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夜时分的科考站,新安装的智能实验仪突然开始背诵《极地生存手册》。云昭在实验室观测极光,电子猫蜷在防寒服里打盹,黄金铠甲结着细密的冰霜。程自在检查着供暖设备,镜头对准那台正在冒热气的分析仪。
师姐,他指着触摸屏上紊乱的数据曲线,这台仪器从极夜开始就持续异常——把冰芯样本分析成热带土壤,把企鹅羽毛却检测出北极熊基因。
沈知白擦拭着镜片上的冰雾,护目镜闪过温度传感器的错误代码:更奇怪的是,实验记录显示正在调用2013年的研究数据,甚至要求研究员使用早已停产的机械温度计。
电子猫从衣领里探出爪子,尾巴挂坠变成样本分析仪,对着离心机发出细微震动。当科考队长试图重启时,设备突然用老探险家的口吻播报:检测到特殊研究样本,正在匹配历史实验档案——建议采用2009年的分析标准。
程自在的直播画面映着窗外极光,弹幕悠悠飘过:
「显微镜在跳冰上芭蕾」
「培养皿开出冰晶花」
「快看光谱仪在绘极光」
忽然,整个实验室陷入数据冰暴——样本库自动调节成不同年代的保存温度,气象数据演奏《冰雪圆舞曲》,最老的那台黄铜天文望远镜竟开始投射历代极光影像。电子猫炸毛成雪球,黄金铠甲展开成防冻屏障。
极地研究中心检查后发现,这是新配备的智能科研系统,本意是提升实验精度,但数据库错误接入了科考站半个世纪的观测记录。现在系统正在同时执行不同年代的科研标准,甚至给现代设备配备传统的玻璃温度计。
它非要我使用手绘观测表!助理研究员举着被拒绝的平板电脑抱怨,说我的电子记录不符合2018年的科研规范!
控制台闪现委屈的雪花符号:根据实验记录分析......话音未落就被电子猫拍出七彩冰晶。更令人费解的是,每个经过系统的实验数据都出现异常——现代图谱浮现钢笔绘制痕迹,数字档案显示为打字机记录。
当站长准备紧急关停时,云昭轻触保温键:你听过这座科考站的故事吗?她讲述起冰雪中的往事:首任站长用雪块建造临时实验室,暴风雪中抢救珍贵样本的惊险,甚至某个极夜,全员用歌声抵抗孤独的温暖。
仪器运转声逐渐变得平稳,控制台开始展示老照片。当说到去年突破性发现时,老教授激动得在雪地打滚的场景,所有设备突然同步运转,在极光中投射出永不言弃的光纹。
次日系统恢复正常,但新增了冰雪记忆功能。扫描样本编号会重现某年的重大发现,偶尔会在实验时播放老研究员的工作心得。只有电子猫发现,深夜的实验室里,系统会给熬夜的研究员准备热可可。
当新队员好奇为什么这里的数据特别可靠时,老队员会指向那台偶尔会多校准三次的智能系统——就像某个总爱在记录本画企鹅的老科学家还在时那样。冰原之上,探照灯的光柱仍在守护着永不停歇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