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海危机:指挥中心的猩红警报

指挥中心穹顶下的环形主屏骤然迸发刺目的猩红告警光。

那光芒不是渐进式亮起,而是像被万米深海高压猝然挤爆的血珠,红得发黏,落在操作员裸露的手背上时竟带着一丝深海冷泉般的凉意,瞬间漫过每一块子屏的像素边缘。

连穹顶钢架上那层刚喷涂半年的氟碳防锈漆,都被这红光染成了诡异的暗红,漆面上的反光里,清晰映着操作员们一张张煞白的脸,连眼角的细纹都绷得笔直。

原本显示 “利维坦” 系统实时连接状态的左侧子屏,曾密密麻麻铺着代表全球 128 个深海监测点的绿色节点图 ——

每个节点对应一台深海传感器,单台造价高达 230 万美元,其中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监测点(深度

米),上个月还传回了 7000 米处超深渊狮子鱼捕食的高清影像;

此刻却像被红潮吞噬的绿洲,仅剩下南大西洋中脊、印度洋热液区等 3 个边缘节点在红幕中挣扎闪烁,每一次闪烁间隔从 0.5 秒逐渐拉长到 2 秒,像濒死者微弱的呼吸,随时可能彻底熄灭。

右侧标注 “全球深海监测点分布” 的电子地图,银灰色的经纬线像被血水浸透的棉线,软塌塌地贴在屏幕上。

原本用亮黄色标注的东海海沟核心监测区(坐标 28°N,127°E)—— 这里是我国近年重点管控的 “深海地质活动敏感区”,上个月刚完成第 3 次传感器校准;

连热液喷口的温度基线数据都更新到了最新 —— 此刻被一团不规则的红雾彻底覆盖。

那红雾边缘还在微微蠕动,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系统弹出的 “极端危险区域扩大” 提示框,框体的红色警告符号像在疯狂跳动。

连角落那台负责显示 “备用供电系统(UpS)” 的小型显示器,也从稳定的翡翠绿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暗红。

这台 UpS 是德国西门子的三相在线式机型,额定功率 15KVA,设计续航 48 小时,此刻屏幕右下角的 “电量 99%” 字样在红光照耀下,反倒像个讽刺的注脚 ——

电力充足,却拦不住失控的危机,就像救生员握着满仓的救生圈,却眼睁睁看着船底的裂缝越漏越大,海水已经漫到了脚踝。

尖锐的蜂鸣告警声同步炸开,频率精准卡在人类听觉最敏感的 2000hz。据《声学学报》2023 年的研究数据,这个频段的声音能使人类瞳孔在 0.3 秒内收缩 20%;

肾上腺素分泌量激增 3 倍,也是婴儿啼哭的核心频率,能瞬间触发人类大脑皮层的危机本能。

连控制台下方的黑色电缆都随着蜂鸣轻微震颤,裹着电缆的 pVc 黑胶布簌簌掉渣,落在地板上积成一小堆,像细碎的煤渣。

控制台前的操作员们几乎同时捂住耳朵。负责深海地形建模的小林甚至感觉耳腔里像塞了团发烫的棉花,连自己的心跳声都听得发虚,耳鸣声里还夹杂着短暂的失聪感 ——

他去年跟着 “深海一号” 勘探船在南海进行可燃冰勘探时,曾遭遇过深海气爆引发的低频震动,当时气爆产生的 10hz 次声波让他手里的岩芯样本都摔碎了;

但耳鸣只持续了 2 分钟,此刻却像有无数根细针在耳膜上反复穿刺,已经超过 5 分钟还没缓解。他用力晃了晃头,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键盘边缘的划痕 ——

那是三个月前建模失误时,他情急之下用指甲抠出来的,此刻指尖还能摸到划痕的粗糙棱角,连指甲缝里残留的键盘漆屑都清晰可辨 ——

才勉强听清身边负责通讯的小张在喊:“节点全断了!连北大西洋的备用中继站都没信号!”

小张的声音里裹着明显的颤音,嘴角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薄荷味牙膏沫 ——

他早上 6 点半被闹钟惊醒,顾不上叠被子,叼着牙刷就往地铁站跑,连漱口水都没来得及用,此刻那点白沫还带着淡淡的清凉,和指挥中心里逐渐弥漫的焦糊味混在一起,格外诡异。

就在这混乱的顶点,m 国军用特有的 UhF 加密频段突然闯入接收范围。这频段本应被 “利维坦” 智能系统的 12 层防火墙死死锁住 ——

这防火墙是 m 国 2018 年启动 “深海网络控制计划” 时的核心技术,该计划耗资 12 亿美元,旨在掌控全球 80% 以上的深海数据传输通道;

2020 年曾在北大西洋进行过实战演练,当时成功拦截了 S 国 “深海猎手” 探测器的信号。

它融合了基于 bb84 协议的量子加密(1984 年由美国科学家 bennett 和加拿大科学家 brassard 共同提出,理论上能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

2021 年 m 国海军曾用该协议实现了与深海潜航器 “海神号” 的 1000 米深度量子通信,当时宣称 “绝对安全”)与每 0.1 秒更新一次的动态密钥;

密钥生成器由 3 台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并联,每秒产生 1.2tb 的密钥流 —— 这个密钥量相当于每秒传输 30 万部 1080p 高清电影,远超普通深海通信的需求;

m 国斯坦福大学的网络安全专家曾在 2022 年的《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称 “就算把全球所有超级计算机连起来,也需要 100 年才能破解一个密钥”。

此前三年,连 S 国最顶尖的黑客团队 “北极星小组” 都未能突破其一层防御 —— 该小组曾在 2022 年破解过欧洲航天局 “罗塞塔 2 号” 卫星的通信密码;

让卫星短暂失控 10 分钟,却在 m 国的深海防火墙前折戟沉沙,当时还在黑客论坛上发表长文称 “这是无法逾越的数字壁垒”。

可此刻,它像被深海暗流冲垮的堤坝,防火墙警报灯本该疯狂闪烁,此刻却像被掐住喉咙的蝉,只亮着微弱的橙光,连系统日志都停止了更新,停留在 “防火墙第 7 层遭未知攻击” 的字样上。

一道裹着静电杂波的求救信号撞进来,50hz 的工频杂音里,混着人类嘶哑的绝望呼号,还有金属扭曲的刺耳尖啸 ——

那尖啸是 tc4 钛合金船体被挤压变形的声音。tc4 钛合金是深海装备的 “标配材料”,抗拉强度达 860mpa,能抵御

米深海的压力(相当于 1000 个大气压);

我国 “奋斗者号” 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就是用这种材料制造的,而此刻信号里的金属扭曲声,频率低至 15hz(属于次声波范畴),人类虽听不清完整频率;

却能通过骨骼传导到内耳,小张感觉胸口发闷,连呼吸都变得急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住了胸口,震得控制台桌面都在轻微发麻。

桌面上的钢笔纷纷滚落到地面 ——

那是小林的父亲留给她的英雄牌钢笔,笔身是磨砂黑的,笔帽上刻着 “深海无畏” 四个字,是父亲退休前在 “蛟龙号” 团队工作时的纪念物 ——

笔帽脱落时在桌面上划出细碎的 “吱呀” 声,像牙齿打颤,又像在低声哭求。

“液压管…… 撑不住了!”(hydraulic pipe... cant hold on!)

信号里突然蹦出一句模糊的英文,像一滴冷水砸进滚沸的原油:不是泛起涟漪,是炸开满室飞溅的热油。

控制台前的操作员们几乎是从人体工学椅上弹射起来,负责翻译的小李刚喝了一口温水,听到这句话,水直接呛进了气管,剧烈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手里的翻译本都掉在了地上;

那本子上还写着昨晚预习的深海专业术语,“热液喷口”“深渊环境” 等字样旁边还画着小括号备注,此刻却被咖啡渍溅得模糊。

负责通讯监听的小张肘尖带翻了刚冲好的黑咖啡 ——

那罐咖啡豆是母亲托远房亲戚从哥伦比亚麦德林产区带回来的阿拉比卡豆,据说那里的种植园海拔 1800 米,昼夜温差大,豆子带着焦糖和柑橘的香气;

小张早上特意用手冲壶焖煮了 3 分钟,加了两勺荷兰进口的炼乳,本来想在 8 点交接班前慢慢喝,享受片刻甜意,此刻却全洒了。

深褐液体顺着线路槽蜿蜒 ——

线路槽里铺着橙色的超五类网线和蓝色的 2.5 平方电源线,咖啡液像一条黏腻的小蛇,沿着网线的缝隙钻进去,很快就渗到了下方的主板上。

主板上的 mLcc 陶瓷电容瞬间冒起细小的白烟,那是电容被烧毁的迹象,深褐液体滴落在裸露的电路板上时,溅起米粒大小的电火花,伴随着 “滋滋” 的短路声,像某种小生物在痛苦呻吟,还带着淡淡的焦糖焦糊味 —— 那是炼乳被高温烤焦的味道。

负责供电监测的子屏瞬间黑掉,屏幕上原本稳定的 “电压 220V” 字样变成乱码,像一群扭曲的小虫子。

应急供电系统随即启动,机房传来 “轰隆” 的柴油发电机启动声 —— 这台发电机是国产的,去年台风天曾撑过 36 小时的断电,此刻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

控制台顶端的指示灯从红色跳回黄色,亮度明显降低,原本清晰的子屏画面变得有些模糊,像蒙了一层薄雾。

那黄色光芒微弱得仿佛下一秒就会熄灭,映在小张沾了咖啡渍的手背上,凉得发僵,连咖啡渍边缘的皮肤都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

隔壁工位的老赵碰倒了堆叠的纸质报告,A4 纸纷飞间,印着 “深海网络安全等级 —— 最高机密(top SEcREt)” 的字样在红光照耀下格外刺眼;

边角还沾着他今早没擦干净的全麦面包屑(那是食堂新推出的杂粮面包,他特意多拿了一个当早餐,面包屑沾在机密报告的折痕里,还带着点麦麸的粗糙触感)。

有几张报告落地时展开,能看到上面的手绘草图:一个类似 “水母” 的结构旁,标注着 “原生神经单元提取点位:

马里亚纳海沟 11°20′N”—— 这 “原生神经单元” 是 2021 年 m 国 “阿尔文号” 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首次发现的,当时仅取样 0.5 克,却检测出 17 种未知蛋白质,被 m 国列为 “最高优先级研究项目”,单克研究经费高达 120 万美元。

草图下方还有一行被红笔圈住的字:“需在 0-4c低温下保存,避免激活自我复制程序”,红笔痕迹边缘有些晕染,像是有人曾在紧张时反复描摹这句话,墨水渗进纸纤维里,像凝固的血迹。

这信号本该由 “利维坦” 的非人智能优先接收、解析、过滤 ——

这套系统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 10 的 14 次方次,相当于 5 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运算,能在 0.01 秒内识别并拦截异常信号,过去三年里,它成功屏蔽了 237 次非授权访问。

可此刻,它却绕开了所有程序,裹着人类的绝望直抵核心。那嘶吼像一把生了锈的凿子,每一声都狠狠砸在众人耳膜上,砸碎了所有人对 “深海网络可控” 的认知。

过去三个月,他们监测到的 m 国深海行动全是 “压制”“掌控”“清除” 这类带着金属冷意的词:2 月 17 日,截获 m 国 “弗吉尼亚” 级核潜艇 “明尼苏达号” 的通讯;

提到 “在北大西洋 45°N 海域清除 3 处深海信号源”,当时声纳还捕捉到信号源被摧毁时的低频震动,持续了整整 12 分钟,震得监听设备的指针都在疯狂摇摆;

3 月 9 日,捕捉到 “利维坦” 系统的指令,要求

“将南太平洋 10°S 监测浮标的警戒等级提升至最高”,浮标随后传回的数据包里,生物质浓度异常升高了 40%,像某种生物被惊扰后的应激反应。

“求救” 两个字,像从冰壳下撬出的活物,陌生得刺耳,连空气都仿佛因为这两个字变得凝滞,吸进肺里都带着冰碴儿。

“求救信号?能解析出具体内容吗?身份识别码呢?”

陆衍之的手掌重重按在控制台冷硬的合金边缘,指节被捏得泛出青白色,合金表面的防滑纹路在他掌心留下了深深的印子,像刻上去的焦虑。

他的指尖还留着昨夜调试量子信号模拟器时留下的薄茧 —— 为了校准 480nm 蓝绿激光的波长(这个波长在海水中的衰减率最低,是深海通讯的最优选择);

他连续 48 小时没休息,用镊子夹取光学镜片时,手指磨破了皮,现在还贴着一小块创可贴。

创可贴边缘卷了边,露出下面淡粉色的新肉,指尖划过屏幕时,薄茧蹭得玻璃表面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像在反复确认眼前的危机不是幻觉。

作为海军深海战略研究室的主任,陆衍之曾参与 2012 年 “蛟龙号” 7062 米深潜任务,当时他负责舱内环境监测;

曾在 7000 米处遭遇过两次设备报警,都靠着精准操作化险为夷,对深海环境的凶险比谁都清楚。他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杂波,声音里绷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72 小时前 —— 也就是 3 天前的凌晨 2 点 17 分,我们从北大西洋 45°N、30°w 的海底光缆截获过 m 国加密通讯,里面反复提‘东海海沟坐标(28°N,127°E)’‘净化窗口时间:

0800’,当时技术组以为是常规的‘海域清理’任务,现在看来…… 那根本是他们自己挖的陷阱!” 他说 “陷阱” 两个字时,牙齿咬得发紧,腮帮子上的肌肉微微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