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拍摄过程与以往截然不同。

没有严苛的分秒必争的拍摄计划表,节奏舒缓得让习惯了港岛快节奏的剧组人员初期都感到不适。

取景地集中在即将清拆的港岛岛西环一带的老区。

江屿大量启用了非职业演员——真正的老街坊、老手艺人,甚至邀请了一位退休的粤剧名伶出演重要角色。

江屿要求摄影师使用手持摄影,追求一种略带斑驳、仿佛家庭录像般的质感。

“阿伯,您就像平时坐在楼梯口乘凉那样,看着街景就行,不用看镜头。”江屿蹲下身,温和地指导一位扮演自己的老伯。

拍摄一个长镜头,为了等待一束恰到好处的夕阳穿过唐楼之间的一线天照亮演员的侧脸,整个剧组可以安静地等上一个下午。

这种精雕细琢、近乎偏执的追求,与商业片的效率至上背道而驰,却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一种虔诚的创作氛围。

拍摄期间,江屿常常在收工后,一个人拿着一个老式的胶片相机,漫步在即将消失的街巷里。

拍下斑驳的招牌、晾满衣物的天台、骑楼下的旧式理发店、巷口土地庙袅袅的香烟。

灯光师有一次偶然看到江屿站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小巷里,只是静静地看着一面爬满青苔的旧墙,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深沉的眷恋与难以言说的感伤。

那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的眼神,更像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在默默记取故乡最后的容颜。

《流年》完成后,低调地报名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当这部没有明星、题材小众的黑白影片出现在入围名单中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好奇。

然而,影片在戛纳的首映,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其诗意的镜头语言、散文化的叙事、对时间流逝和城市变迁的深刻描摹,以及克制却饱含力量的情感,征服了以苛刻着称的戛纳观众和影评人。

放映结束后,掌声持续了超过十分钟。

最终,《流年》虽与金棕榈大奖失之交臂,却众望所归地摘得了最佳导演奖。

评委会的颁奖词是:“江屿先生以极简的黑白影像,完成了一部充满东方哲思的时代史诗。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一座城市变迁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记忆、时间与存在本身的深刻追问。其艺术成就标志着一位电影作者的真正成熟。”

国内外的专业媒体一致认为,《流年》是江屿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是江屿从一位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导演,彻底蜕变为一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电影艺术家的标志。

这部电影的价值,超越了娱乐和技巧,达到了哲学与诗意的层面。

在戛纳摘下最佳导演桂冠,站在世界电影荣誉之巅的江屿,于返回港岛的三天后,通过其工作室的官方渠道,发布了一封致影迷和媒体的亲笔信,同时附上了一段短短三分钟的视频。

视频里,江屿坐在一个看似是自家书房的普通房间里,背后是满架的书,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衬衫。

信和视频的内容坦诚的表示:“各位朋友,我是江屿。此刻,我刚刚从戛纳回来,手中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心中充满感激。

从《无间道》到《流年》,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很幸运,能够通过电影这种神奇的艺术形式,去表达我想表达的,去讲述我关心的故事。

电影给予我的,远远超出我最初的想象——名誉、认可、以及与无数才华横溢者合作的快乐。”

“然而,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想通过电影去探寻、去言说的一切,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电影于我,如同一段漫长而深入的对话,现在,这场对话到了该安静下来的时候了。

我渴望回归到生活本身,去体验电影之外的、更广阔也更细微的世界,去寻找那个作为江屿本身,而非导演江屿的自我。”

“因此,我决定,从即日起,无限期息影,告别导演生涯。屿基金和新星导计划将由我信任的伙伴继续打理,它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华语电影的新生力量。

这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是我与家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感谢所有喜爱我电影的朋友,感谢所有合作过的同仁。山高水长,我们江湖再见。”

消息一出,全球影坛为之震惊。

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bbc、法新社等,都在头版或娱乐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标题多用震惊、意外、一个时代的结束等字眼。

网络上的影迷论坛瞬间瘫痪,充斥着不敢相信、惋惜、猜测和各种阴谋论。

港岛电影圈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电话从四面八方打到江屿的公司和王祖仙那里,试图求证或探寻内幕,但得到的都是礼貌的确认。

在宣布决定前夜,江屿和王祖仙驱车上了太平山顶。

俯瞰着脚下维多利亚港璀璨如星河般的夜景,这座城市见证了江屿最辉煌的岁月。

“真的想好了?不后悔?”王祖仙轻声问,手紧紧握着江屿的手。

江屿望着那片熟悉的灯火,点了点头,眼神坚定:“想好了。该拍的都拍过了,该得的也都得过了。

剩下的时间,想过点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简单的生活。这片繁华,就留给后来人去闯吧。”

王祖仙将头轻轻靠在江屿肩上,无声地表达了支持。这个决定,是他们共同的抉择。

江屿约了华仔、伟仔、星仔等几位相识于微时的老友,在一家极其私密的会所吃了顿简单的晚饭。

没有媒体,没有外人。

席间,大家默契地没有过多追问,只是像往常一样聊天、回忆旧事。

临别时,星仔拍了拍江屿的肩膀,用特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说:“我懂的。拍戏,最初都是为了开心。

觉得唔开心了,或者找到更开心的事了,就去做咯。保重。”没有矫情的告别,只有男人之间最深的理解和祝福。

江屿迅速而妥善地处理了公司的后续业务,将基金的管理权移交给了跟随他多年、做事沉稳的助手。

面对外界的滔天巨浪,江屿始终保持着平静和坚决,仿佛只是做出了一个如同日常作息般自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