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推动 “马镫上的标准化” 及相对合理的 “九力制” 公差标准确立后,林衍在部落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此时,部落中兴起的 “在穹庐中建立流水线生产模式” 的想法,犹如一颗投入创新池塘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而林衍自然而然地成为这场新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林衍深知,将传统的蒙古包改造成模块化兵工厂,实行 24 时辰轮班制,这无疑是一场生产领域的革命。它不仅能大幅提高军工生产效率,满足部落日益增长的军事装备需求,还可能为整个部落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在与保守派的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场变革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对传统游牧作息的巨大颠覆。
林衍开始积极组织人手,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他召集了部落中经验丰富的工匠、熟悉机械原理的技师以及对游牧生活了如指掌的长者,共同探讨如何将蒙古包的空间进行最合理的划分,以适应流水线生产的需求。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他们终于设计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每个蒙古包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从原材料加工区到零件组装区,再到成品检验区,分工明确,环环相扣。为了确保生产的连续性,24 时辰轮班制正式实施。这一制度彻底改变了牧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作息习惯,起初,许多牧民对此感到不适应,抱怨声此起彼伏。
林衍深知安抚人心的重要性,他亲自到各个蒙古包兵工厂,向牧民们耐心解释这场变革的意义和好处。他承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部落的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他们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善。在林衍的努力下,牧民们逐渐接受了新的作息制度,生产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随着流水线生产的持续推进,新的问题出现了。长时间在高度重复、紧张的工作环境下,一些工匠开始出现 “齿轮幻视症”。他们在极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下,会将草原上自由吃草的羊群看作是移动的零件,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影响。
林衍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他明白,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工匠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生产事故频发,进而危及整个生产计划。他立刻组织了部落中的医者和智者,共同研究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发现合理的休息时间、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及工作环境的优化,能够有效缓解工匠们的症状。林衍迅速调整生产安排,增加了工匠们的休息时间,并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对蒙古包兵工厂的内部环境进行了改善,增加了一些绿色植物,让工匠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
在解决了 “齿轮幻视症” 的问题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而此时,一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道具 —— 首台可移动淬火机床的出现,为这场生产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台淬火机床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拆卸后用勒勒车运输,方便在不同的蒙古包兵工厂之间灵活调配,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效率。
林衍亲自参与了淬火机床的调试和使用培训工作。他深知这台机床对于提升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对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严格把关。在他的带领下,工匠们很快掌握了机床的使用方法,生产出的兵器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然而,就在生产顺利进行之际,保守派却对这场变革感到了深深的威胁。他们看到林衍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逐渐赢得了部落民众的支持,势力不断壮大,担心自己的地位和传统理念受到冲击。于是,保守派开始暗中谋划,试图利用五行旗的力量来发起反击,夺回在部落中的话语权。
林衍察觉到了保守派的异动,但他并没有退缩。他深知,这场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不能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半途而废。他决定坚定地继续推进 “穹庐中的流水线” 生产模式,同时密切关注保守派的动向,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而这也为下一章 “第 46 章 五行旗的逆袭” 埋下了紧张刺激的伏笔,林衍将如何应对保守派借助五行旗发起的反击,部落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一切都充满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