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即将再次入塞的消息,如同凛冽的寒风,迅速吹遍了山东官场和民间,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恐慌。去岁清虏入寇的惨状记忆犹新,无数从北直隶逃难而来的百姓,更是用他们的悲惨经历描绘出了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
茶馆酒肆中,人们交头接耳,面带忧色。
“听说了吗?鞑子又要来了!”
“可不是吗!这次听说人更多,还要带大炮!”
“老天爷啊,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刚消停几天……”
“怕什么!咱们有王督师!有新军!听说新军的火器厉害得很!”
“对对对!督师定能保住咱们山东!”
民间对王小伟和新军抱有极高的期望,但这种期望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而在官场内部,各种声音也嘈杂起来。有主张立刻上书朝廷请求援兵的(虽然知道希望渺茫),有建议坚壁清野、将所有边境百姓内迁的,甚至还有极小部分人暗中散布悲观言论,认为不如早做“打算”。
王小伟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他深知,大战之前,军心民心最为重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让《齐鲁新报》连续刊发文章,一方面客观报道虏骑动向,提醒百姓做好准备,避免恐慌;另一方面则大力宣传新军的训练成果、坚固的城防工事以及充足的粮草储备,强调山东有足够能力保卫家园,稳定民心。
其次,他亲自巡视了德州、济南等地的防务,检阅部队,观看实弹演练。他身着戎装,出现在士兵和百姓面前,神色镇定自若,谈笑风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安定了人心。“王督师都不怕,咱们怕什么!”成了许多人的定心丸。
再次,他严令廉政肃政司和军情司,严厉打击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甚至试图通敌的行为,抓了几个典型,从重从快处理,以儆效尤,迅速压制了内部的不谐之音。
这一日,王小伟再次召集核心将领于德州城头。望着城外正在加紧修建的壕沟、矮墙、棱堡工事,以及远处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他再次强调了他的战略核心:
“诸位记住,我军优势在于火器、在于工事、在于纪律!虏骑优势在于骑兵机动、在于野战冲阵、在于个人悍勇。”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扬长避短,以逸待劳,这八个字,就是此战最高要诀!”
“不要被虏骑的嚣张气焰所激怒,不要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要轻易出城与他们的骑兵野战!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座城池、每一个堡垒,都变成吞噬他们鲜血和生命的磨盘!”
“利用壕沟迟滞其骑兵,利用矮墙掩护火枪手,利用棱堡交叉火力杀伤其步兵,利用火炮远程轰击其集结地和攻城器械!他们要啃,就让他们来啃这些硬骨头!每啃一口,都要崩掉他们几颗牙!等到他们师老兵疲,伤亡惨重,士气低落之时……”
王小伟没有再说下去,但眼中闪过的寒光让所有将领都明白了——那时,或许就是反击的时刻。
“徐锐,德州就交给你了。你的任务不是退敌,是耗敌!是磨敌!我要在这里,让皇太极流尽他八旗子弟的血!”王小伟重重拍了拍徐锐的肩膀。
“督师放心!德州在,我徐锐在!德州若失,我徐锐绝无面目再见山东父老!”徐锐慨然应诺,目光坚定。
定策已决,山东这台战争机器运转得更加精准高效。士兵们摩拳擦掌,工匠们日夜赶工,百姓们输送粮草。一种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氛围逐渐取代了最初的恐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北方风暴的正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