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第一物流供应商 > 第157章 格物治河与蛋糕惊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7章 格物治河与蛋糕惊雷

北伐的捷报如同春风,持续不断地吹拂着长安。李靖用兵如神,加之唐军装备、士气、后勤(尤其是新式军粮)俱佳,连战连捷,捷报频传。颉利可汗众叛亲离,狼狈西逃,最终在阴山被唐军精锐骑兵(已普遍装备马具三件套)追上,一场激战,突厥主力尽丧,颉利本人被俘!

消息传回,举国沸腾!“渭水之耻”得雪,北疆大患已除!李世民在太极殿接受献俘,告慰太庙,大赏功臣。林凡因献马具、强弩、军粮之功,再获厚赏,虽爵位未升(县伯已是非军功所能轻易晋升),但赏赐金银绢帛无数,圣眷愈发隆厚。其在工部的地位也更加稳固,推行标准化和新技术时,阻力小了许多。

然而,就在这普天同庆之际,一道来自河南道的八百里加急,如同冰水般浇在了欢庆的朝堂之上。

黄河决口了!

正值夏汛,暴雨连绵,黄河水位暴涨,河南道郑州段河堤崩溃,洪水肆虐,淹没良田屋舍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情势危急!

朝堂之上,喜庆的气氛瞬间被凝重取代。天灾无情,远比人祸更难应对。治理黄河,历朝历代都是头疼无比的大事,耗费国力民心,却往往收效甚微。

户部尚书首先出班,一脸愁苦地奏报初步估算的赈灾所需钱粮,数字庞大得令人咂舌。工部尚书则汇报了抢修河堤的艰难,以及历年治黄效果不彰的困境。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朕的子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吗?!”李世民脸色铁青,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无奈。他是有为之君,深知民生疾苦,但面对黄河这条咆哮的巨龙,也感到一阵无力。

满朝文武,大多垂首不语。治黄,谈何容易?

就在这时,林凡深吸一口气,出班奏道:“陛下,臣或有一策,可试解燃眉之急,并为长远治河,探一新路。”

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这位屡创奇迹的安乐县伯,难道连治水也有办法?

“林卿,快讲!”李世民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陛下,当前首要,是堵住决口,安抚灾民。”林凡思路清晰,“堵口需大量物料,臣建议,即刻从周边州县调运石块、木桩,同时,可大量制作‘铁丝石笼’!”

“铁丝石笼?”众人疑惑。

“正是!”林凡解释道,“以铁丝编织成网笼,内填石块,投入决口处。此物比单纯投石更易固定,不易被水流冲散,且可层层累加,效率更高!臣之格物院,可负责指导铁丝拉制与编织技术,迅速推广!”

李世民眼神一亮:“此法听起来确实新颖!准!工部即刻协办!”

林凡继续道:“至于长远治河,堵不如疏,疏需固本。黄河之患,根在泥沙。泥沙源于中上游水土流失。故,臣以为,治黄需上中下游并举!下游清淤、固堤;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上游……则需修建水利枢纽,调蓄水量!”

“植树造林?水利枢纽?”这些概念对于此时的唐朝而言,过于超前,不少大臣听得云里雾里。

林凡知道空口无凭,他再次祭出法宝:“陛下,臣请于殿外,展示臣与墨方制作的‘黄河水患治理沙盘模型’,以直观演示臣之构想!”

“准!”

很快,一个巨大的、模拟黄河地势与水流情况的沙盘被抬了上来。林凡手持长竿,一边拨动沙盘上的“水流”(用细沙模拟),一边讲解植树如何固定土壤减少泥沙,水库如何蓄水调节洪峰。他甚至用不同颜色的木块,代表不同的治理措施,演示综合施策后的效果。

这直观的演示,比任何奏章都更有说服力!就连之前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也忍不住凑上前仔细观察。

李世民更是看得目不转睛,连连发问,林凡一一解答,引用的虽是现代地理水利学知识,却用此时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故,臣以为,治黄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更需依循自然之理,格物而致知,方能人定胜天!”林凡最后总结道,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林凡这番超越时代的治河理念所震撼。

良久,李世民长长吐出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凡:“格物而致知,人定胜天……说得好!林卿,朕便将这治理黄河水患之事,交予你统筹!工部、户部、河南道州县,皆需配合!朕要你,给朕,给这天下百姓,一条安澜的黄河!”

这权力不可谓不大!直接统筹一部及一道的治河事宜!虽然困难重重,但亦是天大的机遇和信任!

“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林凡肃然领命。他知道,这是“格物开智,功成帝师”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下朝后,林凡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调配物资,绘制更详细的图纸,编写治理手册,培训技术人员……忙得脚不沾地。

数日后,林凡准备离京,亲赴河南道灾区勘察并指挥前期堵口工作。离京前夜,朱黑胖神秘兮兮地找到他,手里端着一个盖着布的食盒。

“伯爷,您明天就要去那发大水的地方了,听说那边现在啥吃的都缺,俺特意给您做了个‘抗饿保湿安心糕’!您带着路上吃,顶饿!还能……还能镇水!”朱黑胖一脸认真。

林凡好奇地揭开布,只见食盒里放着一个……巨大的、颜色灰扑扑、造型宛如一块巨大河卵石的点心?表面还粗糙地模仿着岩石的纹理。

“这……这是糕点?”林凡有些难以置信。

“是啊!”朱黑胖得意地介绍,“用了炒米、豆面、核桃、饴糖、猪油,还有俺独家添加的茯苓粉、莲子粉,健脾祛湿,安神定惊!俺还用模具压成了石头样,结实!保证十天半个月不坏!遇到水患,您拿出来,既能吃,又能……又能当镇河石用!寓意好!”

林凡看着这块分量十足、硬度可疑的“河卵石蛋糕”,哭笑不得。他试着用手按了按,纹丝不动,果然“结实”。

“黑胖,你的心意我领了。”林凡无奈道,“不过,这‘镇河’的功能,还是留给真正的石头吧……”

最终,在朱黑胖殷切的目光下,林凡还是带上了这块颇具分量的“安心糕”,权当路上干粮。

抵达郑州灾区,景象触目惊心。洪水虽已稍退,但满目疮痍,灾民蜷缩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眼神麻木。决口处,河水依旧汹涌,无数民夫正在官员指挥下,奋力向水中投掷石块、沙袋,却收效甚微,扔下去的东西很快就被冲走。

林凡立刻召集当地官员和工匠,讲解“铁丝石笼”的制法与应用。起初,众人将信将疑,但在林凡亲自示范和墨方带来的工匠指导下,第一批铁丝石笼很快编成,填石后推入决口。

果然,这些铁丝笼彼此勾连,沉入水底后稳定性大增,有效地减缓了水流对堤坝基础的冲刷!堵口工程看到了希望!

消息传开,灾民和民夫们士气大振!林凡“格物伯”的名声,在灾区迅速传开。

然而,就在堵口工程紧张进行时,林凡在视察一段受损相对较轻的河堤时,凭借手机(电量已不多,但基本探测功能尚存)的微弱反应和墨方对土壤结构的分析,发现这段河堤的夯土层次和用料,存在明显的问题!不像是自然损毁,更像是……偷工减料所致!

他立刻秘密调来郑州段的河工档案,与王伟从长安发来的工部存档进行比对,发现了几处细微但关键的差异,涉及一笔不小的河工款项。

林凡眼中寒光一闪。天灾背后,果然藏着人祸!有人胆大包天,连保境安民的河工款都敢贪墨!

他正准备深入调查,当地一位负责钱粮的小吏,却在深夜偷偷求见,脸色惶恐地递上一本皱巴巴的账册。

“伯爷……这……这是小的偷偷抄录的……真账本的副本……他们……他们知道您在查,可能要……要对您不利……”小吏声音颤抖,说完便匆匆离去。

林凡翻开账册,里面清晰地记录着被层层克扣的河工银两,最终流向了一个代号为“鼍龙”的人。

鼍龙?是谁?

林凡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与天灾抗争,更是在触碰一个隐藏在洪水之下的、庞大而危险的利益网络。

窗外,夜色深沉,黄河的咆哮声仿佛更近了。

(第15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