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何以为民 > 第128章 周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匿名信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尽,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便落在了李腾肩上。这一次,不再是应对暗处的冷箭,而是要在复杂的利益旋涡中,为陷入僵局的项目寻找一条可行的出路,这考验的是智慧、担当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红星县西部,以青林镇为核心的山林经济区,是宋知远着力推动的生态产业重建重点区域。这里山林茂密,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潜力巨大。灾后重建中,县里成功引进了一家名为“绿野仙踪”的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计划在青林镇及周边区域,打造一个集森林观光、民宿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这个项目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带动西部山区整体发展,改变单纯依靠林业的落后局面。

然而,项目在推进到具体落地阶段时,却卡了壳,而且一卡就是近两个月。症结在于利益分配模式。投资方“绿野仙踪”公司,倾向于采用传统的“土地流转+固定租金”模式,即一次性支付村民几十年土地使用权转让费,或者按年支付固定租金。他们认为这样产权清晰,管理方便,投资风险可控。

但以耿大山为代表的当地村民,尤其是那些世世代代依靠山林生活的林农,却有着深深的疑虑和不同的诉求。他们担心,一旦将林地长期流转出去,就失去了对祖辈土地的掌控权,那点固定的租金,能否支撑长远的生计?万一将来旅游发展起来了,收益大头都被投资方拿走,他们这些原住民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片山林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希望看到它被完全商业化,变得陌生。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投资方认为村民“目光短浅”、“坐地起价”;村民则认为投资方“精明算计”、“想占大便宜”。镇里出面协调了几次,但总是在租金价格上打转,无法触及核心矛盾,僵局始终未能打破。投资方的耐心在消磨,甚至流露出撤资的念头;村民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认为政府偏袒企业。事情汇报到县里,宋知远深感棘手,这个项目不仅关乎经济重建,更关乎西部山区的人心稳定和长远发展。

“李腾,”宋知远把李腾叫到办公室,眉头紧锁,“青林镇那个‘绿野仙踪’项目,你也知道,现在僵住了。耿大山他们找过你吧?”

“是,宋县长。大山书记前几天给我打过电话,语气很焦急,说村民意见很大,怕这么好的项目黄了。”李腾如实汇报。

“不能让它黄了!”宋知远斩钉截铁地说,“这是西部山区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我们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试点。但现在这个局面,硬压不行,光协调租金数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跳出原来的思路,找到一个能让企业、村民、政府三方都满意,或者说至少都能接受的方案。”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李腾:“你准备一下,代表我去青林镇驻点。不要带着县里的‘尚方宝剑’去压人,要沉下去,深入了解双方的真正诉求和顾虑。特别是村民这边,他们到底怕什么?想要什么?看看能不能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个局,必须破!”

李腾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这不同于之前的督查或协调,那是执行层面的问题。这一次,他需要扮演的是“破局者”和“方案设计者”的角色。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是,宋县长,我明白。我一定尽力。”

带着宋知远的嘱托和巨大的压力,李腾再次来到了熟悉的青林镇。他没有直接召集双方开会,而是住进了镇政府的招待所,然后一头扎进了村里。

他首先找到耿大山和老王等老熟人,请他们召集了一些有威望、敢说话的村民代表,不是在会议室,而是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像拉家常一样聊天。他耐心倾听村民们的担忧:

“李秘书,不是我们不支持发展,是心里没底啊!这山这林子,是祖宗留下来的,一下子包出去几十年,心里空落落的。”

“是啊,那点租金,现在看还行,过几年物价涨了,够干啥?到时候我们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

“旅游搞起来了,人来人往,开饭店、开民宿、卖山货都能赚钱,可这些都让外人干了,我们就能拿点死租金,这不公平!”

“我们也不是不讲理,能不能让我们也参与进去?比如在景区里搞个我们自己的土特产合作社啥的……”

李腾认真记录着,他听明白了,村民们的核心诉求,不仅仅是钱多钱少,更是对长远生计的保障,对发展参与权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主体地位的维护。

随后,他又主动拜访了“绿野仙踪”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赵总。他没有指责企业,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赵总,我理解贵公司希望产权清晰、风险可控。但您想,如果当地村民对这个项目没有认同感,甚至抱有抵触情绪,将来景区的运营会面临多少潜在麻烦?治安、环保、用工纠纷……这些问题,不是光靠合同和法律就能完全解决的。一个没有原住民支持和参与的旅游项目,是很难有持久生命力和独特文化魅力的。”

赵总也是明白人,他叹了口气:“李秘书,你说得在理。我们也不是不想和村民搞好关系,但怎么搞?让他们入股?他们没钱!让他们经营?他们没经验!管理起来太复杂,我们也是企业,要核算成本的。”

摸清了双方的底牌和底线,李腾开始闭门研究。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生态旅游示范点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成功案例。他打电话给在省发改委、农业厅工作的同学咨询政策,甚至通过张薇,间接了解了一些外地宣传部门报道过的类似经验。

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一个综合性的方案雏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他将其概括为“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就业优先”三位一体模式。

他首先找到耿大山等村民代表,详细解释了这个方案:

“乡亲们,我的想法是,咱们不搞那种一锤子买卖的土地流转。大家可以把林地、宅基地、甚至咱们的青林山货品牌、劳动力这些‘资源’,折算成股份,入股到项目公司里来。”

“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是简单的出租方,而是项目的‘股东’了!除了每年能拿到一个不低于原来租金标准的‘保底分红’,确保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将来景区盈利了,还能按照股份进行‘二次分红’,分享发展的成果!这就解决了大家担心租金不够长远的问题。”

“另外,项目公司运营过程中,所有的用工岗位,比如保安、保洁、导游、餐饮服务人员,只要咱们村民符合条件的,必须优先录用!这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我们还可以推动成立由村民组成的土特产合作社、民俗表演队,直接对接景区需求,让大家都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这个方案,一下子说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既能保底,又能盼头,还能参与,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耿大山激动地拍着大腿:“这个法子好!听着就靠谱!我们不是光看着,是跟着一起干!”

做通了村民的工作,李腾又带着修改完善后的方案,与“绿野仙踪”的赵总进行了深入沟通。

“赵总,这个模式,看似复杂,实则一举多得。”李腾条分缕析,“首先,‘资源入股’降低了贵公司前期的现金投入压力。其次,将村民利益与项目深度绑定,他们会自发地维护景区环境、秩序,成为最好的宣传员和管理协作者,这能极大降低你们未来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第三,优先用工和合作社模式,能确保景区服务的原真性和特色,这正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赵总仔细研读了方案,又听了李腾的分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干部提出的方案,确实跳出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虽然管理上会增加一些协调工作,但与可能获得的稳定环境和特色优势相比,是值得的。

“李秘书,你这个方案……很有创意!”赵总最终表态,“如果能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我们公司愿意尝试!”

在李腾的主持下,镇政府、投资方、村民代表坐在一起,就方案的细节进行了数轮艰苦而细致的谈判。如何评估资源价值折股?保底分红的基数怎么定?二次分红的具体比例?优先用工的保障措施?李腾在其中穿针引线,既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企业的投资回报和可持续经营。

最终,一份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妥协的《青林镇“绿野仙踪”生态旅游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正式签署。村民们以林地承包经营权、部分闲置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劳务预期等折价入股,占项目公司30%的股份,享有保底分红和盈利分红双重保障,并获得了优先就业权和特产专营权。企业控股负责主要投资和运营,但也接受了更深入的社区融合条款。

僵局打破,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消息传回县里,宋知远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在一次私下场合对组织部长刘云才感叹:“李腾这小子,是块好材料。不仅能办事,还能想事,能成事。这次青林镇这个局破得漂亮,不是靠权力压服,而是靠智慧共赢。”

这次成功的“破局”,不仅挽救了一个重点重建项目,为西部山区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新路,更让李腾在宋知远心中的分量,以及在一些关注此事的县领导眼中的能力评价,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和秘书,更展现出了具备独当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潜质。这为他下一步的外放,积累了至关重要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