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白夜蚀痕 > 第31章 褪色的画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傅明远的主动退场,如同在风暴眼中投下了一颗哑弹。预期的无人机袭击并未发生,大学实验室的发现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移交”。专案组缴获了成品毒剂、完备的数据,却失去了最核心的目标。

对傅明远所谓“最后实验”的追查毫无进展。他像水蒸气一样从城市中蒸发,所有已知的关联地点、社会关系、资金流向都断了线。他就这样将舞台中央的位置空了出来,留下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空。

“他是在畏惧‘混沌派’?”陆延昭在案情分析会上提出疑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还是说,他认为我们已经不足以成为对手,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自我实现?”

沈墨池沉默地看着白板上傅明远的照片,那张儒雅面容下隐藏的疯狂,似乎转向了更深的、无法探测的内里。“他的‘理性’不允许他失败,更不允许他的‘作品’被玷污。暂时的退避,或许是为了更极致的‘升华’。”

然而,这种“平静”并未带来丝毫轻松。所有人都清楚,这更像是暴风雨前令人窒息的宁静。傅明远留下的真空,必然会被什么东西填充。

真空并未持续多久。

一周后,城市的不同角落,开始零星出现一些怪异的涂鸦。它们并非出现在常见的涂鸦墙,而是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高档写字楼光洁的玻璃幕墙、深夜无人的公交车车身、甚至是一家知名画廊正在展出的抽象画作边缘。

涂鸦的图案高度统一:一个用鲜红色喷漆仓促喷绘的、歪歪扭扭的「△?」符号——那个代表“混沌”的三角与感叹号。

与马晓峰案发现的蓝色蜡笔标记不同,这些涂鸦充满了粗暴、急切和一种病态的展示欲。它们像是某种宣告,又像是失控的宣泄。

“他们在标记地盘,还是在向我们示威?”有警员感到不解。

陆延昭看着那些涂鸦照片,眼神冰冷:“他们在告诉我们,他们无处不在,而且……毫无顾忌。”

最令人震惊的涂鸦事件,发生在那家知名画廊。一夜之间,三幅价值不菲的现代派画作被人用红漆破坏了边缘,留下了巨大的“混沌”符号。画廊的安保系统未被触发,监控也只拍到一个模糊的、穿着连帽衫的矮小身影,如同鬼魅般在镜头前一晃而过。

更诡异的是,在清理涂鸦时,工作人员在其中一幅画作的颜料层下,发现了一张被精心嵌入的、名片大小的硬质卡片。

卡片被立刻送到陆延昭手中。卡片正面是打印的、扭曲变形的《呐喊》画像。背面,则是用从杂志上剪下的印刷字拼贴而成的一句话:

“理性已死,狂欢当立。第一个音符,由你选择。——c”

c,chaos(混沌)。

这已不是简单的破坏,这是直白的挑衅!他们将选择权看似交给了警方,实则是在炫耀其渗透能力和对规则的蔑视。

“第一个音符……”沈墨池沉吟,“他们想要一个开端,一个能引爆他们所谓‘狂欢’的触发点。这个‘音符’,可能是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地点,或者……某个人。”

就在警方全力追查“混沌派”涂鸦来源,并试图解读其预告时,沈墨池接到了一个匿名快递。寄件人信息空白,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冰冷的金属盒子。

打开盒子,天鹅绒衬垫上,安静地躺着一枚子弹。不是普通的子弹,弹头经过改造,顶端被小心翼翼地镶嵌了一小片透明的、内含蓝色絮状物的水晶薄片。

没有威胁信,没有只言片语。

但沈墨池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蓝色絮状物,与他之前在图书馆通风管道发现的蓝色蜡笔成分一致!这枚子弹,是“混沌派”送给他的“专属”警告。

他们知道他在调查,知道他的价值,更知道……他是“理性”的代表。这枚镶嵌着“混沌”标志的子弹,是在告诉他:在即将到来的“狂欢”中,他这样的“理性”存在,是首要的清除目标。

陆延昭看到这枚子弹时,周身的气压瞬间低得骇人。他一把拿过盒子,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他们是在找死。”

沈墨池却相对平静,他拿起那枚子弹,对着光仔细看着那片蓝色水晶。“他们和傅明远不同。傅明远追求的是控制与塑造,而他们……追求的是纯粹的破坏与无序。”他放下子弹,看向陆延昭,眼神清冽而坚定,“这意味着,他们更不可预测,也更危险。我们必须更快。”

傅明远留下的真空,已被更癫狂、更暴戾的“混沌”迅速填充。

褪色的画布上,已被泼洒上刺目的鲜红。

而一枚针对沈墨池的子弹,预示着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狂欢”,将首先考验他们之间最为珍贵的默契与守护。

第三卷的幕布,在血腥的预告与冰冷的威胁中,彻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