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何以为民 > 第28章 青干班的视野(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章 青干班的视野(中)

青干班的学习生活,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在班主任赵东升一丝不苟的监督下,按部就班却又高效地推进着。课程排得密集而充实,知识的洪流汹涌而来,冲击着每一位学员固有的认知边界。李腾这个学习委员,当得名副其实。他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还主动承担起组织小组讨论、整理学习心得的职责,其务实、严谨的作风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然而,在党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学习远不止于课堂。人际交往、视野拓展乃至与关键人物的接触,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腾很快便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知远的结识。

那是一个周四的下午,课程结束后,李腾因为要整理一份小组讨论的纪要,留在教室加班。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发现隔壁一间小研讨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谈话声。他正准备离开,门却从里面打开了,一位身着深色夹克、身材挺拔、年约四十的男子走了出来,他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锐利而清明,浑身散发着一种干练而又不失儒雅的气质。李腾认出,这正是曾在开学典礼上见过、但并未直接接触过的党校常务副校长宋知远。宋知远身后还跟着一位教员,似乎在讨论什么课程安排。

“宋校长。”李腾连忙侧身让路,恭敬地打招呼。

宋知远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李腾身上,带着一丝审视,随即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是青干班的学员吧?这么晚还在用功?”

“是,校长。整理一下小组讨论的纪要。”李腾老实地回答。

“嗯,不错。”宋知远点了点头,似乎对李腾的勤勉颇为赞许,他随口问了一句,“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

“报告宋校长,我叫李腾,来自青林镇政府。”

“青林镇?”宋知远的目光似乎微微闪动了一下,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周德海同志那里的?嗯,好地方,生态资源丰富,就是发展上需要多动动脑筋。”他没有再多说,只是拍了拍李腾的肩膀,“年轻人,好好学习。基层经历是财富,但要善于总结和提升。”

说完,他便与那位教员一同离开了。这次短暂的接触,宋知远给李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轻(相对于常务副校长这个职位而言)、精干、思维敏锐,而且似乎对青林镇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

几天后,一次关于“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案例教学课上,宋知远亲自授课。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红星县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丘陵的不同特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路径选择,观点新颖,逻辑严密,信息量巨大,让学员们大开眼界。在讲到资源禀赋与产业选择时,他忽然提到了青林镇:

“……比如我们南部的青林镇,山林覆盖率高,毛竹资源丰富。过去有个竹编厂,后来跟不上市场,凋敝了。是不是说竹编就没出路了?我看未必。”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下,“关键要看如何与现代市场需求、与新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我听说最近镇里有同志写了份报告,思路就不错,提到了引入设计、对接旅游,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嘛!”

台下坐着的李腾心头一震,他没想到宋知远不仅知道那份报告,还在这种场合以肯定的语气提及。他能感觉到周围有几道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

课后,李腾鼓起勇气,拿着笔记本上前,想就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向宋知远请教。宋知远并没有因为被打扰而不耐烦,他很耐心地听完李腾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几点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李腾是吧?我记住你了。”宋知远合上自己的讲义,看着李腾,语气带着鼓励也更显深入,“理论学得再好,最终要落到实践中去检验和深化。你们在基层,直接面对矛盾和问题,这是最好的课堂。要多观察,多思考,既要埋头拉车,也要学会站在更高处看路,弄清楚国家大政方针、市场变化趋势与本地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在哪里。”

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像是一位学长在分享经验:“有时候,一个乡镇的发展,缺的未必是资源,而是一个清晰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突破口,以及一股子敢想敢干、又能稳得住的神劲。”

这次交流时间不长,但宋知远展现出的对基层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务实思路,让李腾深受触动。他感觉宋知远与其他一些领导不同,他身上没有那么重的“官气”,更像是一位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且愿意与年轻干部交流的学者型官员。

随着接触的增多(有时是在图书馆偶遇,有时是李腾主动请教),李腾对宋知远的了解也更深了一层。宋知远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省城重点大学的经济系,理论功底扎实,早年曾在县委研究室、政府办等多个核心部门工作,以思路清晰、文笔犀利着称,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和“智囊”,深得县委书记高志宏的赏识。让他来党校,据说一方面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也有让他进一步积累全面工作经验的考量。有传言说,他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会放到重要乡镇担任一把手,进行锻炼。

一次,在李腾请教关于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可能出现的矛盾时,宋知远意味深长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不是空谈。尤其是像青林镇这样的地方,生态是最大的底牌,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打好这张牌,需要大智慧。有时候,慢一点,稳一点,反而是最快的路径。” 这番话,仿佛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更像是对某个特定地方的深入思考。李腾甚至隐隐有一种感觉,宋知远对于青林镇的关注,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那份报告,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长远的布局。

李腾意识到,宋知远很可能是一位正处于上升期、且极具潜力的实力派官员。与他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联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宋知远身上,他看到了一个优秀领导干部应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战略眼光,这为他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学习榜样。

在青干班的“视野”拓展中,宋知远无疑成为了照亮李腾前行道路的又一盏明灯,而且这盏灯,似乎与他未来可能要走的路径,有着某种潜在的交集。这份意外的交集,如同播下的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在青林镇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果实。李腾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宋知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这让他对基层工作的理解,悄然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