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稽考的风波暂告一段落,清风书院非但没有被压制,反而因在督学面前展现出的扎实学风和神秘背景,名声更上一层楼。

前来打听入学事宜的人家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家境尚可的商户,甚至有一两家低级官吏旁支子弟。

夜凰并未因此放宽门槛。

她深知,书院的根基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宁缺毋滥,方能保持凝聚力和特色。

对于大多数询问,她仍以“生徒已满”或“需通过考校”为由婉拒,只精心挑选了一两个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心性坚韧的孩童收入门下。

然而,刘督学提出的“师资单薄”问题,确实戳中了书院的软肋。

夜凰纵然博闻强识,教学有方,但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随着学生增多、学业进阶,需要更专业的分科指导。

尤其是王铁柱即将备战院试,需要更深入的经义文章点拨;李狗蛋在算学和经济管理上展现出非凡天赋,也需要进一步引导。

书院要想长远发展,引入合适的师资,势在必行。

但这师,绝非寻常腐儒可任。

需得有真才实学,又不能拘泥古板,需得认同夜凰“有教无类”、“经世致用”的理念,还需身家清白,与陈师爷等敌对势力无涉。

如此人物,可谓凤毛麟角。

夜凰并未大张旗鼓地张榜招贤,那只会引来鱼龙混杂之辈。

她选择了更隐蔽也更有效的方式——通过听雨阁,暗中寻访。

这一日,石小石带回一个消息:邻县有一位名叫苏文清的落魄老秀才,年近五旬,屡试不第,但学问扎实,尤其精通经史,为人刚正不阿。因不肯巴结上官,又常直言时弊,为县学所不容,如今在家开蒙几个幼童勉强糊口,家境颇为清贫。更关键的是,此老与周茂、陈师爷之流素无往来,甚至曾因周茂放印子钱之事与之发生过争执。

“苏文清…”夜凰沉吟片刻,“可知其具体住处?”

“打听到了,就在邻县西街槐树胡同最里头一家。”石小石答道。

夜凰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位苏秀才。

她并未以书院山长的身份正式拜访,而是换了一身普通的布衣,趁着午后,独自一人来到了邻县槐树胡同。

这是一条狭窄破旧的巷子,苏家更是只有两间低矮的瓦房,院墙斑驳。

院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孩童咿咿呀呀的读书声。

夜凰轻轻推门而入。

只见院中一棵老槐树下,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洗得发白的长衫老者,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

面前围着四五个年纪不一的孩童,老者手持书卷,耐心讲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笃定。

见到夜凰这个生人进来,老者停下讲解,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她:“这位娘子,寻人?”

夜凰微微欠身:“可是苏文清苏先生?晚辈夜凰,冒昧打扰。”

苏文清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并不认识夜凰。

但见对方气度不凡,言语客气,便示意孩童们自行诵读,起身道:“老朽正是苏文清。不知夜娘子有何见教?”

他注意到夜凰并未梳妇人髻,故以“娘子”相称。

夜凰开门见山,却并未直接说明招揽之意,而是拱手道:“久闻苏先生学问渊博,品格高洁,特来请教。近日读《史记》,于货殖列传中太史公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颇有感触,然则士子读书,当以何为利?”

这个问题看似探讨经典,实则暗含对读书人志向的考问。

若对方回答只为功名利禄,则非夜凰所寻之人。

苏文清闻言,略感意外,重新打量了夜凰一番,见其眼神清正,不似寻常妇人,便捻须沉吟道:“利者,义之和也。士子读书,首在明理,次在修身,而后方可言济世。若只汲汲于功名,与商贾逐利何异?然空谈义理,不谙民生,亦非真读书。老朽以为,读书之利,在于胸有沟壑,眼明心亮,能辨是非,能解民困,虽布衣亦可利天下。”

这番话,不迂腐,不空泛,将个人修养与经世济民结合起来,深得夜凰之心。

夜凰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又问:“若有一书院,愿聘先生执教,束修未必丰厚,但可让先生一展所长,教导真心向学之子弟,无论贫富,先生可愿往?”

苏文清愣了一下,苦笑道:“夜娘子说笑了。老朽一介寒儒,为县学所弃,又有何德何能受邀执教?况且…”

他看了看家徒四壁的院落,意思不言而喻,他需要束修养家。

夜凰正色道:“先生大才,岂是区区县学所能局限?晚辈乃清河县清风书院山长。书院初创,虽简陋,却志在培育真才实学之士。先生方才所言,正合我书院办学之旨。若先生不弃,愿以每月五两束修相聘,供先生食宿,并可安排先生家眷一同迁往书院附近安居。”

每月五两银子,在这小县城已属高薪,足以让苏文清一家过上安稳生活。

更重要的是,夜凰给出的尊重和认同,打动了他。

苏文清沉默良久,眼中闪过挣扎、希冀,最终化为一丝坚定。

他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如今暮年竟得此机会,岂能错过?

“承蒙夜山长看重。”苏文清整理衣冠,郑重一揖,“老朽苏文清,愿往清风书院,竭尽绵薄之力!”

“先生快快请起!”夜凰连忙扶住,“得先生相助,乃书院之幸!”

就这样,清风书院迎来了第一位正式的坐馆先生。

夜凰做事干脆,当即预支了部分束修,帮苏文清安顿家小,三日后,苏文清便带着简单的行李,正式入住书院。

苏文清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夜凰的教学压力。

他主要负责经史子集的深入讲解和文章制艺的指导,尤其对王铁柱帮助极大。

老先生教学严谨,却不死板,常引经据典,结合史实时事,听得学生们如痴如醉。

书院的教学体系愈发完善。

夜凰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格物、体术、算学经济等特色课程,以及…听雨阁的构建中。

引入苏文清,只是第一步。

夜凰清楚,一个优秀的书院,需要不同领域的师资。

她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地方,寻找那些身怀绝技却可能被世俗埋没的“怪才”与“异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