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何以为民 > 第30章 挑战与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冬日的青林镇,被一层薄薄的寒意笼罩。山峦褪去了夏秋的繁盛,显露出硬朗的轮廓,街道两旁的树木枝丫光秃,更添几分萧瑟。然而,在青林镇政府大院内,一股新的气息正在李腾身上悄然涌动。他以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的新身份重返工作岗位,仿佛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慢慢扩散。

新岗位带来的变化是具体而微的。他的办公桌位置调到了更靠近王守礼主任的地方,桌上多了一部可以直接拨打外线的电话。他开始协助王守礼审核各站所、各村报上来的文稿,从简单的通知到稍复杂的工作汇报,王守礼会让他先看,提出修改意见,再由王守礼最终把关。起初,李腾看得格外仔细,生怕漏过任何瑕疵,批注写得密密麻麻。王守礼看过之后,有时会采纳,有时则会把他叫到身边,指点他哪些地方需要坚持原则,哪些地方可以适当灵活,哪些表述更能符合领导的意图。这种“传帮带”让李腾受益匪浅,他感觉自己对机关文字工作的理解,正在从一个执笔者向审核者、甚至谋划者悄然转变。

除了文字,他也开始参与一些协调工作。比如,镇长吴国忠要召开一个关于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的协调会,王守礼便会让李腾先去与农技站、水利站等相关单位沟通,初步汇总情况,列出会议议题。这个过程让他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工作掣肘,锻炼着他的沟通和统筹能力。

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前见面只是点头之交的一些站所长、副职,现在会主动停下来与他寒暄几句,语气中多了几分客气。钱卫东副镇长虽然依旧冷淡,但至少在一些必要的工作交接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无视,只是公事公办的意味更浓。李腾对此心知肚明,始终保持谦逊低调,对老同志尊重有加,对钱卫东则更加注意分寸,不留任何话柄。

就在李腾逐渐适应新角色,准备在推动竹编厂改制等具体事务上有所作为时,来自张薇方面的烦恼,却像冬日里的一阵阴云,悄然笼罩了他的心绪。

自从李腾从青干班回来,他与张薇的见面次数恢复了一些,但张薇眉宇间偶尔掠过的愁容,没能逃过他的眼睛。在一个周末的傍晚,两人在中心小学后面的小山坡上散步时,张薇终于向他吐露了心事。

“李腾,”她低着头,声音有些哽咽,“我妈妈……前段时间住院了。”

“什么?”李腾心中一紧,连忙问道,“怎么回事?严不严重?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是老毛病,高血压,加上心脏不太好。这次比较凶险,住了半个月医院,现在出院回家休养了。”张薇抬起头,眼里含着泪花,“我爸打电话来说,我妈住院期间,一直念叨我,担心我一个人在乡下,身体吃不消,工作也太辛苦……我爸他……他这次态度很坚决。”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我爸说,他已经托人在市里联系了一所小学,那边缺音乐老师,手续他可以去跑。他希望我……希望我下学期就办调动,回东月市去。”

李腾沉默了。他紧紧握住张薇冰凉的手,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感。他理解张薇父母的担忧,尤其是母亲病后,这种希望女儿回到身边的愿望会更加强烈。站在他们的角度,这无可厚非。然而,让张薇离开,无论是对于他们两人的感情,还是对于已经将青林镇视为实现抱负起点的李腾来说,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李腾的声音有些沙哑。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张薇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我知道爸妈是为了我好,妈妈身体那样,我也很担心。可是……可是我舍不得这里的学生,舍不得……舍不得你。”她靠进李腾的怀里,肩膀轻轻抽动,“如果我回去了,我们……我们怎么办?”

李腾紧紧抱着她,感受着她的无助与彷徨。山风吹过,带着刺骨的寒意。他知道,自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逃避和犹豫,只会让两个人都更加痛苦。

“张薇,看着我。”他捧起她的脸,用手指轻轻擦去她的泪水,目光坚定而真诚,“我理解叔叔阿姨的心情,尤其是阿姨身体不好,我们更应该多关心。但是,回不回去,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里。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都会尊重你,支持你。”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沉稳有力:“如果你选择留下,我会和你一起,好好照顾你,努力工作,让叔叔阿姨看到我们在青林镇可以生活得很好,看到我的能力和决心,能够给你一个可靠的未来。如果你选择回去照顾妈妈,我也绝不会阻拦,我会经常去看你,等我在青林镇站稳脚跟,做出了成绩,我会风风光光地去东月市,向叔叔阿姨证明,我有能力照顾好他们的女儿,无论我在哪里工作。”

他没有空泛的承诺,而是给出了基于现实的选择和坚定的担当。这番话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张薇彷徨的心田。她看着李腾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深情,心中的慌乱似乎找到了锚点。

“我……我不想离开你,也不想离开孩子们。”张薇的声音虽然还带着哭腔,但已经稳定了许多,“我再跟我爸妈好好谈谈……至少,至少这个学期结束前,我不想走。”

“好。”李腾将她重新拥入怀中,“我们一起面对。”

感情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但工作的压力却接踵而至。县里关于推动乡镇企业改制的实施细则终于正式下发,并且明确了鼓励各乡镇积极申报试点项目。青林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周德海书记亲自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会上,李腾之前主导修订的、融合了青干班学习心得的竹编厂改制方案,被作为青林镇的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讨论。吴国忠镇长大力推崇,认为这个方案稳妥可行,符合县里政策导向。钱卫东虽然依旧持保留态度,但面对县里的明确要求和周德海的倾向,也没有再强烈反对。最终,党委会决定,将竹编厂改制项目作为青林镇的试点申报项目,由吴国忠镇长总负责,企管站牵头,党政办(李腾作为具体联络和材料负责人)协助,正式向县乡镇企业局和体改办申报。

这意味着,李腾的想法即将迎来实践的检验。他感到兴奋,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旦申报成功,后续的清产核资、人员安置、寻找合作方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工作,他将不可避免地深度参与。

就在他全力投入到申报材料准备工作中时,他也并未忘记青干班结业时江部长的嘱托和同学之间的情谊。他抽空给几位联系较多的同学,如县财政局的赵科长、县团委的刘干事等打了电话,互相交流了近况和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他也主动给班主任赵东升科长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汇报了自己回到青林镇后的工作情况和初步打算,表示感谢组织的培养。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在小心翼翼地维护和拓展着在青干班期间建立起的人脉网络。他深知,在体制内,信息和人情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一天晚上,他正在办公室加班修改申报材料,接到了陈默从县里打来的电话。

“李主任,听说你们镇把竹编厂改制报上来了?”陈默在电话那头笑道,“动作挺快嘛。”

“你就别取笑我了,陈默。”李腾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压力大着呢。县里这边,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我们这方案通过的可能性大吗?”

“方案我还没看到,不过既然你们镇里力推,你又深度参与,质量应该不会差。”陈默的语气变得认真起来,“不过,我提醒你,试点项目审批,不仅仅是看方案本身,也会综合考虑乡镇班子的执行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你们青林镇……嗯,你明白的,钱副镇长那边,最好能理顺关系,至少不能让他明着掣肘。否则,就算项目批了,后面推进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陈默的话像一盆冷水,让李腾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是啊,理想的蓝图必须建立在复杂的现实土壤之上。如何在一个并非铁板一块的班子环境中推动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改革,这对他这个新晋的办公室副主任来说,是一个远比写材料、搞协调更为严峻的考验。

挂掉电话,李腾走到窗前。窗外,青林镇的冬夜寂静而深沉,零星的灯火在寒风中闪烁。他想起张薇含泪的眼睛,想起周德海期望的目光,想起钱卫东冰冷的背影,想起陈默善意的提醒,也想起青干班上高书记和江部长的殷殷嘱托。

前路漫漫,挑战丛生。感情与事业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信任与猜忌的并存,都交织在他面前。但他没有退缩,眼神反而在夜色中愈发坚定。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他不仅要证明给张薇的父母看,更要证明给自己和所有关注他的人看,他李腾,有能力在青林镇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发出芽,乃至长成一棵能够遮风挡雨的树。

他回到办公桌前,重新铺开那份关乎青林镇竹编产业命运、也关乎他个人前程的申报材料,深吸一口气,再次拿起了笔。新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他的抉择,就是用行动和汗水,去迎接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