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18章 君命难违失战机,将在外者有所不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君命难违失战机,将在外者有所不受

就在王小伟八千精锐北上,星夜兼程,并于途中侦得良机,欲在高阳设伏痛击一支押送掳掠物资人口的清军偏师时,一队来自京师的锦衣卫缇骑,带着皇帝的紧急旨意,风尘仆仆地追上了大军。

旨意内容却让王小伟及所有听闻的将领如坠冰窟:皇帝严令王小伟立刻率军前往北京城外驻扎,“拱卫京畿”,不得擅自与虏骑交战,以免“浪战损威”,待各地勤王军齐聚后,再“听从朝廷统一调度”!

这道旨意,如同一盆冰水,浇灭了全军高昂的求战之心。

“督师!战机稍纵即逝啊!”周遇吉急得跺脚,“那支虏兵偏师押送众多百姓财物,行动迟缓,正是我军初战必胜之良机!若任其北返,百姓将永陷奴域!岂能因一纸乱命而坐视不理?”

徐锐也面色凝重:“陛下深居宫中,不知前线情势瞬息万变。若皆如此束手束脚,卢象升大人岂会血洒巨鹿?我等千里勤王,难道就为了在京城脚下眼睁睁看着虏骑肆虐劫掠吗?”

将领们群情激愤,都对这道不合时宜的旨意感到无比憋屈和愤怒。他们不怕死,怕的是徒劳无功,怕的是辜负了百姓的期望。

王小伟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拳头紧握,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他何尝不愤怒?何尝不痛心?这道旨意背后,无疑是朝中周延儒等辈为了“制衡”他,害怕他再立新功,而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打着“稳妥”的旗号,行掣肘之实!

一边是君命难违,一边是战机稍纵即逝,更是数千被掳同胞的生死的希望。

一边是朝堂的猜忌和陷阱,一边是军人的责任和良心。

巨大的矛盾撕扯着他。如果他遵从旨意,固然可以避免政治风险,但必将错失良机,寒了将士之心,更愧对那些眼巴巴盼望王师拯救的百姓。如果他抗旨出击,胜了未必有功(朝中必会攻讦他违命),败了则万劫不复,正好给了政敌置他于死地的借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全军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王小伟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一路北来所见村庄化为白地、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闪过卢象升力战殉国的悲壮,更闪过自己当初立誓要挽天倾的初心。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决然的清明和坚定!

“陛下深居九重,或因谗言惑目,不明前线之急。我等将士,既食君禄,身为干城,岂能坐视虏寇屠戮子民、践踏社稷而无所作为?!”

他声音激昂,扫视众将:“《孙子兵法》云:‘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此言非为不忠,实乃因势利导,为国为民之忠也!”

他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道:“今日之势,战机千载难逢,救民于水火,即是对陛下最大的忠诚!若事后陛下怪罪,所有罪责,由我王小伟一力承担!与诸位无关!”

“传令全军!”他声如洪钟,下达了最终命令:“原计划不变!加速向高阳进军!务必全歼该股虏骑,救回百姓!”

“得令!”众将闻言,热血上涌,轰然应诺!所有疑虑和恐惧都被主将的担当和决绝一扫而空!全军士气不降反升,如同上了弦的利箭,以更快的速度扑向预定的战场!

王小伟则立刻转身,对那几位目瞪口呆的锦衣卫使者沉声道:“诸位上差,本督师并非抗旨不尊。实乃军情紧急,虏骑狡诈,其偏师动向突变,恐欲袭击我军侧后,不得不先行迎击。此乃‘临机决断’,本督师会立刻上表向陛下请罪并陈明情由。还请诸位暂留军中,待战后与本督师捷报一同返京复命!”

一番话既表明了态度,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软中带硬。锦衣卫们面面相觑,深知这位驸马爷的厉害和决心,也不敢强行阻拦,只得讷讷应允。

大军甩开了思想的包袱,如同出柙猛虎,急速奔袭。王小伟一面行军,一面果真起草奏章,言辞恳切又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临机决断”的必要性,并再次强调“愿承担一切后果”。

他知道,这是一场赌博。赌的是战斗的胜利,赌的是皇帝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战果后,能够理解甚至认可他的“君命有所不受”。

高阳之战的结局,将直接影响他乃至整个大明未来的命运。他必须赢,而且要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