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9章 借力打力破重围,名动朝野争议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借力打力破重围,名动朝野争议生

杀虏队规模的骤然扩大,如同一块投入水面的石头,涟漪迅速扩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十多人,目标变大,行动难以完全隐匿。补给压力剧增,缴获的那点粮食很快消耗殆尽。新加入的成员虽然士气高昂,但缺乏训练和纪律,行进时嘈杂,宿营时混乱,几次险些暴露目标。

更重要的是,後金军显然被接连的袭扰激怒了,特别是战俘营被劫事件,被视为对八旗威严的严重挑衅。一支约三百人的後金精锐步骑混合部队,由一名叫“鄂硕”的甲喇额真率领,奉命专门清剿这支“烦人的苍蝇”。

鄂硕经验丰富,不像之前的部队那样容易被诱骗分散。他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派出大量游骑哨探,如同梳子般梳理杀虏队可能活动的区域,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

很快,杀虏队被一股约五十人的後金游骑发现。虽然王小伟当机立断,利用地形击退了对方,毙伤十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几人伤亡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行踪彻底暴露。

鄂硕的主力闻讯立刻合围过来!

情况万分危急!杀虏队被压制在一处相对孤立的山头林地中,周围开阔地带已被後金游骑控制,大队步兵正在逼近,试图将这座山围死。

“头儿!怎么办?鞑子这次人太多了!”李铁柱看着山下密密麻麻的火把和不断逼近的敌军,声音有些发干。新加入的队员们更是面露惧色,骚动不安。

王小伟面沉如水,用千里镜仔细观察着敌人的部署。鄂硕很谨慎,兵力分配合理,几乎没有明显的漏洞。强突任何一点,都会遭到其他方向的夹击。

硬拼,必死无疑。

必须借力!必须制造更大的混乱!

他的目光越过包围圈,投向更远处的黑暗。那里,是後金军其他部队的营地,灯火星星点点。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李铁柱!”

“在!”

“挑五个最能跑、最胆大心细的兄弟!跟我来!”

“其余人,由副队长(原老兵)指挥,依托山林,层层设防,节节抵抗!记住,只守不攻,拖延时间!等我信号!”

吩咐完毕,王小伟带着李铁柱等五人,如同幽灵般从山后一处极其陡峭、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悬崖,用绳索悄然滑下!

落地后,他们毫不迟疑,向着远处一座最大的後金营地——根据之前情报,那似乎是某个蒙古附庸兵的驻地——潜行而去!

王小伟的计划很简单:围魏救赵,驱虎吞狼!

他要在这支蒙古附庸兵的营地里制造一场大混乱,甚至点燃他们的粮草!迫使正在围山的鄂硕分兵回援!或者,引发蒙古兵与後金主力之间的误会和冲突!

风险极大!一旦被发现,他们六人将陷入千军万马之中,死无葬身之地!

但这是唯一的生机!

凭借高超的潜行技巧和黑夜的掩护,王小伟小队竟然真的奇迹般地渗透到了那座蒙古营地外围。这里守卫远比後金主力松懈,甚至有些混乱。

王小伟看准了营地边缘的粮草堆放处和马厩!

“两人一组!李铁柱,带两人去马厩,砍断缰绳,用火惊马!”

“你们两个,跟我去粮草堆!放火!”

“得手后,不要汇合,各自向不同方向制造动静,然后自行突围,回预定集合点!”

命令下达,六人瞬间分开行动!

王小伟带着两人,悄无声息地摸到粮草堆旁。巡逻的蒙古兵刚刚走过。

“快!”他低喝一声,火折子亮起,迅速点燃了几处干燥的草料!

同时,马厩方向传来了战马惊恐的嘶鸣和混乱的喊叫声!李铁柱他们也得手了!

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受惊的战马挣脱缰绳,疯狂地在营地内冲撞践踏!

“着火了!”

“马惊了!”

“敌袭!有奸细!”

蒙古营地瞬间炸营!一片鬼哭狼嚎,彻底陷入混乱!许多蒙古兵不明所以,惊慌失措地乱跑,甚至有人开始互相攻击!

王小伟趁乱,夺过一匹受惊的无主战马,翻身上马,并不急于逃走,反而用刚刚学会的几句半生不熟的蒙古语大喊:

“不好了!後金主子要杀我们灭口了!”

“快跑啊!後金人杀过来了!”

他一边喊,一边故意向着鄂硕围山部队的方向射了几箭,然后才打马向另一个方向狂奔而去!

混乱如同瘟疫般扩散!一些惊惶的蒙古兵真的以为是後金人要对他们下手,或者是有明军大部队夜袭,开始盲目地向四周放箭,甚至与闻讯赶来查看、试图弹压局势的一小股後金巡逻队发生了冲突!

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指挥围山的鄂硕耳中。

“什么?蒙古营炸营?还和我们的巡逻队打起来了?”鄂硕又惊又怒,“废物!一群废物!”

他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山上那伙明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但後方营地混乱,特别是涉及附庸部队,若处理不当,引发大规模营啸或倒戈,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得不立刻分出一半兵力,火速回援弹压局面、稳定军心!

山上的压力骤然减轻!

一直在苦苦支撑的杀虏队残部,立刻感受到了变化。

“头儿成功了!鞑子退了!”负责指挥的老兵惊喜地大喊!

“冲出去!向西边突围!”他抓住机会,带领剩下的人,向着敌人包围圈最薄弱的方向,发起了决死冲锋!

里应外合之下,剩余的杀虏队员竟然真的奇迹般地冲破了包围圈,虽然再次减员十余人,但主力得以保全,与事先约定的王小伟等人陆续在秘密集合点汇合。

这一夜,杀虏队损失惨重,从五十余人再次锐减至三十人左右。但他们却成功地从後金一支精锐部队的围剿中逃脱,并间接导致了一支蒙古附庸部队的混乱和损失。

“王小伟”及其“杀虏队”的声名,以更加迅猛的速度传播开来。这一次,不再局限于底层士兵和百姓,甚至连後金军的中高层将领,都开始注意到这个神出鬼没、屡屡制造麻烦的明军小头目。

鄂硕在给上级的报告中,不得不以懊恼和重视的语气提到了这支“极其狡猾、战术刁钻、善于制造混乱”的明军残部及其首领“王姓千户”(他可能听到了明朝那边的风声)。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北京,再次引发了朝堂震动。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欣喜。

兵部某些官员开始质疑:一支溃卒组成的队伍,如何能有如此强的战斗力?屡次成功袭扰,甚至能从重围中脱身,是否……有诈?莫非是鞑子的苦肉计?意在诱使我军出击?

甚至有人暗中揣测:这王小伟,莫非是某些边将(如祖大寿?甚至……袁崇焕?)暗中布下的棋子,用以攫取名声和战功?

崇祯皇帝看着这些充满猜忌和阴谋论的奏疏,刚刚好转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既渴望英雄,又深陷于猜疑和党争的泥潭。

“查!给朕细细地查!这王小伟,到底是忠是奸,朕要确凿的证据!”崇祯的语气中充满了疲惫和烦躁。

英雄的崛起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不仅来自敌人的刀剑,也来自自己人的猜忌。

王小伟并不知道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他正带领着历经劫难、更加精悍团结的杀虏队,舔舐伤口,总结教训,准备着下一次更加致命的出击。

而遥远的东方,一支打着“袁”字大旗的庞大军队,正日夜兼程,向着京城方向赶来。

袁崇焕,终于要到了。

历史的车轮,正轰隆隆地驶向那个着名的节点——北京城下。

(第三卷第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