在他有机会改变这个局面,不只是为自己,也为像他这样出身的人。
他轻轻关上门,走到院中。夜风凉了些,他站着没动。
脑子里又跳出一个问题:“还能查别的吗?”
【可查询三次,剩余两次】
他想了想:“下一个十年,农业方面有没有变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土地分到户,粮食产量显着提升】
【乡镇企业兴起,农民可就地务工增收】
【化肥、良种、机械化逐步普及】
他又记下了。这些和建筑关系不大,但对合作社的工人有用。以后招人,可以优先选那些懂农活又有手艺的。两边都不耽误。
他停顿片刻,第三次提问:“教育领域呢?”
【高考制度恢复稳定,学历价值上升】
【职业教育开始发展,技术工人需求增加】
【中小学教材统一更新,基础教育投入加大】
他点点头。妹妹还在上学,得盯紧她的功课。将来要是办培训班,也可以往职业方向靠。
三次用完,光幕消失。系统安静下来。
他站在院子里,脑子里却热闹得很。过去几天他守着母亲,一步没出村,以为错过了很多。其实没有。他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时间。
这几天他沉下来,把心放回家里,也看清了自己的位置。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一群人等着他带路。他必须看得更远。
他抬头看着星空,忽然明白了一件事。系统给的不是答案,是提示。真正的路,还得他自己走。
他转身进屋,从柜子里拿出背包。擦干净,检查拉链,装了几张图纸和笔记本。明天一早就要回合作社。小虎他们等着他拿主意,工地也有新项目要开工。
他躺下时没马上睡。听着窗外虫鸣,想着明天要说的话。不能只讲眼前的事,得让大家看到以后。可也不能说得太远,没人信。
得一点点来。就像教小虎拆搅拌机那样,先让他们看见好处,再告诉他们为什么。
他闭上眼,脑子还在转。但这一次,不是焦虑,是清晰。
半夜他醒来一次,去看了母亲。她睡得安稳,被子盖得好好的。他轻手轻脚回来,重新躺下。
天快亮时下了点小雨。他听见雨滴打在瓦上,噼啪响。他没动,听着声音,心想:这场雨过后,路该好走了。
他坐起来,穿鞋,洗脸。水有点凉。他抹了把脸,走出房间。
母亲听到动静,从屋里喊:“烨儿?”
“我在。”他说,“你再睡会儿,我去看看灶。”
“药不用熬了。”她说,“我好多了。”
“我知道。”他回头笑了笑,“我不熬药了,我做饭。”
他走进厨房,打开米缸。舀了一碗米,淘净,下锅。烧火,加水,盖上锅盖。动作利索,没停顿。
饭快好时,妹妹起床了。她看见他在厨房忙,愣了一下:“哥,你要走?”
“嗯。”他说,“今天回去。”
她没说话,低头洗漱。过了一会儿问:“娘这边……没事吧?”
“没事。”他说,“我每天打电话回来。你要好好上学,作业不会的,寄给我,我给你回。”
她点头。
父亲也起来了,在门口蹲下,点了烟。林烨走出来,站他旁边。
“合作社那边,缺人手?”父亲问。
“缺。”他说,“但现在能招到人了。”
“那你去吧。”父亲说,“这边有我。”
林烨看着他,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饭后他收拾背包,把换洗衣服卷好塞进去。母亲扶着门框站着,看他忙。
“别总惦记家里。”她说。
“我知道。”他说,“可家里好了,我才能放心往外走。”
他背上包,站在院中。雨水把地面打湿了,空气清爽。他深吸一口气,迈步朝门外走。
走到村口,他停下,回头看了一眼。老屋在晨光里静静立着,烟囱没冒烟,可他知道,灶火已经重新燃起来了。
他转身,朝着县城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