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2章 周相还朝起波澜,明枪暗箭竞相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章 周相还朝起波澜,明枪暗箭竞相来

洛阳陷落的冲击波尚未平息,北京城又迎来了一场政治地震——在皇帝再三敦促下,罢闲多年的前首辅周延儒,终于奉诏还朝,再次入阁,并很快被推上了首辅之位。

周延儒的复起,瞬间改变了朝堂的力量平衡。他是东林背景,却又非纯粹的东林党人,手腕圆滑,长于谋身。他的上台,让原本攻击王小伟的薛国观余党瞬间失势,但并不意味着王小伟的处境好转。

周延儒需要迅速树立威信,稳定局面。而稳定局面,需要钱粮,需要军队。放眼天下,谁能迅速提供这些?远在山东的王小伟,自然成了他无法忽视的存在。但如何对待这个手握重兵、行事酷烈、且并非他嫡系的督师,周延儒心中自有盘算。

这一日,一道以新内阁名义发出的廷寄,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济南总督行辕。旨意首先嘉奖了王小伟此前主动筹措粮饷支援河南的“忠义之举”,随后话锋一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鉴于河南战事吃紧,命山东再速调精兵两万,由总督王承渊或其麾下大将亲自率领,入豫助剿,归新任督师(可能指孙传庭或其他人)节制。

其二,山东开办之银号、工坊“成效显着”,命其将相关“技艺及管理章程”上报工部,“以便推广诸省,惠及天下”。

其三,关切询问山东新军练兵之法、火器制造之能,暗示应“与京营一体,共强王师”。

这道旨意,绵里藏针,厉害非常。调兵,是要削弱王小伟的根基;索要技术章程,是要抢夺他的财源;询问练兵造械之法,更是直指他核心的军事优势。一旦答应,王小伟在山东的经营将大半为他人做嫁衣。

行辕内,气氛再次凝重。周延儒不比薛国观,他地位更高,手段更老辣,代表的几乎是整个朝廷的意志。

“督师,这……这简直是明抢啊!”徐锐怒道。

周遇吉也眉头紧锁:“兵绝不能调!技术也不能给!”

幕僚们则争论不休,有认为可部分妥协,有认为需强硬顶回。

王小伟看着那封辞藻华丽却暗藏机锋的廷寄,嘴角反而勾起一丝冷笑:“周玉绳(周延儒字)这是把我当肥羊了。刚上台,就想来山东摘桃子,打得好算盘。”

他沉吟片刻,心中已有定计。

“回文内阁并陛下。”他口述,书吏疾书。

“首先,山东兵员本就不足,新军初成,需镇守海防、弹压地方,实难抽调。然为国分忧,义不容辞!臣愿再挤出粮饷十五万石助剿,并可派一营精兵(约千人)携新式火器,前往开封听调,以为示范,助官军提振士气。”(以少量的精锐展示肌肉,同时强调困难,主要给钱粮敷衍。)

“其次,银号、工坊之法,乃臣摸索试错所得,尚未完善,且关乎地方稳定,仓促推广恐生弊端。待山东试行成熟,定当整理成册,献于陛下御览。”(拖延战术, indefinitely。)

“再次,新军练兵之法,乃针对山东防务所需,火器制造亦需特殊匠艺支撑。若京营需提升,臣可派数名教官赴京指导,或请京营选派军官来鲁观摩。然全套章程涉及甚广,非文书所能尽载。”(再次拖延,只同意有限度的交流,核心保密。)

回信写得极其恭顺,理由冠冕堂皇,实则软硬不吃,将对方的要求巧妙地挡了回去,同时再次展示了“财力”(给钱粮)和“肌肉”(派一营精兵),让对方无可奈何。

信使带着回文北上。王小伟知道,这绝不会是结束。周延儒不会甘心,明枪暗箭将会接踵而至。朝堂上的博弈,进入了新的、更危险的阶段。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