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晚上八点,曹正雄的书房里,台灯将父子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红木书桌上摊着 “锦绣西湖” 项目的行政对接清单,红笔标注的部门名称密密麻麻 —— 旅游局、卫生局、水利局、湖泊局、规划局、建委,每一个都关系着项目的生死。曹正雄手指敲击着桌面,眼神凝重:“正式公文流程太慢,还容易被对手抓住把柄。我们得走‘人情路线’,先打通中层关节,让他们在决策时多替我们说话。”

曹天明点头,却忍不住皱起眉头:“爸,现在查得严,‘人情路线’会不会有风险?”

“风险?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曹正雄拿起茶杯,指尖泛着岁月的薄茧,“这些部门的中层干部,我大多认识。当年我帮旅游局修过景区公路,替水利局解决过设备老化问题,这些情分,现在该用了。不过,光靠我不行 —— 你年轻,懂新技术,能跟他们聊项目前景,父子俩分工,一个打感情牌,一个讲发展账,才能事半功倍。”

他拿起笔,在清单上圈出三个优先级最高的部门:“明天先跑旅游局、水利局和规划局。旅游局负责项目背书,水利局管环保审批,规划局掌土地规划,这三个部门搞定了,后面的就好办。记住,说话要留三分,别把底牌全亮出来。”

曹天明将父亲的叮嘱记在笔记本上,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 他更相信项目的硬实力,觉得父亲的 “谨慎” 有些多余。但他清楚,在行政体系里,父亲的经验比他的自信更管用。

第二天清晨七点半,父子二人驱车前往市旅游局。车子停在离办公楼两条街的咖啡馆,曹正雄拨通了旅游局市场科科长李建国的电话:“老李,忙吗?我在你单位附近的咖啡馆,带了点老家的茶叶,想跟你聊聊。”

半小时后,李建国推门而入。他与曹正雄是老相识,见面就拍着肩膀打趣:“老曹,你可是稀客。是不是又有好事想着我?”

曹正雄笑着递过茶叶,顺势将话题引到项目上:“老李,‘锦绣西湖’项目你听说了吧?规划了湿地观光、文化体验区,要是能评上 4A 级景区,每年能给市里带来至少 50 万游客,旅游收入能增三成。到时候,你这个市场科科长,政绩可不就来了?”

李建国端着咖啡,眼神里闪过一丝心动,却也带着顾虑:“老曹,项目是好项目,但环保评估不好过。湖泊局那边对水质要求严,万一出问题,我可担不起责任。”

“这点你放心。” 曹天明立刻接话,拿出平板展示项目的生态方案,“我们采用‘人工湿地 + 生态浮岛’技术,能将西湖水质从 IV 类提升到 III 类,还会建水质监测站,实时数据同步给相关部门。而且,我们计划跟省旅游学院合作,打造研学基地,这可是省里重点支持的方向。”

李建国看着方案里的技术参数,眉头渐渐舒展:“行,你们的准备挺充分。我可以在局里的项目评审会上帮你们美言几句,但最终能不能过,还要看其他部门的意见。”

从旅游局出来,父子二人马不停蹄赶往水利局。水利工程科科长赵卫东是曹正雄的老部下,见面就开门见山:“曹总,西湖的防洪标准是 20 年一遇,你们的项目要填湖造景,会不会影响行洪?”

“赵科长,这点我们早就考虑到了。” 曹正雄拿出水文监测报告,“我们邀请了省水利设计院做了防洪评估,填湖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 8%,还会拓宽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仅不会降,还能提升 10%。另外,我们计划捐赠两套水质检测设备,放在西湖周边的监测点,也算为水利局做点贡献。”

赵卫东接过报告,翻了几页,脸上露出笑容:“老领导还是这么周到。设备的事我记下了,评估报告我会尽快提交给局领导,争取早日给你们答复。”

接连两家部门的沟通还算顺利,曹天明的信心也足了起来。下午两点,他们来到规划局,拜访用地规划科的王志强科长。与前两位不同,王志强年纪不大,四十岁左右,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滴水不漏:“曹总,曹经理,‘锦绣西湖’项目我知道,但西湖周边的土地规划正在调整,你们的项目可能正好卡在敏感区域。”

曹正雄心里一紧,连忙递上项目的土地利用方案:“王科长,我们的项目以生态修复为主,商业用地只占 15%,而且都规划在远离核心景区的边缘地带,不会影响整体规划。”

王志强却没有看方案,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语气暧昧:“曹总,不是我不给面子。上面有人不太看好这个方向的过度开发,觉得西湖应该以保护为主。你们的项目,动静太大,容易引火烧身。”

“上面?” 曹天明追问,“王科长,您说的是哪位领导?我们可以去汇报一下项目的生态价值。”

王志强却摇了摇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不再多言:“该说的我都说了,你们好自为之。方案我会看,但能不能通过,我不敢保证。”

从规划局出来,车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曹正雄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王志强说的‘上面’,肯定不是局里的领导,说不定是市里的某个大人物。有人不想让我们的项目推进,在背后施压。”

“爸,说不定他只是想趁机要好处,故意拿‘上面’当借口。” 曹天明不服气地说,“我们可以再找他谈谈,实在不行,加点条件。”

“你太年轻,不懂这里面的门道。” 曹正雄叹了口气,“王志强不是那种贪小利的人,他说的话,十有八九是真的。有人在盯着我们的项目,而且来头不小。”

车子缓缓驶在回家的路上,曹天明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心里满是焦躁。他原本以为,只要搞定中层干部,项目就能顺利推进,却没想到背后还有更大的阻力。“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就这么放弃?”

“放弃?不可能。” 曹正雄的眼神变得坚定,“明天我们去拜访湖泊局和卫生局,先把能搞定的部门拿下。至于规划局这边,我再找找老关系,看看能不能摸清‘上面’到底是谁。我们得加快速度,抢在对手正式发难前,把大部分审批流程走完。”

曹天明点点头,却忍不住反驳:“爸,我觉得我们应该更主动一点。既然有人在背后搞鬼,我们不如直接去找市领导汇报,把项目的优势说清楚,争取支持。”

“直接找市领导?风险太大。” 曹正雄摇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对手是谁,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万一触怒了那位‘上面’的人,项目就真的没希望了。稳妥起见,还是先从外围突破,再慢慢摸清对手的底细。”

父子二人的意见出现了明显分歧,车厢里陷入了沉默。曹天明知道父亲的顾虑有道理,但他更担心夜长梦多 —— 吴天宇那边随时可能联合外部资本发难,夏氏又持观望态度,要是审批流程再拖延,项目很可能胎死腹中。

第二天,父子二人继续拜访其他部门。湖泊局的生态科科长对项目的湿地修复方案很感兴趣,承诺会加快环评审批;卫生局的疾控科也同意在项目区域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后续居民就医。看似进展顺利,但规划局王志强的警告像一根刺,始终扎在曹正雄心里。

傍晚,曹正雄拨通了一位退休老领导的电话,语气恭敬:“张书记,我是正雄。想向您打听个事,市里是不是有人不太支持‘锦绣西湖’项目?”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张书记的声音传来:“正雄,你怎么想起问这个?最近市里在讨论城市发展方向,有人觉得应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赞成在西湖搞大规模开发。具体是谁,你就别问了,总之,小心行事,别跟大势对着干。”

挂掉电话,曹正雄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他终于明白,王志强口中的 “上面”,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市里的一股政策势力。这股势力主张 “科技优先”,认为 “锦绣西湖” 项目属于 “传统开发”,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曹天明,曹天明却反而松了口气:“爸,既然是政策方向的分歧,我们就更应该主动争取。我们可以修改项目方案,加入‘智慧景区’‘生态科技’的内容,把项目包装成‘生态 + 科技’的新型项目,符合市里的发展方向。”

曹正雄看着儿子,眼神里带着一丝欣慰,也有一丝担忧:“你这个想法不错,但修改方案需要时间,而且能不能说服那股势力,还是个未知数。我们现在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步错,就可能满盘皆输。”

父子二人回到家,立刻召集核心团队,连夜修改项目方案。曹天明负责加入科技元素,规划 “智慧监测系统”“VR 导览项目”;曹正雄则联系相关专家,为新方案提供技术背书。书房里的灯光亮了一整夜,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将是决定项目命运的关键。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吴天宇已经通过安插在政府部门的眼线,得知了曹家父子的公关行动和项目方案的修改方向。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手中的情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想修改方案讨好上面?没那么容易。我会让你们知道,在这座城市里,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神秘号码:“帮我联系一下市里主张‘科技优先’的领导,就说我有关于‘锦绣西湖’项目的重要情况要汇报……”

一场围绕政策方向的博弈,正在悄然升级。曹家父子修改后的方案能否获得支持?那股主张 “科技优先” 的势力会如何应对?吴天宇的介入,又将给项目带来怎样的危机?这些疑问,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重重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