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白夜蚀痕 > 第84章 数据的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全屋的清晨,光线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布满线缆和设备的工作台上投下狭长的一笔。沈墨池伏在台前,眼镜微微滑落至鼻梁,呼吸匀长,竟在持续的数据解析中小憩了片刻。他的手边,摊开着写满复杂公式和能量节点推演的草稿纸。

陆延昭醒来时看到的便是这幅景象。他没有惊动沈墨池,只是无声地起身,将滑落一旁的薄毯重新披回对方肩上,然后拿起那份已初步整理好的数据报告,走到窗边细看。

报告揭示了更多“观测站”的细节:“心象映射场”并非完全体,其构建进度约为37%,核心瓶颈在于“基石”的共鸣输出稳定性与系统承载上限之间存在冲突。那些被窃取的情感与记忆碎片,正被用于“校准”和“模拟”特定频率的精神波动。

沈墨池很快醒来,短暂的休息似乎并未完全驱散他的疲惫,但眼神已恢复清明。他指向报告中的一项发现:“根据‘映射记录-样本’中残存的、未被完全处理的潜意识碎片,结合能量签名比对,我有75%的把握推测,‘基石’的身份,可能与‘白夜工程’早期一位因‘精神融合度异常’而退出项目的预备参与者有关——林晚。”

他调出一份极其模糊且信息不全的陈旧档案截图:“林晚,女,入选时14岁,记录显示其具备罕见的‘广域情感共鸣’潜质,但极不稳定,三个月后因‘不可控的自我意识消融风险’被移出名录,后续去向……空白。”

一个本该被保护起来的少女,如今却成了被禁锢在冰冷容器中的“活体核心”。这个认知,让空气中的凝重又加深了一层。

临近中午,技侦部门传来了新的消息。对发射塔周边区域的持续监控,捕捉到几次极其短暂、频段特殊的信号试探,来源不明,但信号特征与之前“拾荒者”使用的通讯模式有微弱的相似性,却又更为精巧和隐蔽。

“他们在试探,也可能在重新定位。”陆延昭看着信号轨迹图,目光锐利,“我们昨天的潜入,虽然谨慎,但很可能还是触动了某些外围警报,或者……能量场的短暂波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同时,国际刑警方面更新了情报,提及“拾荒者”网络近期在暗网活跃度显着提升,释放出大量求购高精度能源核心与生物维持系统的信号,其规格要求与大型、长期运行的隐蔽设施需求高度吻合。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既要尽快制定解救“基石”——林晚的方案,又要防范“拾荒者”的再次觊觎和可能发生的正面冲突。

沈墨池再次投入对“观测站”能量导管分布和控制节点的深度分析中,试图找出最安全、最有效的切断方式。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脸色越发苍白,偶尔会停下,用手指用力按压着太阳穴。

陆延昭将一杯刚泡好的、浓度加倍的安神茶放在他手边,然后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拿起那份关于发射塔建筑结构的老旧图纸:“我来核对物理结构,你专注能量系统。”

他没有多说安慰或劝慰的话,而是选择以最直接的方式分担。沈墨池抬眼看了看他,没有说话,只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后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两人之间,只剩下键盘敲击、纸张翻动和偶尔低声讨论技术细节的声音,一种坚实的、无需言明的支撑在静默中流淌。

傍晚时分,沈墨池的模拟取得了关键进展。他标识出了三条主要的能量导管,只要同时、精准地切断其与中央容器的物理连接,就能在不停滞整个系统(避免可能引发的崩溃或自毁)的前提下,实现“基石”与“映射场”的强制剥离。

“需要三组人同步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容错率低于百分之三。”沈墨池指着结构图上的三个点,“而且,必须在主系统反应过来并启动应急协议前的一点五秒内完成。”

与此同时,技侦部门再次捕获到更强的信号活动,这一次,信号源不再试探,而是开始有规律地、持续性地扫描发射塔周边区域,仿佛在绘制一张精确的电子地图。

陆延昭站起身,走到通讯设备前,开始下达指令:“通知行动组,一级待命。装备部门,按沈主任提供的图纸和要求,准备特种切割工具。情报组,继续监控信号源,尝试反向定位。”

他回头,与沈墨池目光相接。

“他们等不及了。”陆延昭的声音冷冽如刀,“我们也不能再等了。”

章末钩子: 夜色再次降临,安全屋内的空气紧绷如弓弦。行动方案已定,目标明确——在“拾荒者”可能发动更大规模行动之前,强行突入“观测站”,解救林晚,彻底瘫痪那危险的“心象映射场”。然而,无论是那精密而严苛的切割操作,还是虎视眈眈的外部威胁,都预示着这将是一次步步惊心的行动。而在那幽深的地下,悬浮于淡蓝凝胶中的少女,似乎也感知到了外界风暴的临近,一丝极其微弱的、混合着希望与恐惧的情绪涟漪,再次穿透了厚重的屏障,悄然触动了陆延昭敏锐的感知。决战的前夜,无人能够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