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太监秘史 > 第189章 火器革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份份染血的告急文书,从山海关外加急送抵,堆叠在乾清宫的御案上,字里行间满是惨烈与焦灼——“虏骑寇犯锦州,明军火器射程不及,遭敌弓箭压制,伤亡千余”“宁远卫守城,火炮炸膛三尊,士卒死伤惨重,城防几近失守”“鞑靼部落携新式土炮来攻,我军旧炮威力不济,被迫弃守三座边堡”。

这些来自前线的噩耗,如同沉重的乌云,压得满朝文武喘不过气。万历帝朱翊钧看着奏报,脸色一日比一日阴沉。亲政五年,他一心想重振朝纲,可辽东的战事却屡屡失利,边患日益严重。“火器!又是火器!”万历帝猛地将一份奏报摔在地上,“年年拨付军饷,为何边军火器依旧如此不堪用?”

司礼监值房内,陈矩也对着同样的战报眉头深锁。他指尖抚过奏报上“炸膛”“射程不及”“威力微薄”等字眼,心中沉甸甸的。辽东乃京师屏障,一旦失守,鞑虏铁骑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而明军之所以屡屡受挫,火器落后是关键——旧式火炮多为泥范铸造,壁厚不均,炮身比例失当,不仅射程短、精度差,还极易炸膛,往往未及接敌,便已自损元气。

“冯保……”陈矩忽然想起一个人。当年冯保执掌司礼监时,曾对西洋奇技淫巧颇感兴趣,尤其是火器。他记得冯保曾命人搜集过不少国内外火器资料,甚至与来华的传教士有过接触,探讨过泰西造炮之法。“或许,他留下的资料能派上用场。”

陈矩立刻起身,换上便服,带着心腹李忠,悄然前往东厂密室。这座密室位于东厂衙署深处,常年锁闭,只有历任掌印太监知晓钥匙所在。推开门,一股尘封的霉味扑面而来,室内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卷宗,大多是东厂历年的监察记录、罪案卷宗,还有一些前朝遗留的秘档。

陈矩手持油灯,在堆积如山的卷宗中仔细翻找。油灯的光晕在昏暗的密室中晃动,照亮了一张张泛黄的纸页。他翻了足足两个时辰,手指被纸张磨得发红,终于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蒙尘的紫檀木匣。木匣上雕刻着简单的云纹,锁芯早已生锈。李忠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开木匣,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叠装订整齐的手稿,封面题着三个字——《火器图说》。

“找到了!”陈矩心中一喜,连忙取出手稿。手稿共有三册,纸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第一册记录的是中国传统火器的制法,从火铳到火炮,详细绘制了图纸,标注了尺寸、材料配比;第二册则是对传统火器的改良建议,指出了旧式火器的诸多弊端,如“泥范铸炮,气孔难消,易炸”“炮身短而粗,射程难及”;第三册最为珍贵,里面夹杂着一些泰西造炮理念的零星记载,还有几张简陋的西洋火炮图纸,标注着“利玛窦口述”“汤若望绘图”等字样,提到了“铁模铸炮”“炮身倍径”等全新概念,图文并茂,极具启发性。

陈矩如获至宝,连夜研读。他虽不懂火器制造,但凭着多年处理政务的经验,也能看出这些资料的价值。传统火器的弊端与泰西技术的亮点相互印证,让他隐约看到了改良火炮的方向。但他深知,此事非一人之力可为,必须召集精通西学、历算与工艺的人才,共同钻研。

次日清晨,陈矩以个人名义,派人分别前往翰林院、工部,邀请了几位官员前来私邸会商。为首之人,便是翰林院检讨徐光启。徐光启自幼博览群书,尤精西学与历算,曾与利玛窦等传教士深入交流,对泰西科技颇有研究。此外,还有工部主事李之藻、精通冶金的官员孙元化等人,皆是当时朝中少有的博学之士。

陈矩的私邸朴素整洁,书房内摆着一张大案。众人到齐后,陈矩将《火器图说》取出,放在案上:“诸位大人,辽东战事吃紧,边军火器落后,屡遭败绩。此乃冯保生前搜集的火器资料,其中既有传统制法,亦有泰西理念。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想共商改良火炮之事,为朝廷分忧,为边军雪耻。”

徐光启等人翻开《火器图说》,顿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这泰西造炮之法,竟如此精妙!”徐光启看着西洋火炮图纸,眼中闪过一丝惊叹,“旧式火炮多用泥范铸造,铸完一次便需毁范,且易产生气孔;而这‘铁模铸炮’,可反复使用,且铸出的炮身更为光滑坚韧。还有‘炮身倍径’,炮管长度与口径的比例恰当,才能提升射程与精度,这正是旧式火炮所欠缺的。”

李之藻补充道:“陈公公所言极是。据边军奏报,旧式火炮射程不过三里,而鞑虏的弓箭射程虽短,但我军火炮精度太差,往往难以命中;更要命的是炸膛,每战必有数门火炮自毁,不仅损失武器,更动摇军心。若能采用泰西之法,改良炮身结构与铸造工艺,定能大幅提升火器威力。”

众人围绕着《火器图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将传统火器的弊端与泰西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初步拟定了改良方案:采用铁模铸炮,替代传统的泥范;优化炮身倍径,加长炮管,调整壁厚分布,使其更加均匀;严格控制铜锡配比,提升炮身韧性;增加准星与照门,提高射击精度。

方向既定,经费却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万历朝国库空虚,每年的边饷都需四处筹措,早已捉襟见肘,根本没有余钱投入这看似“靡费”的火器研制。“若无经费,一切皆是空谈。”李之藻面露难色,“铸造火炮需耗费大量铜铁、煤炭,还要召集熟练工匠,购置工具,所需款项绝非小数。”

陈矩早已料到此事,沉声道:“经费之事,我来设法。”他当即决定,一方面上疏皇帝,奏请内廷削减各项不必要的开支,停办部分非急需的庆典、采买,将节省下来的款项拨作火器研制经费;另一方面,他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俸禄、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悉数捐出,作为研发的启动资费。

几日后,陈矩的奏疏递到了万历帝面前。奏疏中写道:“辽东乃京师屏障,火器乃御虏长技。今边军火器落后,屡遭败绩,鞑虏气焰日益嚣张。若因小费而废革新之举,他日边关失守,生灵涂炭,所费何止千万?臣恳请陛下削减内廷开支,拨付研制经费;臣愿捐出私产,以助其事。伏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允准所请。”

万历帝看着奏疏,心中颇为动容。陈矩的忠心与远见,他看在眼里;辽东的危局,他也心急如焚。虽然削减内廷开支会让他少了些享乐,但比起边关安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最终,万历帝下旨准奏:“内廷本年采买、庆典开支减半,拨银五万两,作为火器研制经费;陈矩忠君爱国,捐资助国,特予嘉奖。”

经费到位后,陈矩立刻着手筹备研制工作。他在京郊西山找了一处偏僻的山谷,修建了一座隐秘的工坊,从工部抽调了数十名熟练工匠,又从民间招募了一些精通冶金、铸造的艺人。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则轮流前往工坊,指导工匠绘图、制模、计算配比。

研制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光是制作铁模,便屡屡受挫。铁模的尺寸、厚度需精准无误,稍有偏差,铸出的炮身便会不合格。工匠们反复试验,调整模具尺寸,改进铸造工艺,报废的铁模堆积如山。铸造炮身时,铜锡配比更是关键,比例不当,炮身要么过脆易炸,要么过软易变形。徐光启与孙元化日夜钻研,参考《火器图说》中的记载,结合自己的学识,反复测试不同的配比,终于找到了最佳比例。

三个月后,第一门依照新法设计的火炮终于铸成。这门炮长一丈二尺,口径三寸,炮身光滑坚韧,壁厚分布均匀,炮口装有准星,炮尾设有照门,模样与旧式火炮截然不同。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火炮运往山谷中的试射场,所有人都满怀期待。

试射那日,天朗气清。陈矩亲自前往督阵,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也悉数到场。炮手们将火炮固定在炮架上,填入火药、炮弹,点燃引线。“点火!”随着陈矩一声令下,炮手猛地拉动引线。

“轰!”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口喷出一团浓密的白烟,炮弹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远远超出了旧式火炮的射程,精准命中了三里外预设的土垒。土垒轰然倒塌,烟尘弥漫。

“中了!中了!”工坊内一片欢呼,工匠们相拥而泣,多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陈矩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徐光启更是激动地说道:“此炮威力远超旧式火炮,若能批量生产,辽东战局定能改观!”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就在众人准备进行第二次试射时,意外发生了。炮手再次点燃引线,火炮再次怒吼,但这一次,炮身突然剧烈晃动,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火炮轰然炸裂!灼热的碎片四溅,当场炸伤了三名靠近的工匠,其中一人伤势极重,血肉模糊,昏迷不醒。

现场瞬间一片混乱,欢呼声戛然而止,工匠们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工坊的工官更是浑身颤抖,跪倒在地:“陈公公,臣……臣罪该万死!”

陈矩心中一沉,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慌什么!”他厉声喝道,“立刻救治伤员!李忠,快马去京城,请最好的外科大夫前来!”

李忠应声而去。陈矩快步走到炸裂的炮身残骸旁,蹲下身子,仔细查看。炮身从中间裂开,裂口处有一个细小的气孔,显然是铸造时未能完全消除,导致火炮发射时压力不均而炸裂。“这不是你们的错。”陈矩站起身,对着惶恐的工匠们说道,“火器革新,本就是前人未竟之事,哪有一帆风顺的?这炮的炸裂,是因为我们技艺未精,未能消除所有缺陷。但血不会白流,它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又走到伤员身边,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温声道:“你们为朝廷效力,受苦了。朝廷绝不会亏待你们,所有医药费由官府承担,伤者带薪休养,死者家属由官府奉养终身,绝不让你们流血又流泪。”

工匠们闻言,心中安定了许多,原本惶恐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可陈矩这边刚收拾残局,那边的坏消息已经传到了张鲸耳中。张鲸自张诚被斩后,一直对陈矩怀恨在心,暗中在工部、东厂安插了不少眼线,密切监视陈矩的一举一动。试炮炸膛、伤损人命的消息,很快便由他的眼线快马报回。

“机会来了!”张鲸坐在东厂提督府的暖阁里,脸上露出阴狠的笑容。他等待这个扳倒陈矩的机会,已经等了太久。“陈矩好大喜功,妄改祖制,浪费国帑巨万,如今更是酿成伤亡,此乃祸国殃民之举!老夫定要在陛下面前参他一本,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次日一早,张鲸便迫不及待地入宫求见万历帝。他跪在御案前,声泪俱下地奏道:“陛下!陈矩此举,实为不妥!祖宗传下的火器制法,沿用百年,虽有不足,却也安稳。可他偏偏要标新立异,妄信泰西异术,耗费国帑五万两,召集工匠数百人,折腾数月,却造出一门会炸膛的废炮,还炸伤了数名工匠,实在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他顿了顿,又添油加醋道:“陛下,臣怀疑陈矩此举另有图谋!他手握火器研制之权,私下招募工匠,打造新式火炮,恐是想培植私人势力,图谋不轨啊!乞陛下明正典刑,严惩陈矩,以儆效尤!”

万历帝闻言,眉头紧锁。他虽然支持陈矩研制火器,但试炮失败、造成伤亡也是事实。张鲸的话,让他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疑虑。“传陈矩入宫。”万历帝沉声道。

陈矩接到旨意时,正在工坊与徐光启等人总结炸膛教训。得知张鲸在御前攻讦自己,他心中早已了然。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试炮的详细记录、炸膛原因的分析报告,以及后续的改进方案,从容不迫地走进乾清宫。

“陛下,老奴叩见陛下。”陈矩跪伏在地,神色平静。

“陈矩,张鲸弹劾你妄改祖制,浪费国帑,酿成伤亡,你可知罪?”万历帝语气严肃。

“陛下,老奴无罪。”陈矩抬起头,目光澄澈,“张公公所言,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老奴研制新式火器,并非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应对辽东危局,为边军提供利器。至于试炮失败,实乃革新过程中难免之挫折。”

他将手中的记录呈给万历帝:“陛下请看,这是试炮的详细记录,包括火炮的设计参数、铸造工艺、试射数据。此次炸膛,并非火炮设计有误,而是铸造时未能完全消除气孔,导致炮身强度不足。老奴与徐光启等人已查明原因,并制定了改进方案,只需优化铁模铸造工艺,加强对炮身的探伤检查,便可避免此类问题。”

陈矩继续说道:“陛下,利器之成,必经挫折。当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皆历经数年艰辛,无数次失败,才终成正果。如今我等研制新式火器,为的是守护边关,保卫社稷,岂能因一次失败便轻言放弃?若因噎废食,则边军永无锐器可用,辽东危局永无改观,届时伤亡的将士,恐怕会是今日的百倍、千倍!”

万历帝仔细翻阅着陈矩呈上的记录,上面的数据详实,分析透彻,改进方案也切实可行。他看着陈矩处变不惊、条理清晰的模样,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张鲸的攻讦,更多是出于私怨;而陈矩的所作所为,却是实实在在为了国家。

“罢了。”万历帝挥了挥手,“张鲸所言,未免太过偏激。火器研制乃为国为民之事,岂能因一次失败便全盘否定?陈矩,朕准你继续尝试,务必吸取教训,早日研制出合格的火器,为边军雪中送炭。”

“老奴遵旨!谢陛下信任!”陈矩躬身领旨,心中松了一口气。

张鲸站在一旁,见万历帝不仅没有降罪陈矩,反而支持他继续研制,气得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这一局,自己又输了。

回到工坊后,陈矩与徐光启等人立刻按照改进方案,投入到新一轮的研制中。他们优化了铁模铸造工艺,在铸造前仔细检查模具,铸造后对炮身进行严格的探伤检查,确保没有气孔、裂纹等缺陷;同时,进一步调整了炮身的壁厚分布,让压力分布更加均匀。

工匠们也更加用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第二批新式火炮终于铸成。这一次,共铸成五门火炮,经过严格的探伤检查,全部合格。

再次试射时,五门火炮依次发射,炮声隆隆,炮弹精准命中目标,射程达到了五里,远超旧式火炮,且没有出现任何炸膛、故障等问题。“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工坊内再次响起欢呼声,这一次的喜悦,更加真切,更加热烈。

陈矩将新式火炮命名为“神威大将军炮”,并立刻上疏万历帝,请求批量生产,运往辽东前线。万历帝龙颜大悦,下旨工部全力配合,批量铸造“神威大将军炮”,首批三十门,限期一个月内完成,紧急运抵辽东。

一个月后,三十门“神威大将军炮”被装上漕船,经运河运往天津,再转陆路运往辽东锦州。此时,鞑虏正集中兵力,猛攻锦州城。锦州守将赵率教率领将士苦苦支撑,城防已多处破损,形势危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神威大将军炮”运抵锦州。赵率教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将火炮部署在城墙之上。次日清晨,鞑虏再次发起猛攻,数万骑兵排着整齐的阵型,向着锦州城冲来。

“放!”随着赵率教一声令下,三十门“神威大将军炮”同时开火。炮声震天动地,炮弹呼啸着飞向敌阵,落在鞑虏骑兵中间。每一发炮弹落下,都会炸开一个巨大的坑,掀起漫天尘土,鞑虏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鞑虏首领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巨大的火炮,射程之远、威力之强,远超他们的想象。骑兵们还未冲到城下,便已遭受重创,阵型大乱。赵率教抓住机会,下令明军出城反击。明军将士士气高昂,手持火器、刀枪,奋勇冲杀。鞑虏首尾不能相顾,节节败退,最终狼狈逃窜。

此役,明军凭借“神威大将军炮”,大破鞑虏,斩杀敌军三千余人,缴获马匹、牛羊、武器无数,一举扭转了辽东的局部战局,取得了数年未见的一场大捷。

捷报传至京师,朝廷上下为之振奋。万历帝在乾清宫设宴,宴请文武百官,庆祝辽东大捷。席间,万历帝多次提及“神威大将军炮”的功劳,对首倡并主持此事的陈矩更是赞不绝口:“陈伴伴忠君爱国,深谋远虑,研制出神威大将军炮,为朝廷立下大功。朕欲重赏于你,封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加太子太傅衔,再赏黄金千两、良田千亩,如何?”

百官闻言,纷纷向陈矩投去羡慕的目光。如此丰厚的封赏,对于一个太监来说,已是极致荣耀。可陈矩却立刻起身,避席顿首,诚恳上疏:“陛下,万万不可!辽东之捷,实乃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用命杀敌之功。若不是赵率教将军坚守城池,将士们奋勇拼杀,再好的火器也无济于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徐光启、李之藻等大人,精研西学,日夜操劳,为火炮研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工坊的工匠们,呕心沥血,反复试验,才有了神威大将军炮的成功。他们皆有大功,理应受赏。而臣,不过是居中协调,尽了分内之事,实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陈矩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所有封赏,乞请陛下尽归于浴血将士及有功匠作。对将士们加官进爵、厚赏军饷,对工匠们授予官职、赏赐金银。如此,方能振奋军心,鼓舞士气,让更多人为朝廷效力,为社稷分忧。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福啊!”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掷地有声。百官闻言,无不被陈矩不居功、甘为人梯的胸怀所动容。万历帝也深受感动,点了点头:“陈伴伴所言极是。你一心为国,不慕名利,实在难得。朕便依你所言,重赏前线将士与有功人员。至于你,朕虽不赏你黄金良田,但你的忠君之心、报国之举,朕与朝廷都记在心里。”

最终,万历帝下旨:锦州守将赵率教升任辽东总兵,赏黄金五百两;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升任四品京官,赏银千两;参与火器研制的工匠们,每人赏银百两,其中技艺最为精湛者,授予工部主事衔;边军将士普遍加俸一级,阵亡将士家属给予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