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灵异中篇小说选 > 第5章 幻音结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深弦作笼】

乐墟中层的幻音林,连风都裹着琴弦的嗡鸣。

李慕白跟着阿砚穿过层层叠叠的琴弦虚影——那些弦不是实的,是由音波凝成的,细如发丝却锋利如刀,擦过他的衣袖时,竟割出细密的裂痕。林子中央有棵老桐树,树干上刻满乐谱,每道音符都在浮动,像活过来的蝌蚪。

“幻音林是乐墟的‘记忆牢笼’。”阿砚握紧玉珏,“它会用你最在意的记忆做饵,引你沉沦。”

李慕白指尖刚触到最近的一根琴弦,整个人突然栽了进去。

【星槎囚仙骨】

他站在云端,脚下是翻涌的星河。

前方有艘白玉船悬浮着,船头坐着个穿玄色广袖的男子(乐神),膝上横一张七弦琴。他的指尖渗血,琴弦却绷得笔直,每拨一根弦,下方的人间就有灾厄消散:左边村庄的瘟疫退了,右边城镇的战火熄了,连干旱的土地都渗出清泉。

“陛下,此曲名为《广陵散》,可活万人。”乐神抬头,目光穿透九重天阙,“但若陛下允我私授凡人,这曲子便再难回天上。”

天帝的声音从云端传来,带着雷霆之怒:“仙乐岂能流于凡俗?你可知,当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皆因‘天地有序’。若凡人得了仙乐,乱了天道,谁来担这因果?”

乐神突然笑了,指尖拨出个凄厉的转调:“陛下怕的不是乱天道,是怕凡人不再敬天。”他站起身,琴囊里掉出半块玉珏,“这玉是我与阿砚的命契。若我被囚,阿砚会将另一半玉给转世的琴魂,护他重奏《广陵散》。”

话音未落,天兵天将已围了上来。阿砚扑过来替乐神挡下雷火,他的白衣被烧出十个洞,却仍在笑:“主人,我去轮回池等你。下一世,换我护你。”

【轮回池中约】

李慕白坠入血色漩涡。

他在轮回池里沉浮,看见无数个自己的片段:第一世是街头卖唱的小乞儿,抱着破琴唱《幽兰操》;第二世是酒肆里击节的书生,用酒坛敲出《醉渔唱晚》;第三世是战死沙场的将军,临终前用断剑划出《十面埋伏》……每一世的琴都断十三根弦,每一世的结尾都有人对他说:“下一世,换我护你。”

“够了!”李慕白吼出声。

血色池水突然翻涌,阿砚的身影从池底升起。他的白衣已残破不堪,怀里却紧紧抱着半块玉珏。他朝李慕白伸出手,指尖还沾着雷火的焦痕:“主人,跟我走……”

“阿砚!”李慕白扑过去,却穿过他的身体,重重摔在幻音林的老桐树下。

【老妪唱卖花】

李慕白捂着头坐起,耳边传来沙哑的哼唱声。

他抬头,看见林子里站着个穿粗布衫的老妪,头发雪白,手里挎着竹篮,篮里装着半开的野菊。她正盯着树上的琴弦虚影,嘴里哼着调子:“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迎春花开哟依儿哟……”

是《卖花调》——长安西市最寻常的卖花调,李慕白小时候常听卖花阿婆唱。

老妪的歌声越来越清晰,那些原本锋利的琴弦虚影竟开始颤抖。李慕白注意到,老妪的影子在地上扭曲成奇异的形状:是前世卖唱的小乞儿,是酒肆击节的书生,是战死沙场的将军……所有被他遗忘的“俗乐”记忆,都在老妪的歌声里苏醒。

“小娃娃,发什么呆呢?”老妪转头,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笑意,“你听这调子,是不是比那些仙乐好听?”

李慕白突然想起幻境里的乐神。他曾以为仙乐是至高无上的,可此刻老妪的歌声里,有清晨的露水味,有菜市场的喧闹声,有孩童追着蝴蝶跑的笑声——这些鲜活的、滚烫的“人间烟火”,比任何仙乐都更动人。

【俗乐破牢笼】

李慕白抄起焦尾琴,指尖搭上琴弦。

他没有弹《广陵散》,没有弹《幽兰操》,而是弹起了老妪的《卖花调》。他的指法生涩,甚至走了调,可琴音里却带着说不出的温度:第一声像卖花阿婆掀开竹篮布的动作,第二声像春风掀起她的围裙角,第三声像孩童踮脚摸菊花的笑声……

琴音响起的刹那,所有的琴弦虚影都碎成了星屑。老妪的歌声愈发清亮,她挎着竹篮朝李慕白走来,篮里的野菊落在琴身上,竟开出半透明的花:“小娃娃,你终于懂了——仙乐是天上的月亮,俗乐是地上的灯。月亮再亮,照不亮巷子里的青石板;灯再暗,却能暖着回家的人。”

阿砚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举着半块玉珏。玉珏与李慕白的玉佩同时发烫,两道光流钻进琴身。老桐树上的乐谱突然活了过来,那些音符化作金蝶,绕着三人飞舞,最后落在琴箱里,凝成一行字:“俗乐通神处,大雅在野时。”

【悬念收束】

幻音林的风停了。

李慕白摸着琴身上新开的野菊,抬头问阿砚:“下一关……会是什么?”

阿砚望向林子深处,那里的琴弦虚影正重新凝聚,这次不再是牢笼,而是变成了无数双手——是卖花阿婆的手,是击节书生的手,是击缶孩童的手,都在朝着他们招:“来呀,来听我们的歌。”

老妪把野菊别在李慕白鬓角,笑着说:“下一关,是凡人的哭声。你得学会用琴音,接住那些眼泪。”

李慕白握紧焦尾琴,指腹蹭过新开的野菊。他听见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啜泣声,像是婴儿的啼哭,又像是妇人的悲泣。

“阿砚,”他说,“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