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临朝,老骥伏枥
大汉定鼎二十载,帝国如日中天,四海宾服,万邦来朝。国内仓廪丰实,路不拾遗;海外航路渐通,奇珍汇聚。开创这亘古未有之盛世的皇帝刘衍,却在这一年,做出了一个令朝野震动的决定。
禅位与新帝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朝会上,刘衍于承天殿,面对满朝文武,平静而坚定地宣布:
“朕,承天命,御极二十载,赖诸卿辅佐,将士用命,始有今日之治。然,岁月不居,春秋渐高,精力已不如前。太子晟,天资聪颖,仁孝英武,历练多年,堪当大任。为江山社稷计,为大汉万世基业计,朕决意,传位于太子刘晟。”
此言一出,虽早有风声,但满殿依旧一片寂静,随即是劝进与挽留之声。然而刘衍心意已决,他抬手止住了众臣的喧哗。
禅位大典庄严而隆重。刘衍亲自为刘晟戴上那顶他佩戴了二十年的帝冠,将传国玉玺交到儿子手中。那一刻,他眼中没有留恋,只有如释重负的坦然与对继承者的无限期许。
“晟儿,这万里江山,兆亿黎民,朕,交给你了。”刘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守成不易,开拓维艰。望你持身以正,御下以宽,爱民如子,将我大汉盛世,延续至千秋万代。”
身着龙袍的新帝刘晟,面容已褪去稚嫩,尽显帝王威仪。他跪受大宝,目光坚定地看着父亲:“儿臣必不负父皇重托,兢兢业业,使我大汉国祚永昌!”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万岁之声再次响彻云霄,这一次,是献给年轻的新皇帝刘晟。
刘衍被尊为太上皇帝,移居环境清幽、毗邻皇家海军基地的兴庆宫。他彻底放权,不再过问日常政务,将广阔的舞台完全留给了儿子。
老骥伏枥,志在万里
然而,退位后的刘衍,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颐养天年。兴庆宫的书房内,那幅巨大的海外寰宇图依旧占据着主墙,上面如今已标注了更多舰队带回的详细信息,以及“海事院”根据最新情报推测的、更遥远西方的轮廓。
他的精力,似乎全部投入到了对远航事务的终极关注上。新帝刘晟完全理解并支持父亲的志向,动用皇室内帑和部分国家资源,为太上皇的梦想保驾护航。
一艘前所未有的、凝聚了帝国最高造船工艺的巨舰,正在紧张的建造中。它比“定远号”更加庞大、坚固,配备了更完善的生活设施和更强大的自卫武器,被刘衍亲自命名为——“探索者号”。
他不再仅仅通过奏章和地图来了解海洋,而是频繁亲临船厂,查看进度;召见那些归来的老水手、导航官,详细询问航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与“海事院”的精英们探讨更遥远的航线可能性,甚至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的航海知识和异域语言。
所有人都明白,太上皇,这位帝国的开创者,准备亲自去实现他最终的梦想——扬帆远航,去亲眼见证那海图之外的广阔世界。
这一日,风和日丽。在新帝刘晟、皇后苏婉、以及核心重臣的陪同下,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刘衍,来到了即将完工的“探索者号”面前。
巨舰如同蛰伏的巨龙,散发着冷硬的金属与木材光泽。海风吹拂着他花白的须发,也鼓动着船桅上的试风旗。
刘晟看着父亲,眼中充满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父皇,海上风波险恶,万望保重龙体。朝中之事,儿臣定当竭力,使父皇无后顾之忧。”
刘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容洒脱:“晟儿,这陆地上的江山,朕已为你打下。但那海洋的尽头有什么,朕若不去亲眼看看,死不瞑目。你不必担心,朕身边,自有百战余生的老伙计们护卫。”
他转向身后,那里站着几十名自愿追随他进行这次终极航行的老部下——有退役的老海军将领,有经验丰富的航海士,有忠心耿耿的侍卫。他们眼神坚定,毫无畏惧。
刘衍的目光再次投向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眼中闪烁着比年轻人更加炽热的光芒。
“陆地上的帝王,朕做过了。现在,朕想去当一当这海洋的探索者。”
“这‘探索者号’,便是朕新的龙椅。它的航迹所能到达之处,便是朕新的疆域!”
他的话语,伴随着海鸥的鸣叫与海浪的拍岸声,充满了豪情与壮阔。
没有人知道这位传奇的太上皇最终能航行多远,他的旅程将会遭遇什么,又会为大唐、为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
但这一刻,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正以另一种方式,开启他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航程。他的背影与那艘即将启航的巨舰融为一体,指向那充满无限未知与可能的深蓝。
大汉的陆地,在年轻皇帝的治理下继续繁荣;而大汉的海洋传奇,随着老皇帝的远航,翻开了更加波澜壮阔的一页。一个时代的结束,亦是另一个传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