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何以为民 > 第129章 春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林镇项目成功“破局”带来的欣慰尚未完全沉淀,一股更为隐秘而强劲的春风,便开始悄然吹拂红星县的政治生态。这风,起于青萍之末,源于市委大院那栋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组织部小楼。

市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一行三人,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周一上午,低调地入驻了红星县委招待所。没有提前张扬,没有兴师动众,他们的到来,如同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激起了涟漪,但这涟漪却足以牵动许多人的心弦。考察组的任务明确而敏感:对红星县领导班子运行情况,以及部分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等中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重点干部,进行深入考察。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红星县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小圈子里流传开来。各种猜测、期待、不安的情绪在私下里弥漫。谁会被列为考察对象?这次考察是例行公事,还是意味着更大的人事变动即将来临?每个人都试图从有限的讯息中解读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考察组的工作严谨而细致。他们分别与县委常委、部分县直部门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等关键岗位的干部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班子团结协作情况、整体运行效能,以及各自分管领域或所在地区的工作实绩和干部表现。

气氛在一种无形的紧张与期待中发酵。县委大楼里,人们行走的步伐似乎都比平时更轻、更快,交谈的声音也压低了几分,眼神交换之间,传递着心照不宣的意味。

这天下午,李腾接到了县委办值班室的电话,通知他第二天上午九点,到招待所三楼小会议室,配合市委组织部考察组了解情况。放下电话,李腾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他清楚,该来的,终究来了。这既是对他过去两年多工作的检验,也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没有急于准备什么“汇报材料”,而是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将自从担任宋知远秘书以来,经历的重大事件、参与的主要工作、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在脑海中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提醒自己,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妄自菲薄,最重要的是展现出一个年轻干部应有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精神风貌。

第二天,李腾提前十分钟来到招待所三楼。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考察组所在的小会议室门口透出灯光。他整理了一下衣着,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

李腾推门进去,小会议室内坐着三位神情严肃的干部。居中一位年纪稍长,约莫五十岁上下,戴着眼镜,目光锐利而沉静,是考察组的组长、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周明。旁边两位较为年轻,一位负责记录,另一位则辅助询问。

“各位领导好,我是李腾。”李腾不卑不亢地问好。

周明处长微微颔首,示意他在对面的椅子坐下,脸上露出一丝程式化的微笑:“李腾同志,请坐。不用紧张,我们这次下来,主要是想更全面地了解红星县在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以及相关干部的表现。你是宋知远同志的秘书,全程参与了这些工作,想听听你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谈话开始了。问题从宏观到具体,从工作到个人。

“请你谈谈,在抗洪救灾过程中,红星县领导班子,特别是前线指挥部的运行情况?决策和执行环节,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

李腾略一思索,便条理清晰地回答起来。他讲述了宋知远在汛情研判、物资调配、险情处置中的果断决策,也提到了在启用分洪区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他没有回避矛盾,提到了初期部分乡镇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但更强调了后期全县上下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他着重描述了在堤防抢险、群众转移、灾民安置中的具体场景和有效措施,语言平实,但细节丰满,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抗洪图景。

“作为宋知远同志的秘书,你在其中主要承担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李腾如实汇报了自己作为联络员、助手所承担的综合协调、信息传递、督查落实等职责,提到了跟随宋知远在堤坝上奋战、组织群众转移的经历。他的语气诚恳:“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深感责任重大,任何信息的延误、任何指令的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深切体会到,在重大灾难面前,我们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

周明处长一边听,一边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旁边的年轻干部则飞速地记录着。

话题随后转向灾后重建。“请你重点谈谈,在农业产业重建和项目督查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李腾心中一动,知道重点来了。他结合青林镇生态旅游项目的“破局”,详细阐述了在推动产业重建中遇到的利益分配难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就业优先”模式打破僵局的过程。他也提到了建立项目督查机制,以及在柳林镇堤防项目上顶住压力、坚持原则的情况。他刻意避免突出个人作用,而是强调在宋知远副县长的领导下,依靠集体智慧和制度力量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宋知远同志的工作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周明处长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关键。

李腾沉吟片刻,认真答道:“宋县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极强的原则性和担当精神,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含糊,敢于决策,也敢于负责;二是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像他常说的,‘鞋底沾满泥土,决策才有温度’;三是对年轻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大胆使用,他既给我们压担子,也教我们方法,更在关键时候给予信任和支持。”他举了匿名信风波中宋知远毫不犹豫力挺他的例子,语气中充满了感激。

考察组的同志微微点头。

接着,问题又涉及到对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看法,对干部队伍作风的评价,甚至问到了李腾个人的学习、家庭情况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想法。

李腾始终秉持客观谨慎的态度。谈成绩,有理有据;说不足,分析到位,不回避矛盾,但也注意分寸;讲个人,谦虚务实,表达了希望到更艰苦岗位锻炼、为基层群众做更多实事的愿望。整个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李腾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当周明处长最后说“好的,李腾同志,谢谢你的配合”时,李腾才暗暗松了一口气。他起身,礼貌地告辞离开。

走出招待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李腾回想着刚才谈话的每一个细节,审视着自己是否有表述不当之处。总体感觉,考察组的领导虽然严肃,但态度是客观的,自己的回答也算沉稳周全。至于结果如何,他已无法掌控,只能静候。

考察组在红星县停留了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小道消息在私底下传得沸沸扬扬。有说宋知远因其在抗洪和重建中的卓越表现,以及稳健务实的工作风格,深受市委主要领导赏识,此次考察后很可能“更进一步”,接替即将调任市交通局的原常务副县长戴元湖的位置。也有说李腾作为宋知远的“大秘”,能力突出,表现抢眼,加上此次考察中被重点谈话,外放重要岗位已是板上钉钉,甚至具体到可能去哪个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说法都流传了出来。

这些传闻,自然也传到了李腾的耳朵里。他只是听听,并不置评,依旧每天按时上下班,认真处理手头的工作,仿佛一切如常。但他能感觉到,周围同事看他的目光,多了几分探究和不易察觉的热络。连一向与他存在隐性竞争的赵国庆,在一次走廊相遇时,也难得地主动点头示意,眼神复杂。

宋知远对此更是心知肚明。在考察组离开后的第二天,他把李腾叫到办公室,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考察和传闻的内容,只是交代了几项日常工作和一个需要提前调研的农业课题。但在李腾转身离开时,宋知远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沉住气,该来的总会来。手头的工作,一样也不能落下。”

李腾心中一暖,郑重答道:“我明白,宋县长。”

考察组如同一阵春风,吹过之后,表面的一切似乎恢复了原状。但李腾知道,某些变化已经发生,某种可能性已经被点燃。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一份愈发沉静的责任感。他的仕途,似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即将迎来新的篇章。而这股看似无形的“春风”,正是那开启新篇的序曲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