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何以为民 > 第96章 不舍的回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林镇,春意渐浓。山间的桃李含苞待放,田里的油菜泛起新绿,处处洋溢着生机。然而对李腾而言,这个春天却意味着离别。

调任县政府办副主任的文件已经正式下达,报到日期就在下周。消息传开后,青林镇的干部群众纷纷前来表达不舍之情。

李委员,听说您真的要走了?耿大山一大早就来到镇政府,脸上写满了不舍。

李腾正在整理办公室里的文件资料,闻言抬起头,微笑道:老耿,坐。这是组织的安排,我们要服从。

可是...耿大山欲言又阻,最终化作一声长叹,石泉村的百姓都舍不得您啊!

这时,小陈敲门进来:李委员,吴书记请您去会议室,班子成员要开个欢送会。

会议室里,青林镇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到齐。吴国忠书记动情地说:李腾同志在青林镇工作六年,为全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既是为他送行,也是对他六年工作的总结。

李腾望着在座的每一位班子成员,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六年来,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同事到战友,共同经历了青林镇从贫困到振兴的艰辛历程。

我要感谢组织的培养,感谢同志们的支持,更感谢青林镇的父老乡亲...李腾的声音有些哽咽,这六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欢送会结束后,李腾开始了告别走访。第一站自然是石泉村。

车子刚驶入村口,李腾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村民们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手中举着感谢李委员青林人民永远记得您的横幅。王老栓、陈老根、刘明等熟悉的面孔都在其中。

李委员!耿大山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李腾的手,全村人都来了,大家都要来送送您。

李腾的眼眶湿润了。他挨个与村民们握手话别,听着大家真诚的祝福和不舍的话语,六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在藤编合作社,陈老根捧出一件精心制作的藤编作品——一幅栩栩如生的青林镇全景图。

李委员,这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意。老人声音颤抖,让您带到县里,想我们的时候就看看。

李腾郑重地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发现图右下角还细心地编织着一行小字:青林人民永远感谢您。

陈大爷,谢谢您,谢谢大家...李腾的声音哽咽了。

在山泉水厂,工人们整齐列队。厂长代表全体员工送给李腾一个特别的礼物——一瓶编号为1997-001的纪念版山泉水。

这是新生产线投产后的第一瓶水,我们特意为您留着的。

李腾接过这瓶意义特殊的水,郑重地说:我会好好珍藏。希望石泉山泉越办越好,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中药材基地,刘明带着李腾参观新扩建的种植区。看着长势良好的药材,李腾突然发现了一个细节:基地边缘有一片空地,还没有开发利用。

这片地是留着做什么的?李腾问。

这块地土质特殊,我们试种过几种药材,效果都不理想。刘明解释道,正在考虑改种其他作物。

李腾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察看。多年的基层工作让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敏感。

这种偏酸性的土壤...李腾若有所思,或许可以尝试种植蓝莓。

蓝莓?刘明愣住了,咱们这里没人种过啊!

我在省里参加培训时听说过,李腾解释道,蓝莓适合酸性土壤,经济效益很高。现在大城市对蓝莓的需求很大,是个很有前景的产业。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李腾兴奋不已。他立即让刘明取了些土样,准备带到县里请专家检测。

如果真适合种蓝莓,这可能是青林镇又一个特色产业。李腾对刘明说,你要跟进这个事,有困难就到县里找我。

离开石泉村时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山路上,给离别增添了几分伤感。

李委员,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别。

一定!李腾向众人挥手,青林镇永远是我的家!

接下来的几天,李腾走访了全镇所有村庄。每到一处,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

在云雾村,老杨带着他参观新改造的茶园;在马鞍村,村干部向他展示新开发的观光项目;在流水村,群众向他介绍新发展的特色养殖...

让李腾欣慰的是,每个村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培养出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本土人才。

现在各村的干部都成长起来了,陪同走访的吴国忠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什么事都要镇里推动。现在他们自己就能把事情办好。

这才是最让人放心的。李腾欣慰地说。

在告别走访中,李腾特别注意收集各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需求。他发现,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

产业规模扩大了,但产业链还不够完整;

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但品牌影响力还不够;

群众收入增加了,但公共服务还有待提升...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解决。

周五晚上,李腾在办公室整理六年来的工作笔记。厚厚的十几本笔记,记录着他在青林镇的点点滴滴。翻阅着这些泛黄的纸页,往昔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他想起为了争取项目资金,连续熬夜写材料;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四处请教专家;

为了调解群众矛盾,耐心细致做工作...

这些付出,如今都化为了青林镇实实在在的变化。

深夜,李腾独自来到镇政府大院。皎洁的月光洒在地上,给熟悉的景物披上了一层银装。

他漫步在院子里,走过每一个角落,回忆着在这里度过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成长;这里的干部群众,都给予了他支持。

无论走到哪里,青林镇永远是我的根。他在心中默默地说。

周日是李腾在青林镇的最后一天。他起了个大早,再次登上石泉村的后山。站在这个全镇的制高点,他俯瞰着晨雾中的青林镇。

六年前,他第一次站在这里时,看到的还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

远处,新建的公路如一条玉带,将各个村庄串联起来;

近处,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产业园区里机器轰鸣;

更远处,青山如黛,绿水长流,处处洋溢着希望...

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青春,见证了他的奋斗,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李委员,该出发了。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下山时,李腾特意绕道去了那片可能适合种植蓝莓的空地。他再次抓起一把泥土,深深嗅了嗅泥土的芬芳。

这或许是我留给青林镇的最后一个建议。他对陪同的耿大山说,一定要请专家来检测,如果可行,这可能是石泉村下一个支柱产业。

您放心,耿大山郑重承诺,我们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回到镇政府,干部们已经在大院里等候。简单的告别仪式后,李腾坐上了前往县城的车。

车子缓缓驶出镇政府大院,干部们挥手送别。李腾透过后窗,久久凝望着这个他工作生活了六年的地方,直到它消失在视野中。

车上,李腾打开笔记本,写下了新的思考: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青林镇的实践只是起点。未来,要在全县层面推动产业升级、品牌建设、人才培养...

他知道,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责任。在青林镇积累的经验,将帮助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而那片可能适合种植蓝莓的土地,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这或许是他留给青林镇的最后一份礼物,也是连接他与这片土地的新的纽带。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离青林镇越来越远,但李腾的心,永远留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