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16章 监军南下暗流涌,科技树再绽新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章 监军南下暗流涌,科技树再绽新芽

王小伟谦辞封赏、奏请派员善后的表章送至京师,果然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崇祯皇帝见王小伟如此“识大体”、“知进退”,龙心大悦,觉得这位驸马果然是忠贞体国之臣,之前的些许猜忌也消散不少,更是驳回了周延儒等人要求立刻召王小伟回京的提议,认为“剿寇善后,非驸马不可”。

然而,周延儒等人岂会甘心?他们退而求其次,极力促成了另一件事:派遣监军!

很快,圣旨下达:擢升兵部右侍郎陈新甲为右都御史,总督湖广、河南军务,负责善后安抚事宜;同时,派遣司礼监秉笔太监王裕民为监军,前往王小伟军中“赞画军机,稽核功罪”。

陈新甲算是较为干练的官员,历史上也曾短暂执掌兵部,但与周延儒关系密切。而太监监军,则是明朝祖制(虽后期多弊),更是皇帝耳目。派此二人前来,既是分权,也是监督。

消息传来,王小伟军中将领多有不满。

“督师!朝廷这是信不过我们!”

“派个太监来指手画脚,这仗还怎么打?”

王小伟虽然心中也觉膈应,但面色平静:“既是陛下旨意,我等臣子,自当遵从。陈部堂乃朝廷大员,王公公是陛下近侍,尔等需以礼相待,不可怠慢。军中一切事务,皆可按制呈报,无需隐瞒。”

他深知,此时对抗只会授人以柄。他决定采取“表面服从,暗中掌控”的策略。他下令各部整肃军纪,清理账目,做好准备。同时,他更加紧了“军屯”、“商屯”的步伐,并将军工研究所的部分核心车间,转移到更隐蔽的山区基地。

数日后,陈新甲与王裕民抵达承天府。王小伟率众将出城相迎,礼仪周到,无可挑剔。

陈新甲倒是颇有城府,言语间对王小伟的功绩多有赞誉,表示此行主要是为了安抚地方、筹措粮饷,绝无掣肘之意。而太监王裕民则面色倨傲,眼神闪烁,对军旅之事指指点点,开口闭口“皇爷如何说”、“内廷如何看”,令人厌烦。

入驻行辕后,王裕民果然立刻要求查阅军械粮饷账册,并要去军营“看看将士们”。王小伟一一满足,派徐锐陪同,账目清晰,军队整肃,让王裕民一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但暗中的较量已然开始。王裕民带来的几个小太监,四处打探消息,试图寻找王小伟“擅权”、“贪墨”的证据。周延儒的人也暗中与陈新甲接触。

王小伟则不动声色,一方面好吃好喝招待着两位“钦差”,另一方面,则通过“夜不收”严密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及其随行人员的动向。

就在这微妙的氛围中,军工研究所传来了又一个好消息:经过无数次失败,燧发枪的核心部件——高质量弹簧钢的批量生产难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三蛋兴奋地向王小伟汇报:“督师!成了!用了您说的那种‘反复锻打折叠、配合特定淬火油’的法子,产出的钢料弹性和耐久度大大提升!虽然还是费力,但合格率已从不足一成提高到三成以上!量产燧发枪,有望了!”

王小伟大喜!这才是真正能改变战局的核心技术!他立刻下令:“集中所有优秀匠师,建立单独的弹簧和枪机车间,严格保密,优先供应!我要在一年内,让我的亲军全部换装可靠的燧发枪!”

技术的进步,给了他最坚实的底气。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手握超越时代的武力,就拥有了最终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周遇吉负责的清剿残寇行动也进展顺利,湖广北部渐趋平定。陈新甲忙于安抚地方、筹措钱粮,倒也做出了些成绩。王裕民虽上蹿下跳,但一时也抓不到王小伟的把柄。

局面,似乎暂时稳定了下来。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遥远的东北方向酝酿,即将席卷整个大明王朝,也将彻底改变王小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