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心动限定予你吖 > 第57章 《纪元:新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陆辰宇将“纪元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全权交给了宋致远。他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空旷的LoFt,里面只有最基本的家具,以及一排散发着幽蓝光芒的高性能服务器。这里没有窗,隔绝了外界的所有光线和声音,像一个数字洞穴。

他需要闭关。

不是逃避,而是重塑。林溪的离开像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将他过去赖以生存的世界彻底撕裂。他不能再停留在那片废墟上,靠着回忆和悔恨度日。他必须找到新的支点,不是为了挽回什么——他知道那已经不可能——而是为了证明,这场痛彻心扉的失去,能够催生出新的东西。

他面对的,不再是《纪元》的代码,而是他自己内心的源代码。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彻底重构《纪元》的底层引擎。过去的代码虽然高效,却充满了妥协和商业化的痕迹。他将其全部推倒,像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剔除那些浮躁的部分。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如同自我解剖。每一行废弃的代码,都可能关联着与林溪共同奋斗的某个深夜,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但他没有停下,强迫自己保持绝对的理性。

同时,他疯狂地汲取着养分。不再是技术论坛和游戏设计理论,而是林溪曾经推荐给他的那些晦涩的哲学着作——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他试图去理解她透过画笔所表达的那个关于“存在”、“感知”与“光”的世界。

他反复观看能搜集到的、关于林溪巴黎个展的所有报道和影像资料。那些由光线构筑的、瞬息万变的装置艺术,给了他巨大的震撼和启发。

他意识到,代码不仅是逻辑和规则,也可以是……诗。可以像光一样流动,像哲学一样引发思考。

一个全新的构想,开始在他脑中疯狂滋生。

他要做的,不是《纪元》的资料片,而是《纪元:新生》——一个建立在全新哲学和艺术理念上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核心,不再是“毁灭与重建”,而是“感知与存在”。玩家进入的,将是一个由纯粹数据和光线构成的、不断流变的环境。这里的“建筑”可能是一段凝固的音乐,“角色”可能是玩家自身情绪的镜像折射,“任务”不再是打怪升级,而是去解开一个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哲学谜题。

他找到了融合林溪艺术理念的技术路径——利用她擅长的光学原理和编程灯光概念,通过顶尖的图形算法和AI生成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一个真正“活”着的光影世界。这个世界的美术风格,将直接致敬并延展她现在的艺术探索。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构想。技术实现难度前所未有,商业前景更是未知。

但他义无反顾。

他日夜不停地编写着核心算法,测试着光影渲染的极限。LoFt里堆满了写满复杂公式的白板,咖啡罐堆积如山。他常常因为一个技术难题而彻夜不眠,也常常因为一个灵感的突破而兴奋得像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创作激情。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也不是为了商业成功,仅仅是因为,他想要创造出一个配得上他们共同经历、也配得上他们各自成长后的灵魂的……杰作。

几个月后,陆辰宇终于走出了那个数字洞穴。他瘦了很多,胡子拉碴,但那双曾经熄灭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锐利而沉静的光。

他将《纪元:新生》的概念草案和初期技术演示带回了工作室。

当演示视频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播放时,所有人都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那不是一个游戏,更像是一场流动的视觉哲学盛宴。光线在虚拟空间中舞蹈,构筑出既真实又虚幻的景观,充满了令人敬畏的美感和深沉的思辨性。

“这……太不可思议了。”宋致远喃喃道,“但这和我们之前的《纪元》……”

“这不是之前的《纪元》。”陆辰宇平静地打断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核心成员,“这是我们破茧重生后的‘新生’。它可能不会像之前那样赚钱,甚至可能不被主流市场理解。但我想做。而且,我相信,只有做出这样的东西,‘纪元工作室’才真正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灵魂。”

他的语气笃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领袖力量。那是一种经历过彻底失去、并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人,才拥有的力量。

会议结束后,陆辰宇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屏幕上依旧循环播放的演示画面。那流动的光影,仿佛有生命一般,让他想起林溪作品里的那种灵性。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宋致远打来的内线电话,语气有些古怪:

“辰宇,刚收到一封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官方邮箱发来的邮件,是发给工作室的。他们……他们邀请我们,以《纪元:新生》的这个概念,参加明年双年展的‘虚拟与扩展现实’单元,作为跨界艺术作品进行展示。”

陆辰宇愣住了。

威尼斯双年展?跨界艺术?

他的《纪元:新生》还仅仅是一个雏形,除了核心团队,外界无人知晓。双年展的评委,怎么会注意到一个尚在概念阶段的游戏项目?而且还如此精准地将其定义为“跨界艺术”?

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猜想,如同电光火石般,掠过他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