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 > 第73章 春闱新题,边关薯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章 春闱新题,边关薯讯

皇帝采纳初颜公主的建议,在春闱策论中突出实务导向的决定,如同在固有的科举体系铁板上撬开了一道细缝。消息传出,朝野上下反应各异。

保守派官员们虽心下不满,但鉴于题目仍在经义策论范畴内,只是侧重稍变,且皇帝态度明确,倒也不敢公然反对,只是私下里抱怨“斯文扫地”,担忧士风趋向功利。

而更多的士子,尤其是那些家境普通、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或有志于做实事而非空谈的清流学子,则感到眼前一亮。他们中的许多人,寒窗苦读,并非仅仅为了功名利禄,也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以往的科举,多考验对古籍经典的背诵和理解,于实际政务隔靴搔痒。如今考题直面现实难题,反而给了他们一个抒发胸中抱负、展现经世之才的机会。

春闱考场内,气氛与往年截然不同。少了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多了些凝眉沉思、草稿纸上写满演算和条陈的务实景象。当考生们看到诸如“论红焰薯推广之利弊及优化策略”、“试析漕运改革遇阻之根源及疏解之道”、“计算某州田亩赋役均平之方案”等题目时,有人茫然无措,有人则奋笔疾书,将平日观察思考倾注于笔端。

这一微妙的变化,初颜通过杨文远等人在士林中的关系网,了解得清清楚楚。她知道,种子已经播下,虽然发芽还需时日,但方向是对的。改变百年积习,非一日之功,需耐心引导,逐步渗透。

然而,就在她的注意力集中在科举新风和紫玉薯的试种准备上时,一份来自遥远西北边关的八百里加急军报,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凸显了红焰薯的战略价值。

镇守西北玉门关的镇西大将军郭骁,遣使送来捷报:成功击退西戎一部落的秋季扰边。但在捷报之后,郭将军却附上了一封特殊的“请粮奏书”。

奏疏中称,西北边关苦寒,土地贫瘠,屯田不易,军粮转运艰难,消耗巨大。今秋虽胜,然军中存粮仅够维持两月,若朝廷漕粮不能及时足额送达,恐军心不稳。郭将军在奏疏中笔锋一转,提到听闻内地推广一种名为“红焰薯”的高产作物,耐旱耐瘠,询问能否紧急调拨一批薯种至边关,利用边关秋末冬初尚能种植的一段时间,抢种一季,以解燃眉之急,亦可为日后边关长期屯粮开辟新路。

这封奏疏,看似是单纯的请粮文书,实则蕴含着一位边关老将的深远考量:既解决了眼前的粮荒威胁,又为边军的长远粮食自给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皇帝将奏疏转给初颜,笑道:“颜儿,你的红焰薯,名声都传到郭骁那老家伙耳朵里了。他这可是将了朕一军啊,既要粮,又要种。”

初颜仔细阅读奏疏,心中却是欣喜大于压力。郭骁将军的请求,恰恰证明了红焰薯(包括紫玉薯)的巨大价值不仅在于惠民,更在于强军、固边!

“父皇,此乃天赐良机!”初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边关苦寒,运输不便,若军粮能部分自给,将极大减轻朝廷负担,稳固边防!郭将军所请,正当其时!”

她立刻分析道:“寻常漕粮运输,路途遥远,损耗巨大。但调运薯种则不同。薯种体积小,耐储存,尤其紫玉薯更佳。只需派精干队伍押送,速度远快于漕粮大队。如今秋末,边关或还可抢种一季。即便错过农时,亦可作为明年的种薯储备!”

“只是,”初颜沉吟道,“边关种植,不同于内地。气候、土壤、病虫害皆有差异,需派精通农事之人随行指导。儿臣恳请父皇,准儿臣从北疆试验田和推广司中,抽调一批精干农官和熟悉薯种特性的老农,携带最佳种薯(包括紫玉薯),即刻随军粮队伍前往玉门关,协助边军试种!并令沈太医,整理一份详细的边关寒冷地区红焰薯种植要略,快马送去!”

皇帝闻言,大为赞赏:“好!思虑周全!就依你所奏!此事由你的推广司全权负责,所需人手、种薯,优先调配!告诉郭骁,朕给他薯种,给他人手,若种不出来,朕唯他是问!”

旨意一下,推广司立刻高效运转起来。精选出的耐寒、耐储存的优质薯种(尤其是紫玉薯)被迅速打包,一支由经验丰富农官和老农组成的特殊技术小队准备就绪,随同着押运粮草和军械的队伍,浩浩荡荡又悄无声息地朝着西北边关进发。

与此同时,初颜也意识到,边关的需求或许能为她的科举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她在与皇帝商议后,下达了一道指令:此次派往边关的农事小队,除了指导种植,还有一项额外任务——详细记录边关的气候、土壤、水源数据,观察记录红焰薯(紫玉薯)在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表现,并评估其在边军大规模屯垦的可行性。这些一手数据,将来不仅可以用于优化种植技术,更可以作为未来“格物科”考试的绝佳实战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从边军中有农事经验的士卒中,选拔人才进行培养!

一场原本迫在眉睫的边关粮草危机,在初颜的巧妙运作下,转化为了推广新作物、巩固边防、甚至为科举改革积累实证的绝佳机会。

数月后,当深秋的寒风吹拂玉门关时,关城内外的荒地上,出现了一片片与众不同的绿色。来自云泽内地的红焰薯和紫玉薯,在这片苦寒之地扎下了根。虽然生长周期短,产量未必及得上内地,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已然给边军将士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而郭骁将军的另一封奏疏也送达御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初颜公主和那神奇作物的赞叹,并再次强调此物对边关的深远意义。

初颜在宫中,看着郭将军的奏报和边关送回的第一次生产记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红焰薯的藤蔓,已然越过了农田,走向了边关,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期望,更是强国安邦的基石。

她提起笔,开始起草一份新的奏疏,关于如何建立边关军屯与内地农事试验田的长期交流机制,以及如何将边关的实践经验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