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白夜蚀痕 > 第73章 隐于波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市局法医中心实验室,灯火通明。那个从苍云岭深潭打捞上来的金属箱被放置在无菌操作台上,如同一个沉默的、承载着罪恶与秘密的棺椁。

沈墨池穿着白大褂,戴着双层手套,正在对箱子进行最细致的检验。箱体上的破损处是他关注的焦点。在高倍放大镜下,破损边缘的金属微观形态清晰地呈现出来。“不是简单的撞击或磨损,”他头也不抬地对站在观察区的陆延昭说道,“有高温熔蚀的痕迹,混合着某种化学腐蚀。这箱子在沉入潭底前,经历过剧烈的不稳定能量释放,或者……接触过极具腐蚀性的特殊物质。”

陆延昭隔着玻璃,目光沉静。他无法直接共情死物,但沈墨池冷静的叙述,正在他脑海中构建出事发的场景:失控的能量、泄露的物质、仓促的沉箱……以及张浩在目睹这一切时,那最终引火烧身的“发现”。

“能确定物质成分吗?”陆延昭问。

“残留极少,分析困难。但可以确定不属于常规工业或民用范畴。”沈墨池的语调没有任何波动,但眼神锐利如刀,“与‘白夜工程’早期废弃的几个高能化学电池项目数据,有百分之十七的相似性。”

百分之十七,这个微妙的数字,像一根细针,刺破了看似平静的水面。

与此同时,对张浩尸体的初步尸检已经完成。除溺水窒息特征外,死者右手手指指甲缝里,除了潭底淤泥,还嵌有极微量的、与金属箱成分不同的另一种合金碎屑,以及一种罕见的植物纤维。

“他挣扎时,可能抓挠过凶手身上的物品,或者……沉箱地点附近的其他物体。”沈墨池将纤维样本放入分析仪,“植物纤维初步判断属于‘岩须’,一种只生长在高海拔、洁净岩石表面的苔藓类植物。苍云岭符合此条件的地点不多。”

这个发现,将搜索范围进一步缩小。

陆延昭拿起证物袋,里面是张浩的个人物品——一个防水性能极佳的卫星电话和一只运动相机。相机已损坏,内存卡无法读取。但当他拿起那只卫星电话时,一股强烈的心悸感猛然袭来。

恍惚间,他仿佛听到了一声压抑的、混合着巨大恐惧与难以置信的惊呼:“……不可能!那东西早就该……啊!” 随即是挣扎的水声,以及无尽的黑暗。

陆延昭闭了闭眼,稳住呼吸。“他认出了那东西,”他放下卫星电话,声音带着共情后的微哑,“他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溺水,但他在沉入水中前,精神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那种冲击,源于认知的颠覆。”

张浩手机里恢复的行程轨迹图,与沈墨池划定的“岩须”可能生长区域、以及陆延昭共情到的“认知颠覆”地点进行叠加分析。一个关键的交点出现了——位于苍云岭主峰侧翼,一处在地图上标记为废弃多年的地质勘探矿洞附近。

那里地势险峻,人迹罕至,但恰好处于信号基站的边缘覆盖区,符合张浩最后发出信号的条件。

“矿洞……”陆延昭的手指按在地图的那个点上,“一个既能满足特殊植物生长环境,又能隐藏某些‘不该存在’之物的地方。”

沈墨池调出该区域的旧档案:“这个矿洞于二十五年前封闭,理由是‘矿脉枯竭’。” 他顿了顿,补充道,“‘白夜工程’启动的第二年。”

时间点上,又一个若有似无的连线,轻轻搭上了那个他们试图埋藏的过去。

第四节:无声的交流

行动方案迅速制定。由陆延昭带领精锐小队,次日清晨前往矿洞区域进行侦查。沈墨池则坐镇后方,提供实时技术支援,并继续对微量物证进行深度分析,试图找出更多与潜在对手相关的线索。

深夜,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两人。陆延昭对着地图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按压着太阳穴,长时间、高强度的共情搜寻带来的精神负荷开始显现。

一杯温热的、散发着熟悉药草气息的安神茶被无声地放在他手边。

陆延昭抬头,看到沈墨池已经回到操作台前,正专注地盯着光谱分析仪的屏幕,仿佛刚才的动作只是顺手而为。

他没有道谢,只是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恰到好处的温度,熟悉的苦涩回甘,有效地缓解了神经的抽痛。有些关怀,早已融入日常的细节,无需言说,自成默契。

就在陆延昭准备离开办公室进行最终部署前,沈墨池面前的仪器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数据录入提示音。他看着屏幕上刚刚完成比对的结果,眼神微微一凝。

“延昭。”他很少这样直接地称呼他的名字。

陆延昭脚步一顿,回头。

“那种植物纤维,‘岩须’,”沈墨池转过屏幕,上面显示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分析图,“我在吴建州教授寄来的那份关于‘白夜工程’外围生态影响的手稿附录里,见过类似的样本记录。标注的采集地点,是三个未被公开的坐标点之一。”

他指向其中一个坐标。

“而这个坐标,经过误差校正,与我们地图上的那个交点,重叠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而在这方寸之间,一股潜流已汹涌而至。

章末钩子: 陆延昭的目光从屏幕上的坐标移开,与沈墨池的视线在空中交汇,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他拿起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行动方案,声音低沉而清晰:“看来,这次我们要去拜访的,不只是几个走私犯那么简单。” 废弃的矿洞,重叠的坐标,与尘封工程相关的植物样本……所有的线索,都隐隐指向那片深山之下,可能埋藏着另一个与他们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未曾曝光的“遗迹”。新的风暴,已在青萍之末悄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