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雪,下了三天三夜。
当雪停的时候,太阳终于露出了脸,照在积满雪的宫墙上,反射出晶莹的光。新帝登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大宋的每一寸土地。
江南的苏州,百姓们自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放起了鞭炮。茶馆里的说书人,把赵宸的故事编成了新段子,从汴河口治水说到雁门关退敌,听得人热血沸腾。一个老汉捧着当年赵宸分给他的粮袋,激动得老泪纵横:“我说过,赵将军会有大作为的!”
黄河岸边,关羽收到了新帝的诏书,上面写着“封关羽为镇北将军,总领北疆防务”。他将诏书递给副将,哈哈大笑:“好!好!这下能痛痛快快地打金狗了!”雁门关的士兵们听到消息,纷纷举起兵器欢呼,连关外的金兵都能隐约听到那震天的喊声,吓得不敢轻易靠近。
沧州的水师营里,赵云正带着士兵们凿冰练兵。新帝的旨意传来,让他率水师沿黄河而上,配合关羽夹击金兵。赵云将银枪往冰面上一戳,枪尖没入半尺:“传我将令,三日后出发!让金狗尝尝咱们的厉害!”
而远在北方的金国,完颜宗弼的大帐里一片死寂。他手里捏着越王送来的密信,却听到了赵宸登基、十万将士山呼万岁的消息,气得砸碎了酒杯。
“废物!一群废物!”完颜宗弼怒吼,“连个赵宸都对付不了,还想引我们出兵?”
旁边的哈迷蚩小心翼翼地说:“都元帅,赵宸登基,民心所向,此时不宜出兵,不如先退回大同,再做打算。”
完颜宗弼看着南方,眼里闪过一丝不甘。他知道,错过了这次机会,再想南下,难了。
西域的耶律大石,站在高昌国的城楼上,望着东方。他收到了赵宸的国书,上面写着“愿与辽结盟,共抗金人,燕云十六州之事,战后再议”。
“赵宸……”耶律大石喃喃自语,“倒是个有魄力的人物。”他想起当年辽亡时的惨状,又看看眼前的赵宋新帝,忽然对身边的大臣说:“传我令,整军备战,若金兵攻宋,咱们就袭扰他们的后路。”
汴京的皇宫里,赵宸坐在曾经属于徽宗的龙椅上,却没觉得有多舒服。诸葛亮和贾诩站在下面,手里捧着新拟的诏书。
“陛下,该下旨了。”诸葛亮道,“减免赋税,整顿吏治,安抚宗室,这些都得尽快落实。”
赵宸点头,接过诏书,提笔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书写一篇新的篇章。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龙椅上,却没那么刺眼了。赵宸知道,这龙袍意味着千斤重担,意味着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意味着再也不能回头的路。
但他不怕。
因为他身后,有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弟兄,有盼着安稳日子的百姓,有这万里河山,和一颗护国安民的心。
汴京的雪还没化,却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新的王朝,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悄然拉开了序幕。而属于赵宸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