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7章 功高震主谗言起,明升暗降谋削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章 功高震主谗言起,明升暗降谋削权

济南城的欢庆盛宴尚未散去,来自京师的暗流已悄然涌动。

紫禁城,暖阁内。崇祯皇帝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来自山东百姓称颂王小伟的万民伞(副本)和士子的贺表,脸上虽带着笑,眼神深处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王小伟的功劳太大了,大到让他这位皇帝都有些不安。尤其是那些“万家生佛”、“再造山东”的赞誉,听起来是如此刺耳。

首辅周延儒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这细微的情绪变化。他再次召集心腹,这一次,他们的策略更为阴险。

“陛下,”周延儒在一次例行召对中,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驸马爷连战连捷,扬我国威,实乃社稷之幸。然,古语云‘锋利的刀刃易折’。驸马如今威震华北,手握重兵,久处边陲,恐非朝廷之福啊。且其麾下兵将,只知有督师,不知有朝廷,长此以往,恐生唐季藩镇之祸……”

他不再直接攻击王小伟,而是以“爱护”、“担忧”为名,句句戳中崇祯内心最深的恐惧——武将跋扈,尾大不掉。

另一名御史则跟进:“陛下,驸马虽忠勇,然其行事每每‘临机决断’,屡违明旨,此风绝不可长!今日可违旨出战,他日若……后果不堪设想!且其在军中推行所谓‘新法’,重用工匠,与民(指士绅)争利,恐非正道。”

这些话语,如同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崇祯的信任。他想起卢象升死后朝廷对其的冷漠,想起袁崇焕的旧事,心中愈发摇摆。

很快,一道新的旨意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悄然送达济南。

旨意前半部分依旧是慷慨的赏赐:加封王小伟为太子太师(已是三公之一,极高的荣誉衔),赏赐金银绸缎无数。

但后半部分,却露出了真正的锋芒:以“驸马劳苦功高,宜回京休养,以慰圣心及公主思念之情”为由,要求王小伟“择日移交军务”,返京陛见。同时,升任山东巡抚宋学朱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河北军务,“负责善后及防虏事宜”。而对王小伟麾下那支精锐的“督师直隶山东剿虏军”,则只字未提其归属。

明升暗降,削夺兵权!

这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雳,在王小伟的核心将领中炸开。

“卸磨杀驴!朝廷这是要过河拆桥!”周遇吉怒发冲冠。

“督师!绝不能交出兵权!一旦回京,生死便操于他人之手!”刘泽清也急了,他刚抱上这条大腿,可不想失去依靠。

徐锐则更为冷静:“督师,此必是朝中奸臣作祟。然圣旨已下,公然抗旨,形同谋逆,正中他们下怀。”

王小伟看着手中的圣旨,面色平静,但指尖却微微发凉。他预料到会有猜忌,却没料到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直接。崇祯的多疑和刻薄,他今日算是真切体会到了。

此刻,他面临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遵旨回京,则前途未卜,心血付诸东流;抗旨不遵,则立刻背负叛名,与整个朝廷为敌。

沉默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既有旨意,为人臣者,自当遵从。”

众将大惊:“督师!”

王小伟抬手制止他们:“然,虏患未靖,阿巴泰虽退,其主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山东、河北防务千头万绪,非一日可交接完毕。且我军中将士功过赏罚、伤亡抚恤等诸多事宜,亦需时间厘清。本督师会上表陛下,陈明困难,请求暂缓交接,待诸事妥当,再行回京。”

这是以拖待变!用实际困难作为理由,拖延交卸兵权的时间,同时观察朝廷和皇帝的进一步反应。

他立刻起草奏章,言辞极其恭顺,通篇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和忠诚,并大谈防虏善后之事何等繁巨,细节何等众多,自己“不敢有负圣恩,必欲处置妥当后方敢回京”,恳请皇帝宽限时日。

同时,他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下令讲武堂学员加快对中下层军官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灌输忠诚于“王师”而非单纯效忠朝廷的概念(隐晦地)。另一方面,他通过商业网络,加大了对京城的信息打探和舆论经营,重点针对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周延儒的政敌。

一场无声的政治风暴,以济南和京师为中心,猛然爆发。王小伟能否度过这次危机?他的拖延之计,又能奏效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