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140章 雨刚停,根先动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雨后的清晨,山雾未散,湿气沉沉地压在信碗堂的屋檐上。

昨夜那三十口盛满露水的陶瓮仍静立井台边,水面微漾,映着天光云影,像一池不肯醒来的梦。

消息却早已随风翻过三道山梁,传到了下游五村。

日头刚爬过东岭,邻村村正便带着族老联袂而至,青布裹头,草鞋沾泥,一行十余人跪在井台前,额头触地,声音发颤:“求沈娘子赐我村滴水之恩……只一碗,活命足矣。”

人群静默,唯有风吹幡旗的猎猎声。

沈清禾立于井栏旁,一身粗麻短褐,袖口还沾着昨夜调试麻网时刮破的草屑。

她没有立刻应允,也没有斥退来人,只是淡淡挥手:“抬瓮。”

三口陶瓮被村民合力搬出,清水晃荡,在晨光下泛着冷冽光泽。

“一夜凝露,三十担。”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润本村百户人畜尚且勉强,若再分流,不过杯水车薪。”

她说完,指向沟渠末端那片龟裂如蛛网的田土:“你们看——土能张口,根会喊渴。可水若无序,未流到田里,人先乱了心。”

众人顺她手指望去,干涸的沟底裂开寸许宽的口子,枯草根裸露在外,像大地撕开的伤口。

有人喉头滚动,有人低头不语。

陈九公拄着拐杖站在人群最前,须发皆白,眼窝深陷。

他缓缓抬头,目光落在沈清禾脸上,忽然低声道:“她说得对……活路不能靠施舍。”

这话轻如落叶,却似重锤砸进众人心底。

当晚,茅屋油灯昏黄,窗纸上映着两人剪影。

陆时砚盘膝案前,手中炭笔游走于纸面,一字一句推敲斟酌。

沈清禾倚门而立,望着院中那一排空瓮,眉宇间不见半分松懈。

“今日他们来求水,明日若豪强截流、权贵压令呢?”她转身入屋,拿起一份田亩册子,“我们必须立规,否则技术再精,也敌不过人心之贪。”

陆时砚点头,笔锋一顿,写下最后一则:“水归共耕会统管,非为专权,只为防豪强截流。”

沈清禾读罢,唇角微扬:“好一个‘非为专权’。我们不是要做水主,是要让每一滴都算数。”

次日辰时,六村百姓齐聚井畔。

青石碑已运至现场,老錾头赤膊执锤,凿尖抵石,火星四溅。

他年近六旬,背脊却挺得笔直,每一下敲击都稳准狠,仿佛不是在刻字,而是在定鼎。

《分水七则》逐条镌刻其上:按田亩实数配额、以劳力换水量、设轮值巡渠队、违者断供三日……条文简明,却环环相扣,暗藏制衡。

围观村民起初窃窃私语,渐渐转为屏息凝神。

有人低声念诵,有人默默记下。

就在此时,上游两村代表突然争执起来——柳家坳与黄土坪皆称自家昨日出工最多,理应优先取水。

言语愈烈,锄头几乎相向。

人群骚动,眼看要乱。

沈清禾却未动怒,只轻轻拍了拍小泉的肩。

少年抬头,眼神清澈。

她指西沟方向,蹲下身,将耳朵贴向地面。

小泉会意,立即趴伏下去,双耳紧贴泥土,手指微微颤抖,似在捕捉某种常人无法听见的律动。

片刻后,他猛然起身,用掌沿划出一道弧线,继而坚定指向西沟一处隐蔽斜坡。

“那边。”沈清禾起身,语气平静,“昨夜有人偷掘暗口,引走了半时辰的流量。”

众人惊疑不定,随她前往查看。

拨开杂草,果然见新翻湿土,沟壁有明显刨痕,一股细流正悄悄渗入旁侧荒沟。

现场一片哗然。

按旧例,这等行径少说也要罚粮三斗、鞭笞十下。

可沈清禾却不罚不责,反而转向巡渠队长:“从今起,此处设卡点,每半个时辰记录一次流量,记入公示榜。”

又对众人道:“水不会说谎,但它需要人去听。小泉听得见地声,我们就让他做‘水耳’,替所有人守这一脉清流。”

人群先是寂静,继而爆发出阵阵喝彩。

“这法子公正!眼睛看不见,地听得见!”

“谁还能耍滑?地下通着根,瞒不过耳朵!”

那两个争抢配额的村正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老錾头停下锤子,抹了把汗,看着沈清禾的眼神多了几分敬畏。

他没说话,只是重新举起铁锤,将最后一个字深深凿入石中。

“分——水——碑”。

三字落成,天地仿佛安静了一瞬。

风吹过碑面,拂起她的衣角。

沈清禾站在碑前,身影被朝阳拉得很长,像一根扎进土地的桩,稳稳撑起了这片干渴的人间。

陆时砚悄然走到她身边,低声道:“从此以后,水不再是天降之物,而是由人所治、由约所束的活命之根。”

她望着远处起伏的旱地,轻叹:“这才刚开始。”

夜深人静时,一只灰布包裹被人悄悄放在了院门口。

布包未署名,打开却是一卷泛黄手抄,纸页残缺,墨迹斑驳,封面三个小字依稀可辨:

《水政法考》。

而在扉页边缘,有一行极淡的朱批小字,似多年前所留:

“古法拘于势,难济苍生;若有人能变通而近人心,则天下幸矣。”第三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信碗堂外的青石阶上落下了一串轻缓的脚步声。

柳先生裹着半旧的灰布直裰,肩披蓑衣,手中捧着一卷用油纸层层包裹的手抄本,悄然立于院门之外。

他并不敲门,只是将那卷书轻轻放在门槛前,退后两步,垂首低语:“你做的,比古法更近人心。”

话音落时,沈清禾正从井台边提水归来,袖口微湿,发梢沾露。

她望见柳先生的身影,脚步一顿。

这位前朝老学官,曾执掌礼律司,如今隐居山野,向来不问村务,今日竟亲自送书上门。

她俯身拾起那卷手抄,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毛糙与岁月侵蚀的脆裂。

展开一看,正是《水政法考》残篇——前朝治水律令之集大成者,条分缕析,权责分明,却终因脱离民间实情而束之高阁。

可此刻,这泛黄的纸页上,竟有数处朱笔批注,字迹清峻,直指要害:“渠非死物,人亦非奴;量水即量心。”“定额在册,不如共监于野。”

沈清禾凝视良久,忽而一笑。

她没有回屋珍藏,而是转身走进讲学堂,将这卷残本郑重置于讲台正中,压在一盏油灯之下。

“从今往后,每月初一,开‘水议堂’。”她的声音不高,却传遍角落,“各村推选一人,议事、查账、提策。水归共耕会管,但规矩要大家定,漏洞要大家补。”

众人哗然。

这已不止是技术改良,而是将治水之权,交到了百姓手中。

当轮到陈九公推举代表时,老人沉默片刻,忽然伸手点了站在人群末尾的儿子:“大柱去。”

陈大柱浑身一僵,脸霎时涨得通红。

他是村里有名的木讷汉子,识字不多,连自家田契都念不利索。

他张了张嘴,想推辞,却被父亲狠狠瞪了一眼,只得硬着头皮走上前。

他在众人目光中颤抖着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结结巴巴地念着自家本月用水记录:几时取水、用了多少、是否超限……声音越念越低,额头沁出汗珠。

念罢,他站在原地,手足无措,仿佛犯了大错。

沈清禾却点头:“记得清楚,一分不差。”

她顿了顿,看向陆时砚。

后者早已会意,从案上取过一张墨线清晰的简易沟渠图,含笑递出。

“想看懂图?”沈清禾问。

陈大柱猛点头,喉咙像被堵住,只挤出一个字:“想。”

“那就学。”她说,“水议堂不只是议事的地方,也是学堂。”

人群静了片刻,继而响起窸窣议论。

有人动容,有人迟疑,也有人眼中燃起微光——原来他们也能懂这些“只有官老爷才看得明白”的东西。

第七日夜,天色骤变。

乌云如铁锅倒扣,雷声自远山滚来,暴雨倾盆而下。

雨点砸在茅屋顶上噼啪作响,沟渠瞬间涨满,水流咆哮着顺着新开的主渠奔腾而下。

沈清禾披衣执灯笼冒雨巡视,陆时砚紧随其后。

行至东段堤坝时,她忽然驻足——脚下的泥土微微颤动,渗水正从坝体侧面悄然溢出,若不及时处置,一旦溃堤,下游三片秧田将毁于一旦。

“开三级泄洪槽!”她厉声下令。

村民闻令而动,撬开预埋的石阀,水流立刻分流至备用沟道。

咆哮的洪水被驯服,稻田安然无恙。

翌日晨,雨歇云开,阳光刺破阴霾,洒在湿漉漉的分水碑上。

碑身未损,沟壁却有多处冲刷裂痕。

不等号令,村民们已自发扛来石料土筐,修补沟渠。

小泉蹲在碑侧,默默捏着一块湿泥,用炭笔画了一道弯弯的水流,尽头歪歪扭扭写着两个字:“咱们的。”他悄悄塞进沈清禾掌心,随即跑开,背影融入晨光。

她握紧那块泥牌,低头凝视,喉头微哽。

远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金光如箭,射向翻新的土地。

而此时,李婶抱着刚领到的新米,匆匆踏上归家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