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 > 第56章 万民书与薯种新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紫宸殿的雷霆之怒与慈宁宫的骤然沉寂,如同两块巨大的磐石投入上京这潭深水,激起的波澜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皇帝那道明发天下的诏书——钦定“红焰薯”为“御赐丰稷”、“薯灰合剂”为“防疫官制”,并严令薯种留于北疆由初颜公主全权推广——如同一把无形的尚方宝剑,彻底斩断了所有试图染指或破坏北疆成果的黑手。朝堂之上,原本暗流涌动的反对声浪瞬间噤若寒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歌功颂德和对公主殿下“天佑奇才”的惊叹。王琮老丞相称病告假,其门下官员行事骤然低调了许多。

然而,真正的惊雷,却并非来自庙堂之高,而是起于江湖之远,起于北疆那片刚刚从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的焦土。

黑石坳营地。初颜在沈砚和温如春的全力救治下,再次从昏迷的边缘被拉回。虽然依旧虚弱得无法下床,但意识已然清醒。当她从小满带着哭腔却又无比兴奋的叙述中,得知了皇帝的诏书内容时,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真切而疲惫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尘埃落定的释然,有付出终得认可的欣慰,更有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陛下…圣明…”她低声喃喃,眼角有晶莹滑落。她知道,这道诏书,不仅仅是肯定了她的功绩,更是父皇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是对她以命相搏所守护的东西最有力的扞卫。

营地内外,早已是一片欢腾的海洋!诏书的内容由快马传遍北疆各州县,也传到了每一个黑石坳幸存者的耳中。御赐丰稷!防疫官制!公主全权督办!每一个字眼都如同最甘甜的泉水,滋润着他们饱经苦难的心田。

“公主殿下千岁!” “陛下万岁!” “红焰薯万岁!”

人们自发地聚集在初颜的行辕外,跪倒在地,朝着京城的方向叩拜,更是朝着山洞的方向叩拜。他们不懂朝堂的波谲云诡,但他们懂得,是公主殿下带来了活命的薯种,是公主殿下找到了防疫的薯灰,是公主殿下用她的命,为他们争来了这御赐的名分和活下去的希望!

一种难以言喻的、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拥戴,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在人群中汹涌澎湃。

一位须发皆白、在黑石坳德高望重的老族长,被众人推举出来。他带领着几位识文断字的乡老,寻来了营地中能找到的最好的纸张(其实是太医署用来包药的厚桑皮纸),研磨了最浓的墨。

“乡亲们!”老族长站在一块高地上,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陛下圣明,殿下仁德,赐我等活路,赐北疆新生!我等草芥之民,无以为报,唯有这一片赤诚之心!今日,老夫提议,我们联名上书,叩谢天恩,更叩谢公主殿下活命之恩!让陛下和天下人都看看,北疆的百姓,记着谁的恩情!”

“好!” “写!我们联名!” “按手印!我不会写字,我按手印!”

群情激昂!人们争先恐后地报上自己的姓名、籍贯(或是按上鲜红的手印),诉说着自家的苦难和对公主的感激。那情感是如此朴素,却又如此炽热:

“小老儿李四,河间府人士,全家七口逃荒至此,染疫将死,是殿下带来的薯灰汤救了我全家!愿殿下长命百岁!” “民妇王氏,夫婿死于洪水,幼子染疫,是殿下亲卫从火海中抢出薯藤…民妇愿来生做牛做马,报答殿下!” “黑石坳里正赵四,代全村一百二十三口人叩谢殿下!若无殿下,黑石坳已为鬼域!殿下乃我等再生父母!”

不会写字的,就请人代笔,然后郑重地按下手印;甚至有几个刚刚病愈、还站不稳的孩子,也被大人抱着,用稚嫩的小手蘸了红泥,在纸上留下一个个歪歪扭扭的指印。

长长的桑皮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按满了手印,更写满了血泪交织的朴素言辞。这已不仅仅是一封谢恩书,这是一幅北疆灾民的浮世绘,是一曲用生命和感恩谱写的浩荡长歌!最终,由老族长亲自执笔,在卷首写下了力透纸背的三个大字——万民书!

这封沉甸甸的、承载着北疆万民心声的万民书,被郑重地装入竹筒,火漆密封,由黑石坳民众推选出的十名代表(包括那位老族长和几名身体康复的壮年),在一队御林军的护卫下,徒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程。他们要用最虔诚的方式,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感激,直接送到天听!

与此同时,在那片曾被大火焚毁、被拔光藤蔓、看似一片死寂的薯田里,生命的奇迹正在悄然而倔强地上演。

沈砚几乎每日都要去薯田查看。那日,他照例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着泥土。忽然,他的目光凝固了!只见在一处焦黑的、被薯藤石灰团灼烧过的土地边缘,几株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嫩绿色小芽,竟然颤巍巍地顶开了板结的泥土,探出了头!

不是之前残存根须发出的新芽,而是来自那些未被完全烧毁、落入土中、与石灰混合后又被雨水浸泡过的薯块!它们竟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

“活了!又活了!”沈砚激动得声音发颤,小心翼翼地用手拨开浮土。只见那嫩芽虽然细小,却充满了韧性,其根须似乎比之前的薯苗更加粗壮,呈现出一种健康的白色。

紧接着,更多的发现让他欣喜若狂!不止这一处,在许多曾经泼洒过大量薯灰合剂(混合了薯藤灰和石灰)的区域,尤其是在火场边缘,都有类似的新芽破土而出!它们似乎完全适应了这种高碱性的土壤环境,甚至长得更加茁壮!

一个惊人的猜想在沈砚脑中形成:难道…经过烈火焚烧、与石灰混合反应后,红焰薯的某种休眠特性被激活了?或者,这种混合灰烬本身,形成了一种更适合薯块萌芽的特殊微环境?这简直是农学上的奇迹!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禀报了初颜。初颜虚弱地靠在床头,听着沈砚激动地描述,眼中再次燃起了光芒。

“沈太医…这是…天不亡我云泽…”她喘息着,眼中含着泪光,“立刻…记录下来…将这些新芽…重点看护…这或许是…红焰薯…更强大的…未来…”

希望的种子,从未真正死去。它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一场涅盘重生。而北疆的焦土,正用这种最顽强的方式,宣告着它的不屈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