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 > 第120章 疾风劲草砥柱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的病情,并未如人们期盼的那样好转,反而在秋深时节的一场风寒后急转直下,终于到了无法再临朝听政的地步。

朝野上下,皆知陛下已至弥留之际,那悬于帝国头顶已久的、关乎国本传承的利剑,终于要落下。皇宫内外,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焦灼与不安。

内阁受命,在皇帝清醒的短暂时刻领受旨意,处理日常政务,但所有重大决策实际上都已陷入停滞。

两位成年皇子的府邸门前,车马明显增多,各方势力都在做最后的观望与押注。而劝农司与农桑院,作为初颜公主影响力的核心区域,更是成为了无数目光聚焦的焦点。有人期待,有人恐惧,也有人暗中盘算着如何在这权力更迭的浪潮中重新站队。

值此微妙而危急的时刻,初颜公主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定力。她没有像一些人预料的那样,频繁出入宫闱,或在朝臣间奔走串联,反而更加深居简出,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劝农司与农桑院的日常运作之中。

她照常批阅各地关于红焰薯越冬管理、新式农具推广、《实学教本》试用反馈的文书,主持农桑院关于“紫玉一号”扩大种植及新作物引种的评议,甚至亲自审阅了户部呈送的、关于在江南三州试点统一新银币的详细章程。

“殿下,”一位心腹属官难掩忧色,趁着呈送文书的机会低声道,“如今宫中风声鹤唳,两位皇子那边……动向频频。我们是否……也该有所准备?不少地方的官员,递送文书的语气都变得含糊试探起来,下官恐人心浮动,于大业不利啊。”

初颜从一堆关于海外引入的“耐寒胡豆”试种报告中抬起头,目光清冽如水,仿佛外间那足以让无数人寝食难安的政治风暴,并未能扰动她分毫。

“准备?如何准备?”她的声音平静无波,“是去效仿那结党营私、窥探神器之举?还是该惶惶不可终日,自乱阵脚?”

她放下手中的朱笔,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那几株在秋风中依旧挺拔的翠竹,缓缓道:“我等所为,上对得起父皇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劝农司、农桑院,乃至各地‘推广社’,所行皆是利国利民之实事,所依皆是朝廷明发之政令,并非我初颜一人之私产。无论将来是谁继承大统,只要其心系江山社稷,便没有理由自毁长城,断送这来之不易的兴盛局面。”

她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向属官,也像是在对无形中所有观望者宣告:“越是此时,我等越要稳如磐石,各司其职,将分内之事做得更好,更扎实!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我们所支撑的,是帝国的粮仓,是百姓的饭碗,是未来的希望,而非某一人的权柄!此乃真正的‘准备’,亦是唯一的‘准备’!”

她下达的命令,比以往更加清晰、果断:

“传令各地劝农司分署及巡查御史,非常时期,更要确保政令畅通,农事无虞。若有借机懈怠公务、或试图投机钻营者,无论其背景如何,记录在案,严惩不贷!”

“农桑院所有既定研究计划,照常推进,不得延误。尤其是‘紫玉一号’的扩繁和海外新作物的适应性观察,关乎明年乃至更长远的民生,绝不能停!”

“户部那边,关于新币试点的筹备,督促他们按计划进行,所需款项、人员,由我签字,照常拨付。经济命脉的梳理,同样刻不容缓。”

她的沉着与专注,如同一根定海神针,迅速稳定了劝农司和农桑院内部可能出现的浮动人心。所有属官和吏员,看到公主殿下如此镇定,也都渐渐安下心来,重新将精力投入到繁忙而具体的公务之中。劝农司衙署内,灯火依旧彻夜通明,算盘声、讨论声、文书往来之声,并未因宫中的变故而稍有停歇,反而因为初颜的以身作则,显得更加秩序井然,充满了一种内在的、不屈的力量。

与此同时,初颜也并非完全隔绝外界的消息。她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冷静地关注着两位皇子及其背后势力的动向。她知道,大皇子性情刚愎,与军中勋贵关系密切,对新政素无好感,若其继位,自己与麾下这一整套革新体系,必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有性命之忧。二皇子虽性情温和,但其身边聚集的多是传统士林清流,他们对“实学取士”、《定民策》等也多有微词,只是表现得不那么激烈而已。

无论哪一方最终胜出,对她和她的改革事业而言,都非坦途。但初颜心中已有了决断。她绝不会为了个人的安危或权位,去主动投靠任何一方,那违背她的初心,也玷污了她这些年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她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夯实改革的根基,用无可辩驳的成效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力,来为自己和这项事业,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这帝国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初颜公主以其超越年龄的成熟、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完美诠释了何为国之砥柱。她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无数人在迷茫和恐惧中,看到了稳定与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