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如芳三人连忙摆手,说 “老爷子言重了,担不起您赔罪”,又道 “我们已找到人换房,就不打扰您了,先走了”。

等她们走后,已到了吃饭时间。

开饭前,林老头当着全家人的面,点了大儿媳王氏的名:“老大家的,别人家的事别再掺和了!” 接着又狠狠瞪了大儿子林山一眼:“管好你媳妇!”

林山一脸冤枉,“啊” 了一声追问:“我媳妇怎么了?她干什么事了?”

“你自己去问她!先吃饭!” 林老头没再多说。

饭后,林山问清缘由,知道媳妇竟为了两百文钱,替林有粮去给陈如玲说媒,顿时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王氏骂:“我是缺你吃还是缺你穿?要去赚这种黑心钱!且不说林有粮模样不周正,就他那个娘,哪个女人嫁过去不得受磋磨?你又不是人家姑娘的亲戚长辈,凭什么去替人说媒保媒?要是姑娘嫁过去过得不好,还不得恨死你?再说,人家成不成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王氏被训得哑口无言,最后才小声辩解:“我只是去问问而已……”

林山打断她的话,放话道:“再让我看见你跟那个泼妇来往,我饶不了你!” 他说的 “泼妇”,正是林有粮的娘,这人在族里、在整个南关村都是臭名昭着。

自家老娘生前虽也会骂人打架,却至少讲道理;林有粮的娘却是无理都要闹三分的性子,跟她走得近,旁人只会觉得王氏也是个不讲理的。

王氏得了公公警告,丈夫数落,心情那叫一个差,等好姐妹再次找上门询问“做媒的结果”时,气的将人赶了出去“你若是再提这个事,我就不与你来往了!”

林有粮娘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头,就看到周围有人朝着自己指指点点,等她走近时,大家又闭口不说了。

她直接叉腰,指着刚刚还聚在一起说笑的几个妇人道“你们是不是在说我的坏话?怎么我一来就不敢说了,你们倒是继续说啊。”

几人对视后捂着嘴偷笑,更气的她脸色青一阵红一阵。

其中一个与她沾亲的年轻媳妇道“婶子,你们家是不是想娶陈二姑娘?她放话说不嫁人,你们还是歇了心思吧。”

“你怎么知道?”林有粮娘追问,大家也就将事情告诉了她。

原来,陈如芳姐妹把林有粮母子算计她们的事传了出去,将他们母子说的话一字不漏的说了出来。

还放话:“我们现在不打算嫁人,得等找到爹娘后再考虑。若还有人打歪主意,就直接上报林氏族长和族老们。”

农村里,芝麻大的一点事都能传个好几天,更何况是这种大八卦,大家见到林有粮家的人,那更是得说几句公道话。

这会儿就有年长些的嫂子劝说“有粮是不太齐整,可你们手里有钱,也不愁找不到媳妇,再不济,在流民堆里花几十斤粮食换一个儿媳妇回来也成,怎么就把主意打到人家孤女身上了,还想让人毁了清白不得不嫁,这种丧良心的事,可做不得......

“是啊,有粮他娘,你别做这种事!”

林有粮娘只觉得脑子在嗡嗡作响,这些话传出去后,自己以后还有什么脸面,一句话没说,跑着回家。

家门口也围着一群人指指点点。

她躲开人群,从后门进屋,躲了起来。

不光是林有粮母子被人说嘴,他们家其他人被人逮住问东问西,然后假模假样的明着劝说,实际嘲笑,让一家人都丢尽了脸。

连着几天都躲开人群去上山,除非有必要,绝不出门与人说话。

这事儿之后,之前向陈如芳姐妹献殷勤的人,收敛了许多。

林山得知陈如芳放话不嫁人后,也不再去找她了。

姐妹三人得了些清净日子,多花了一点钱,快速与人换了房子,搬进了新家。

日子过得快,转眼间,第一批烧炭的人到了开窑的时候。

这天没下雪也没风,是开窑的好天气。

大家头一次自己烧炭,心里没底,特意请了林呈过来盯着。

第一个开窑的是林二狗家 。

他和媳妇没日没夜地忙,一共挖了两个窑。

在众人的见证下,林二狗在窑顶中心位置,小心凿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确认里面温度降下来后,用长钩从洞口勾出几块炭,递到林呈面前,请他帮忙看看能不能取窑。

林呈拿起炭端详:几块炭里,有一块没烧透,一半还是木柴;另一块却烧过了头,表层起了层白灰。

他举着炭给大家看,解释道:“这就是木材干湿度相差太大造成的 ,干的烧过头成了灰,湿的没烧透还是木柴。下次最好选同一天晾干、同一种类型的木材烧。”

林二狗忐忑地问:“那这些没烧透的,还能再烧吗?”

林呈摇头:“再烧也没用了,直接开窑吧。”

众人一起帮忙开窑,先取最上层的炭 , 这部分离火源最远,炭化不足的占了四分之一,都分拣出来扔在一边。

中间和底层的炭就好得多,尤其是中心部分,全是上好的钢炭。

两窑炭按上、中、下三等品质装袋,一共装了七百多斤。

按上次的卖价算,能卖三两多银子。

林二狗夫妻笑得合不拢嘴,对着帮忙的人连连道谢:“我先把这些炭运回去,马上来帮你们开窑!”

他媳妇则直接去了树林砍柴,为下一次烧炭做准备, 虽没下雪,树林里的积雪却还厚,砍柴时得先把树枝上的雪抖落,再动手砍伐,也是个能吃苦的。

第二个开窑的是紧挨着的林武家,他家有三个窑,最后出了一千两百斤炭。

看完成这两家,大家也摸出了判断能否开窑、炭品好坏的经验。

林呈没再跟着看其他人家开窑,转而去了自家的窑洞边。

林老头见他来,忙问:“他们的炭怎么样?”

“我只看了二狗家和林武家的,上品炭不多。”

林呈道,“若是能把木材多晾几天,上品炭能再多些。”

林老头叹了口气:“他们也是想早点挣钱 ,从挖窑、备柴到烧火,这都半个月了,还没见着现钱,大家肯定心急。”

别人家的事暂且不提,先顾好自家的炭窑。

这会儿,所有木柴都已入窑,可以点火了。

在窑底的火道上,均匀铺满干燥的松针,松针上再交叉放些粗树枝,点燃后让火燃了近一刻钟,确认所有木材表面都燃着了,才用湿泥逐步封闭进风口和排烟口,只留一条狭小缝隙。

“接下来只要留意烟雾就行,等烟色从浓白转成黄褐色,就能封窑灭火了。”

确认窑洞周围没有漏风后,一行人便往家走。

村里罕见地热闹,陆续有人扛着炭往回家,见面就互相打听 “你家出了多少炭”“谁家的炭品质最好”。

炭占地方,家家户户都门口、屋檐下,连睡觉的房间里都堆满了。

大家就想先卖些炭,换点东西回来 ,尤其是流民们,还欠着林氏一族的粮食呢。

没多久,吴冬山和郑甲找到了林呈,期期艾艾地问:“林大人,能不能带着我们去卖炭?”

林呈有些诧异:“我大哥不是早跟你们说了去哪里卖炭吗?价钱你们也知道,自己去卖就行!”

他好不容易歇一天,一点都不想动。

林呈问“我记得你前两天不是去过镇上?既然去过,自己去卖就成。”

吴冬山脸一红,解释道:“我们不会说这里的方言,也不会说官话,没办法跟店铺掌柜讨价还价 。买东西还好,卖东西说不通可不行。”

郑甲也跟着补充:“林大人,我们知道您忙,愿意出钱请您帮忙,等卖了炭,大家凑钱付酬金。”

雪还在融化,路面泥泞,马和牛都没法走,去镇上只能靠步行,来回要走几个小时,林呈实在不想走,倒不如在家教儿子们认字。

他想了想,说:“你们去找我大哥吧,还有上次跟着我一起卖炭的人,他们知道在哪儿卖。”

吴冬山和郑甲没办法,只能去找林山。

林山看在三百文高价酬金的份上,答应了。

他自己也不怎么会说官话,便去找了本村原住民家的少年铁头, 这孩子胆子大,大家刚住进村里的第二天,他就瞒着爷爷奶奶跑出来,跟姓林的孩子们玩在一处,如今已能说一口流利的南关村方言。

林山跟铁头的爷爷奶奶商量,请他帮忙跟镇上店铺的掌柜沟通,一天给一百文工钱。

老两口立刻答应了,还反复叮嘱铁头 “好好办事,别给人添麻烦”,又做了干饼子让他路上吃。

约定好一刻钟后在村口集合,吴冬山和郑甲立刻回家通知其他人:“等会儿去卖炭,想一起去的,到村口集合!”

林山回家后,脱下唯一一双靴子,换上旧布鞋,再套上一双草鞋,最后用一条长长的黑布带,从脚踝开始,一圈紧挨一圈缠到小腿肚 。

这样既能防风灌进裤脚、给腿保暖,又能防止扭伤,穿草鞋还不容易滑倒。

收拾妥当后,他带着干粮,领着六七十个人出发了。

其他人也大多在鞋子外面套了草鞋,没人赶牲口,都是背着或扛着百来斤的炭赶路。

直到很晚,卖炭的人才回村,林呈在家都能听见他们欢喜的说话声。

等林山回来,一家人围着他,催着他说卖炭的经过。

林山翘着二郎腿,故意卖关子:“我口渴。”

林世安立刻去舀了碗水,林山接过一口喝完,擦了擦嘴,又指了指自己的腿:“走了一天的路,腿酸得很。”

林世顺赶紧蹲下来,给他捶腿。

林老头看不下去,骂道:“你这是做什么?快说,炭卖出去了没有?”

林山乐呵呵地笑:“卖出去了!不光卖出去了,还卖了个好价钱!”

接着,他把今天的事讲给家人听。

原来,最近下大雪,别家卖炭的都没去镇上,镇上很缺炭。

再加上上次他们卖的炭品质好,在商户间口口相传有了名气,这次去卖格外顺利。

各家要的量比上次多了一倍,上好的钢炭甚至卖到了八文钱一斤,连最普通的炭也卖了五文钱一斤。

跟着去的人,每人带的一百来斤炭,全都卖光了。

还有几户富户,特意让他们明天再送些炭过去,还答应给八文钱一斤 , 比上次的价钱还高。

这好事没一会儿就传遍了全村。

第二天,大家拖家带口背着炭去镇上卖,这次没人找人带队,也没请翻译 。

昨天卖炭回来的人都说,只要把炭往掌柜面前一放,用手指头比划过价钱,掌柜就知道怎么算,犯不着花冤枉钱请人。

虽说每家也就出三五文,可都是辛苦钱,大家都心疼。

可想法虽好,结果却出乎意料。

炭是都卖出去了,可同样百来斤的炭,到手的钱却比昨天少了不少。

有的明明在家称有一百斤,掌柜一称却只有九十来斤。

有的说好八文钱一斤,百斤炭该得八百文,到手却只有六百文左右,掌柜还信誓旦旦说 “钱已当面点清,少了是你自己用掉的,找我做什么”?

更惨的是钱被偷走的几个人,他们刚把钱装进袋子,转头就被人偷光了,连干粮都没剩下,只能饿着肚子空着手回来。

这些人找到吴冬山和郑甲哭诉,想请巡逻队的人和林山带队去卖炭,还愿意出酬金 , 有他们在,他们卖炭才不会吃亏。

接下来几天,林山都带着大家去卖炭。

卖了炭,大家手里有了钱买粮,流民们脸上总算有了笑脸。

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来林呈家还粮食;有想拖着的,在林山的提醒下,也不得不足额归还 , 若是不还,林山就不带他们去卖炭,他们自己又不敢单独去,只能老实还钱。

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人都自觉还了粮,连欠巡逻队的粮食也一并还了,接着就一头扎进山里砍柴,为下一批烧炭做准备。

等第一批开窑的炭都卖完,林呈家的炭也到了开窑的时候。

因为木柴晾得够干,林海守了两夜火候也控制得好,出窑的炭品质上乘,全是上好的钢炭。

一出窑,林山就带着人去镇上卖了,每斤八文钱,一共得了近七两银子 ,这笔钱,足够一家人过年用了。

林老头喜滋滋的,立刻带着家里人开始烧第二窑炭,想争取在过年前再卖一次,多攒些钱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