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白夜蚀痕 > 第45章 遗产惊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通来自“混沌派”的挑衅电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专案组的气氛瞬间重新绷紧至临界点。

“周清云的‘遗产’……”陆延昭站在白板前,上面贴着周清云各个时期的照片,从剧团天才到失踪的亡魂,“他能留下什么,是连傅明远都不知道,或者不屑一顾,却能被‘混沌派’视为珍宝的?”

沈墨池梳理着所有与周清云相关的物证记录:“傅明远看重的是他的‘形’——木偶制作技艺,以及他作为实验体的价值。但周清云本人,除了木偶,还痴迷音乐,对机械结构有独特的天赋,甚至……根据他笔记本里那些复杂的计算,他可能私下里,一直在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

“融合?”陆延昭捕捉到这个关键词。

“比如,将木偶的机械传动原理,与音乐的音律节奏,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化学物理反应结合起来。”沈墨池推测,“傅明远追求的是纯粹的生物神经控制,而周清云,或许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探索着更……‘跨界’的控制方式。”

这种“跨界”的、未被傅明远纳入正式体系的探索成果,很可能就是“混沌派”口中的“遗产”。

猜测很快被证实。

两天后,早高峰时段,市中心的地铁隧道内,发生了一起诡异的“事故”。一列满载乘客的地铁在行驶中,突然被数十个拳头大小、形似蜂群的黑色小型飞行器包围。这些飞行器发出持续不断的、令人心烦意乱的低频嗡鸣,并间歇性地释放出微量的、带有刺鼻气味的彩色烟雾。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恐慌引发了小范围的踩踏,数人轻伤,地铁线路被迫中断数小时。

警方赶到时,那些小型飞行器早已通过隧道通风口逃逸无踪。只在隧道壁上,留下了几个用喷漆仓促喷绘的「△?」符号。

与傅明远精心改装的无人机不同,这次出现的小型飞行器,数量更多,体积更小,动作更灵活,仿佛拥有基础的群体智能。它们的目的不再是精准投毒,而是制造混乱和恐慌,成本更低,效果更直接。

技术部门对现场采集到的烟雾残留物进行分析,确认其主要成分是常见的、无害的舞台烟雾剂,只是混合了少量刺激性的氨水。真正的杀伤力在于其出现的方式和制造的心理威慑。

“这不是傅明远的路子。”沈墨池看着飞行器抓拍到的模糊影像,“结构简单,利用了市面上常见的航模零件改装,重点是数量和控制程序。这更像是……周清云那种将简单机械进行创造性组合的风格。”

“混沌派”获取了周清云关于“机械蜂群”的设计理念或原型,并迅速将其投入实战。

对周清云“遗产”的追查变得更加紧迫。沈墨池再次仔细检查了从周清云藏身之处带回的所有物品,尤其是那些乐谱手稿和未完成的木偶零件。

在一张看似杂乱的、画着各种齿轮和音叉的草图背面,他发现了一行用极细铅笔写下的、几乎与纸张纹理融为一体的公式,旁边标注着一个频率数值:339 hz。

339 hz……这个频率并非标准的无线电频段,更接近……某种声音的共振频率!

沈墨池立刻联想到周清云对吉他琴弦的偏好,以及他可能进行的“跨界”研究。他调取了地铁隧道内“机械蜂群”出现时的环境音频记录,进行频谱分析。

果然!在那些低频嗡鸣中,隐藏着一个极其微弱、但持续存在的339 hz 的载波信号!

这个声波信号,就是控制“蜂群”的关键!周清云找到了一种用特定声波频率,同步控制多个简单机械单元的方法!

“混沌派”不仅拿到了设计图,更掌握了这种隐蔽的控制技术。他们利用地铁运行本身产生的噪音作为掩护,通过隐藏的声源(可能是提前放置的特定设备),发出了启动“蜂群”的指令。

“声波控制……”陆延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意味着他们的攻击可以更加防不胜防。不需要网络,不需要无线电,只要在目标区域提前布置好接收装置和机械单元,在特定时间发出人耳难以察觉的声波指令,就能引发混乱。”

这种技术的门槛低于傅明远的神经制剂,却更易于大规模部署和隐藏。商场、车站、学校……任何公共场所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蜂群”的舞台。

“必须找到声波发射器的来源,以及他们生产这些机械单元的地点。”陆延昭下令,同时联系了声学与反恐专家,寻求应对这种新型威胁的方案。

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布满无形弦线的木偶剧场。而“混沌派”的操纵者,隐藏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随时可能再次拨动琴弦,奏响混乱的乐章。

周清云留下的“遗产”,这本可能是用于艺术或辅助生活的创造性发明,如今却成了悬在城市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们阻止了傅明远试图“净化”人类的宏大疯狂,却不得不面对“混沌派”利用更简单技术制造的、无孔不入的微观混乱。

战斗,从生化领域与高空对峙,转向了更贴近生活、更难以防范的声波与机械的维度。下一章,他们能否在这片“无声”的战场上,捕捉到那致命的“弦音”,并斩断操纵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