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9章 德王府暗波流转,朝堂弹章势已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德王府暗波流转,朝堂弹章势已成

德王府,位于济南城中心,殿宇巍峨,戒备森严。虽无实权,却代表着皇室的尊严与地方的超然地位。

此刻,王府书房内,年近五旬的德王朱由枢,正阴沉着脸,听着王府长史冯汝言的禀报。

“王爷,那王承渊越发跋扈了!清丈田亩,竟清到王府的庄子上来了!虽然暂时还没敢动王爷的脂粉地(王府正式赐田),但那些投献的、还有……还有早年圈占的那些……”冯长史压低了声音,脸上带着忧愤,“他连张半县、刘大官人都说杀就杀,抄家灭产,丝毫不留情面。下面庄头们都是人心惶惶啊!”

德王手中盘着一对玉核桃,眼神闪烁。他对王小伟的观感复杂。去岁清兵临城,是王小伟率军击退虏骑,保住了济南,也保住了他的王府。按理说,他该感激。但王小伟如今的所作所为,却严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王府的奢华用度,大半来自那些灰色田地的收入。

“他毕竟是钦差总督,奉旨行事……陛下对他,似乎也颇为倚重……”德王沉吟道,语气有些犹豫。他性格较为懦弱,不愿直接与王小伟这样的实权派冲突。

“王爷!”冯长史急道,“此子行事酷烈,不循常理,藐视宗室!今日他能动投献的田地,明日就敢动脂粉地!后日呢?他手握重兵,广蓄钱财,又得民心,长此以往,这山东只怕只知有王督师,不知有王爷,更不知有陛下了!朝中诸位相公的弹章,可不是空穴来风啊!”

他凑近一步,声音更低:“听说,温阁老……虽然致仕,但其门生故旧仍在朝中,还有新任首辅薛大人,对王承渊在山东的作为也极为不满。弹劾他‘专权擅杀’、‘结交匪类’、‘图谋不轨’的奏章,都快堆满通政司了!王爷,此时若不上表陈情,只怕陛下被其蒙蔽,将来祸患无穷啊!”

德王手中的玉核桃停住了。冯长史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对失去特权地位的恐惧,对强臣压主的恐惧。

良久,他叹了口气:“罢了……冯长史,你斟酌着,以王府的名义,写一份奏折……不要太尖锐,就说清丈之事,虽有必行之理,然操之过切,恐伤士民之心,滋生事端,望陛下明察,稍加约束……语气要恭顺,只是表达担忧,明白吗?”

“是!王爷圣明!下官这就去办!”冯长史眼中闪过一丝得色,躬身退下。

德王府的态度,如同一个风向标。很快,山东境内一些与王府关系密切的官员、乃至其他一些担心被清丈波及的宗室、勋贵,也或明或暗地开始向朝廷表达“忧虑”。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眉头紧锁。一边是王小伟报来的山东清丈进展、剿匪安民、财政增收的捷报;另一边,则是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章,言辞激烈,将王小伟描绘成一个残暴不仁、擅权自专、甚至心怀叵定的枭雄。

他信任王小伟的能力,也需要王小伟为他稳定山东,筹措饷银,甚至将来对抗清兵。但如此多的反对声音,尤其是涉及宗室和众多士绅,让他不得不心生疑虑和警惕。

“大伴,”他看向侍立一旁的王承恩,“你说,王承渊在山东,是否真的……太过操切了?”

王承恩躬身,小心翼翼地回答:“皇爷,王督师做事,确是雷厉风行了些。然山东积弊已久,非猛药不足以去疴沉。清丈田亩,触及利益,有人反对,也是常情。至于专权之说……老奴以为,王督师对皇爷的忠心,天地可鉴。”

崇祯默然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奏章。他知道王承恩说得有理,但作为皇帝,他必须平衡朝局,不能任由一方坐大。尤其是,王小伟的兵权、财权、以及那越来越高的民间声望,都让他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拟旨。”良久,崇祯开口道,“嘉奖王承渊山东政务卓有成效。然清丈之事,关乎民生社稷,亦当体恤地方情弊,循序渐进,勿使士民惊扰,以免滋生事端。钦此。”

这是一道充满矛盾的旨意,既肯定了成绩,又表达了担忧和约束。圣意,开始变得微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