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16章 粮草被焚军心乱,皇太极含恨退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章 粮草被焚军心乱,皇太极含恨退兵

皇太极御帐之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多尔衮兵败黑山峪、粮草被焚的消息,如同两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八旗将领的心头。空气中弥漫着失败、愤怒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慌。

皇太极脸色铁青,端坐在虎皮椅上,一言不发。那双原本睿智深沉的眼眸,此刻布满了血丝,紧握的拳头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他征战半生,鲜有如此惨重的失利,更从未像现在这般,被一个对手逼到如此狼狈的境地。

“大汗……”范文程硬着头皮上前,声音干涩,“军中存粮……仅够十日之需。而且,士气……士气低迷,各旗皆有怨言……”

“王承渊!!”皇太极猛地一拍桌案,震得笔墨纸砚乱跳,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充满了刻骨的恨意。他所有的谋划,所有的雄心,似乎都被这个横空出世的明将所阻挡。

继续围城?粮草不济,士气低落,明军援兵(即便是虚张声势)的威胁仍在,城内守军更是士气如虹,随时可能主动出击。一旦被拖在坚城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退兵?十万大军劳师远征,损兵折将,寸功未立,就这么灰溜溜地撤回关外?他皇太极的威信何在?大金的颜面何存?而且,经过此战,他深知王承渊已成心腹大患,若让其整合宣大,日后必是入主中原的绊脚石!

进退维谷!皇太极第一次感到如此棘手。

帐内众将皆低头不语,连素来勇猛的多尔衮(已逃回),也因兵败而羞愧难当,不敢直视皇太极。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急报:“报——!大汗,侦骑发现,宣府镇城有多股兵马调动迹象,似有出城追击之意!另,大同方向明军援兵前锋已过天成卫,距此不足百里!”

雪上加霜!

皇太极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是大金的天命汗,不能因一时愤怒而葬送这十万大军。

“传令……”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疲惫,“各旗人马,今夜分批撤离,交替掩护,返回草原。岳托断后,谨防明军追击。”

最终,理智战胜了愤怒与不甘。皇太极做出了最艰难,也是最正确的决定——退兵。

“大汗!”一些年轻气盛的贝勒、将领心有不甘。

“不必多言!”皇太极厉声打断,“此战,是我低估了王承渊。来日方长,待我大金休养生息,必报此仇!”

命令下达,八旗军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艰难地反向运转。撤退,尤其是败退,远比进攻要困难得多。士气低落的军队,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溃败。

皇太极的担忧并非多余。

宣府镇城头,王小伟看着远处八旗大营连夜拔营、火光缭乱的景象,知道时机已到。

“周遇吉!”

“末将在!”

“率你本部骑兵,并‘燎原营’一部,出城衔尾追击!记住,不以歼敌为目的,以袭扰、俘虏、缴获为主!专打其殿后部队,驱赶其溃兵,扩大其混乱!”

“得令!”

“徐锐!”

“末将在!”

“你率火器局精锐,携虎蹲炮,占据城外高地,炮击敌军撤退队列,迟滞其速度!”

“是!”

宣府城门再次洞开,养精蓄锐已久的明军骑兵,如同出闸的猛虎,扑向混乱撤退的八旗军。周遇吉一马当先,手中马刀挥舞,专门寻找敌军落单的、混乱的队伍冲杀。徐锐则指挥炮兵,不断将炮弹倾泻到敌军密集处,制造更大的恐慌。

八旗军撤退的序列彻底被打乱。殿后的岳托部队虽然拼死抵抗,但在明军骑兵不断的骚扰和燧发枪的远程打击下,也是伤亡惨重,且战且退。那些蒙古附庸兵和汉军旗更是人心惶惶,许多小股部队直接溃散,逃入山林,或者干脆跪地请降。

这场追击,持续了三天三夜。明军如同跗骨之蛆,死死咬住八旗军的尾巴,不断从其身上撕下血肉。直到皇太极主力退入草原深处,周遇吉和徐锐才遵令撤回。

经此追击,八旗军又损失了数千人马,以及大量的辎重、牲畜。来时气势汹汹的二十万大军(号称),归去时,只剩下不足七万的残兵败将,士气低落,狼狈不堪。

宣府城下,硝烟散尽,只留下满地狼藉的营地、废弃的攻城器械,以及无人收敛的双方士兵尸骸,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大战的惨烈。

当最后一名八旗骑兵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宣府镇城内外,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士兵们相拥而泣,百姓们敲锣打鼓,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他们守住了!他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皇太极和他的十万大军!

王小伟站在城头,看着欢腾的军民,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这一战,太艰难了。若非他带来的新式理念、火器和坚决的抵抗意志,宣府恐怕早已陷落。

“我们赢了……”他低声自语,但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因为他知道,打败皇太极的一次进攻,并不代表永久的和平。大明的内忧外患,并未解除。而他在此战中展现出的力量,也必然会引起朝堂更深的忌惮。

功高震主,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无论如何,眼前这场旷日持久的守城战,以大明、以他王承渊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必将极大地震动天下格局!