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帝登基后的朝堂风波,在初颜公主有理有据的应对和景和帝暂时维稳的态度下,表面上暂告平息。

然而,初颜深知,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反对力量绝不会轻易罢休,他们只是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要想让改革事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仅仅依靠先帝遗诏的权威和自己的辩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新政的根基扎得更深,让它的效益惠及更广,使其真正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

因此,她并未过多沉浸在朝堂博弈的得失中,而是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具体事务的推进与深化上。她要以更多、更扎实的成果,来构筑抵御一切风浪的堤坝。

首先,她利用“镇国大长公主”和“专断之权”这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便利,强力推动了几项关乎长远的举措:

其一,是“天晟农桑院”的扩建与升级。她奏请新帝批准,将农桑院从原先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正式提升为与六部平行的“农桑总部”,下设粮作、经作、畜牧、水利、格物、教习等若干清吏司,使其职能更加完善,权责更加清晰。

她亲自选拔擢升了一批在红焰薯推广和《定民策》推行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干吏,以及那些通过“求贤帖”吸纳的民间奇才,充实到各司关键岗位。

同时,她拨出巨款,在京城西郊划出大片土地,兴建规模宏大的“农桑试验场”,不仅用于各类作物的杂交选育,还设立了专门的农具研发作坊、土壤分析实验室,甚至开始尝试建造利用水力、风力驱动的简易灌溉模型。她要让农桑院真正成为帝国农业科技的心脏和引擎。

其二,是加速海外贸易的布局与深化。初次海外贸易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初颜和市舶司。她不再满足于零星船队的试探性航行,而是着手规划建立更稳定的海上贸易路线。

她授权市舶司,在几个重要的沿海港口,设立“红货专营市舶分司”,简化红焰薯制品出口手续,并提供官方信誉背书。同时,她鼓励并资助有实力的海商,组建规模更大的远洋商队,不仅前往南洋、波斯,更尝试探索通往更遥远西方世界的航线。

她还指示农桑院,将那些海外引入的、有潜力的新作物,如“玉黍”、“胡豆”乃至一些奇花异果的种子,进行更系统的分类、试种和研究,希望能找到下一个如红焰薯般能改变格局的物种。

其三,是顶着压力,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尽管朝中反对声音不小,但她依然督促户部,在江南三州的新币试点必须按计划推进。她亲自审阅了新币的样式、成色和防伪设计,并要求户部制定详尽的旧币兑换与新币推广策略。对于那个更具争议的“惠商仓”与“债票”构想,她采取了更为谨慎也更为巧妙的方式:不再寻求朝廷大规模直接出资,而是以农桑总部和劝农司的信用为媒介,联合几家信誉卓着、且与红焰薯产业利益攸关的大商号,在几个“推广社”运作极为成功的州县,发起小范围的“互助信资”试点,由“推广社”联合发行一种内部流通、用于生产周转的信用凭证,摸索经验,完善规则。

其四,也是她极为看重的一点,便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她深知自己权势再盛,亦有尽时,唯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才能确保事业后继有人。她要求农桑总部教习司,加快《实学基础教本》在全国各地“劝学堂”的普及速度,并开始着手编纂更深层次的《格物进阶》、《农政全书》等教材。

她甚至亲自出面,在京城设立了一所名为“格致书院”的高级学府,面向全国招收有一定实学基础的年轻学子,由农桑总部的博学之士和聘请的民间大匠亲自授课,旨在培养顶尖的农桑、格物人才。她对这些学子寄予厚望,时常抽空前往书院,与他们探讨学问,勉励他们立志报国。

这些举措,有的轰轰烈烈,引人瞩目;有的则悄无声息,如春雨润物。但它们都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帝国的面貌。农桑总部的试验场里,新的作物苗株破土而出;海港之中,悬挂天晟旗帜的商船满载着“红货”和希望驶向远方;

江南的市集上,崭新锃亮的标准银币开始悄然流通;遍布城乡的劝学堂和格致书院里,传出的不再是单一的诵读经史之声,更有探讨算学、辨析物理、研习农技的讨论。

星火已然燎原,其势愈发蓬勃,难以阻挡。初颜公主,这位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的掌舵者,正以其卓越的远见、坚定的意志和务实的精神,一步步将先帝托付的革新大业,推向更深、更广的天地。

她不仅仅是在推行政策,更是在塑造一个时代,培育一种精神。尽管前路必然还有坎坷,还有暗流,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但此刻,由她亲手点燃并不断添薪的这场变革之火,正以不可逆转之势,照亮着天晟王朝走向强盛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