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4章 格物之院攀科技,匠心独运利千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格物之院攀科技,匠心独运利千秋

就在王小伟以铁腕整顿军政、梳理财政的同时,另一项关乎长远未来的基础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格物院的搬迁、扩建与升格。

原设于京城的格物院,因其敏感性和重要性,在王小伟离京前就已制定了秘密搬迁计划。核心工匠、关键设备、研究资料、甚至部分试制成功的燧发枪和火药配方,被分批、分路,以商队或军械运输的名义,悄然运抵济南。

新的格物院址选在济南城外人烟相对稀少、靠近水源且便于保卫的一处前朝皇庄旧址。王小伟投入重金,修建了高大的围墙、坚固的工坊、藏书楼、以及配备了简易实验设备的“格物堂”。守卫由最忠诚的新军士兵负责,戒备森严,等闲人等不得靠近。

王小伟将格物院升格为“山东格物总院”,自任总裁,李三蛋为常务副院长,总管日常事务。总院下设各科:

军工科: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继续负责燧发枪的量产化、可靠性提升、成本控制,并开始探索研制更轻便的骑铳、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铳”(米尼弹概念)、以及改进型火炮(试图减轻重量、提高射速和精度)。

机械科: 研究水利驱动装置、改进纺织机、采矿工具、甚至开始尝试模仿王小伟描述的“纽科门蒸汽机”原理,制作最原始的大气式蒸汽泵,用于矿坑排水。

化工科: 负责火药配比的进一步优化(颗粒化、提纯硝和硫)、研究肥皂、玻璃的工艺改进、尝试从矿物中提取有用物质、甚至开始摸索初级酸碱制作。

矿冶科: 负责勘探山东本地煤、铁、铜等矿产资源,改进采矿技术,最重要的是研究坩埚炼钢法。王小伟只知道大概原理(将生铁和熟铁放入石墨黏土坩埚中密封加热),细节需要工匠们无数次试验。高质量钢材是优质枪管、炮管、工具的关键。

农学科: 负责引进和推广番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试验堆肥、轮作、育种,改良农具(如曲辕犁的改进型),研究防治蝗灾和牲畜瘟疫的方法。

王小伟对格物院的要求是:“不论出身,只问成果;不惧失败,但求突破;重奖有功,优渥供养。”他允许甚至鼓励工匠们试错,设立了专门的“试错基金”。每月他都会抽出半天时间亲临格物院,听取各科汇报,查看进展,解决困难,并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往往是现代科学的一些模糊概念)。

效果是显着的。虽然像蒸汽机、坩埚钢这样的重大项目进展缓慢,但一些应用性的小改进层出不穷:更高效的水车模型、改进的织布机使得布匹产量提升、新配方的肥皂去污力更强、农具的小改良减轻了农民负担……最重要的是,燧发枪的量产工艺日益成熟,故障率稳步下降,产能逐步提升,开始批量装备徐锐的新军。

格物院的存在,如同在明朝末年的山东植入了一颗来自未来的种子。虽然孱弱,却顽强地生长着,默默地积累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这里聚集了一批不再被视为“奇技淫巧”之徒,而是被尊为“先生”、“师傅”的工匠和探索者,他们的智慧在王小说伟提供的土壤和方向上,开始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然而,格物院的巨大投入(银钱、物料、人力)也引来了非议。朝中和山东本地的一些保守官员私下讥讽王小伟“不务正业”、“靡费钱粮于无用之物”,甚至有人上书崇祯,弹劾他“广蓄巧匠,私造利器,其心叵测”。

这些风声,王小伟有所耳闻,但他一笑置之。他深知什么是真正的“有用”,什么是关系生死存亡的“正业”。科技的差距,是明军与清军最致命的差距之一,他必须不惜代价弥补甚至反超。

就在格物院渐入佳境之时,王小伟推行的另一项触及根本的政策——“清丈田亩”,终于在山东地界引发了剧烈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